【第110期】盛世危言:翻越六座大山,找回文化自信

♦ 文/石佳音(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中國要復興,就必須恢復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曾提出對當代中國成就的三種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但這三種自信,還需要一種更根本的自信作為基礎,才是真正的自信。這種最根本的自信,就是對自身民族的文化創造力的自信,也就是文化自信。我們必須首先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高明之處,體會到中國文化對於人類前途所能發揮的貢獻,然後就會對這樣的文化傳承感到高度的自豪與自信。有了這樣的文化自信,所有其他的自信才有堅實的基礎,中國人才能不卑不亢地面對世界其他民族,擔負起這個古老而偉大的民族對人類的使命。 Continue reading

【第109期】荷清苑書簡:閒談書法

♦ 文/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台籍教授)

一個民族的文字除了具有記錄載意、溝通的功能之外,還能具有美學、藝術的境界,大約屬漢字為唯一的了。

中國的漢字至目前所知,可以上溯到甲骨文。甲骨文發現得晚,才百來年,它之後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則很早就為人們所知。此二者發現(出土)的時間差距也有上千年,但它們卻能續接漢字演化的過程,這也是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跡。 Continue reading

【第109期】青衫客視角:惱人的亡國焦慮

文/王錦南

愈近選舉,台灣社會的亡國焦慮愈深,但同時有一股建國亢奮對沖那份悲催。亡國焦慮和建國亢奮拉開你的想像張力,由各式激情演出和緊張言詞來填充它的能量,以確保驅策你去投票的各式機器都能充分運轉,從而確保了起碼的投票率。再用這起碼的投票率來保國,亡國派和建國派就都分配到自己的合理性與正當性,然後一切還是維持現狀,管它外面東南西北風。

這說明的是,亡國派和建國派都是保國派,既不讓建國,也不讓亡國。悖論不要緊,要緊的只是他們為你製造的焦慮和亢奮。憑這份虛幻感保國,秀一下唯心的矛盾統一律。當然,這會造成選票和鈔票的通膨,那只能靠衝高你的焦慮和亢奮來作抵押。保國本身的虛幻性需要建國與亡國交織的真實演出,假作真時真亦假,那只有曹雪芹的眼光能洞見。亡國派對著電台叫喚妻子「下輩子別嫁我」,就怕你不知道他倆的閨中蜜語,順便叫建國派吃味一下,她總沒這閨蜜的話可以公開吧?誰解此中味呢? Continue reading

【第108期】盛世危言:民進黨偷梁,國民黨換柱

♦ 文/石佳音(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洪秀柱在10月初提出的「憲法終極統一論」引起台獨與獨台的瘋狂撻伐。10月7日,國民黨中常會以其「不符合主流民意」為由,決定「換柱」。在此過程中,國民黨不考量「終極統一論」是否合乎《憲法》、合乎其黨章,只在乎其是否符合「主流民意」。這一方面顯示了該黨毫無是非的媚俗本性,另一方面也突顯了台灣「主流民意」連遠在天邊的「終極統一」都已不願接受的事實。那麼,究竟現在的「主流民意」是什麼? Continue reading

【第107期】荷清苑書簡:少一些佔有,多一些欣賞

♦ 文/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台籍教授)

有謂:什麼東西都有個底,只有人心是沒有底的。誠然,人的欲望可以是無窮的。沒有節制的欲望就造成了世界多少的罪惡之源。其實,一個人所能占有的是很有限的,多少人並不這樣看。食衣住行,一個人的胃是有限的大小,能吃多少呢?然而,他要吃得所謂的好,整天花天酒地,古怪的野味(其實最受污染的)。一個人的身體也就那麼大,你能穿多少呢?幾十件、幾百件也不嫌多,總要與人不同。住也類似,你能住多大的房子、多好的房子?要個幾十套,能住那麽多房子嗎?行呢?除了再好的車子,乃至私人的飛機,你又能使用多少行的工具呢?而開車呢,也要各種名牌的、各種檔次的,不單是作為行的角度看待的,而更多的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與他人的不同。哎!一個人到了這份上,並不是把自己的一身看作是自己,而是把自己的一身看作是一個可以使用、玩樂、玩弄的外在工具了。 Continue reading

【第107期】方遠觀點:對台灣而言的「統派」

♦ 文/張方遠

近來大陸鳳凰網製作了一部名為《走近台灣本省統派》的視頻,並將其中幾位受訪者的訪談內容轉為文字稿公開於網上,再經台灣網路媒體轉載,最終在台灣掀起軒然大波,有股當年「郭冠英事件」再現的味道。這次的波瀾以「統獨爭議」的表象出現,儘管「統獨」是台灣社會的主要矛盾,但此矛盾由於島內的社會性質而不斷轉化與外移,致使「統」不僅連最低限度的言論自由都沒有,甚至是處於「失語」的狀態。 Continue reading

【第107期】青衫客視角:補救台灣的集體抗戰失語

♦ 文/王錦南

北京九三大閱兵已過,事後回顧圍繞著大陸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話題,台灣輿論普遍呈現冷漠、吃味、嘔氣、敵視等情緒。當然也有共襄盛舉的正面態度,但後者很難登上主流傳媒的版面,不管從輿論規模、性質和數量的比例來觀察,台灣社會呈現集體抗戰失語的現象,已成事實。

對抗戰失語,就是對和平失憶,因此對日本擴軍和解禁集體自衛權無感,卻指責或恐懼大陸閱兵是搞軍國主義。這種錯亂與島上每個人的生存息息相關,可能導致對和平的誤解與誤判,成為戰爭的引信之一。錯亂的認知,來自錯亂的教育和宣傳,也是內外體制錯亂的反映,要拆除這威脅和平的引信,就要恢復和補正台灣的抗戰記憶,避免重演抗戰接續內戰的悲劇。如果體制內的教育和宣傳充斥著「慰安婦自願論」之類的抗戰認知,人們只能自求超克這些認知錯亂,去尋求與東亞各國人民同呼吸、同脈動的抗戰史觀。否則,一如韓國人所言:「忘卻歷史的民族無未來!」  Continue reading

【第106期】盛世危言:守住尊嚴

♦ 文/石佳音(中華琉球研究學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8月初,大陸鳳凰網歷史頻道來臺灣拍攝紀錄片,訪談了10位本省籍統派青年,並請林金源教授和我說明目前台灣局勢和統派處境。在大陸九三閱兵前夕,《走進臺灣本省統派青年》紀錄片與頭4篇訪談實錄同時發佈,其餘各篇訪談實錄亦將逐一上網。由於我曾從旁協助此一訪談計畫,因此看到這部紀錄片終於完成,感觸甚深。

根據政大選研中心的逐年調查,從長期趨勢來看,自認「台灣人」比率不斷攀升,自認「中國人」比率則持續探底。在此姑且不談其原因何在,但很明顯的事實就是:臺灣統派在島內的處境極其艱困,年輕世代支持統一的人越來越少。結果,蔡英文可以很自豪地說:「台獨」已是現在的臺灣年輕人的「天然成分」。綠營極力推動降低投票年齡,也是因他們對年輕一代的綠化深具信心。 Continue reading

【第106期】非日本祖國,乃殖民母國

♦ 文/吳昆財(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

李登輝前總統,日前對右翼雜誌指出,日據時期日本乃是台灣人民的祖國,所以二戰期間的台灣人是日本人,是為祖國而戰。若不仔細察看,李的言論看似事實的陳述,但若進一探究,其實李的論點似是而非,大謬不然,吾人實不敢苟同,故不得不吐數語,以就教社會大眾。

首先,一般而言,所謂祖國的認同,可分為三個層次,即文化、民族與國家認同。若據此以論,日本對台50年的殖民統治,勉強而論僅能視為台灣人民,因不得已必須在政治與國家上,接受日本的殖民統治。至於文化與民族的認同,根本談不上是認同日本,否則50年的日本統治後,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應該成為大和民族,說日語,寫日文,過著日本人的傳統習俗,甚至放棄原本台灣人民的唐山祖先崇拜與宗教信仰,改信奉日本的天照大神與神社。簡言之,缺乏文化與民族的認同,僅有政治上的統治與占領,根本不是祖國,而是完完為後現代國際社會所唾棄的殖民者。所以李登輝所謂日本是台灣的祖國,正式名稱應是:殖民母國,而不是祖國。 Continue reading

【第106期】認同問題之於兩岸關係

♦ 文/夏逸平(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2014年3月太陽花學運爆發,同年11月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慘敗,近幾個月來高中生上街反對課綱微調,一時之間「青年」似乎變成了所有問題的關鍵,處處可以看到青年的影子。然而似乎沒有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究竟為什麼「青年」成為了一個現象?每一年、每一個世代都有青年,為什麼青年偏偏在這個時候成為了一個「問題」?

在此文中,筆者試圖指出認同問題在兩岸關係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正是這種認同的轉變(筆者認為這背後有著人為的建構),使得今天的兩岸關係呈現出極端不同的樣貌。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想像,如果今天的兩岸不是以「你」「我」區分的話,兩岸之間的交流方式、交流內容都會有很大的不同。而青年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成為一個「問題」則離不開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正是青年的歷史教育成就了今天的青年,而反對課綱微調的他們卻並不知道他們的反抗亦是來自一次課綱的調整。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