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8期】建立友善環境,取消身分歧視 (二)

  
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研討會紀實(陸生篇)

劉啟東(銘傳大學陸生代表): 

各校陸生代表在論壇中發表看法

         大家都說台灣社會很包容,人民很熱情,不排斥來自其他地區的朋友,我們在台灣生活都有感受到。台灣政府為殘疾人士提供便利生活環境,這裡有相對健全的福利制度,我也為台灣社會的文明、開放和包容感到驕傲。

         我們剛到台灣之時,​人生地不熟,同學招待我們、學校支持我們,因此銘傳陸聯會早在2011年10月就成立了。但是,台灣社會對陸生政策反而有些冷漠。「三限六不」非常苛刻,台灣社會不是以包容著稱嗎?為何對來自大陸的我們有區別的對待?台灣社會不是講究公平競爭嗎?為何不給我們展示自我的平台呢?

1.手機費用驚人 

         常有同學反映,某個月沒打什麼電話,手機費卻高達一至兩千元。銘傳陸生辦的是手機「預付卡」,預付卡的資費相當高,而我們又無法打工、補貼家用,所以手機花費確實讓我們感到壓力頗大。 

2.美麗的風光,不便的生活

         隨著兩岸學術交流的加深,包括開放陸生就讀,兩岸文化交流會更加密切。很多學弟妹都想赴台讀書,我卻不知該跟他們分享台灣美麗的風光與很好的教學資源,還是該分享生活上的不便。對於這些種種的限制,實在很難看出台灣社會接納​陸生的誠意。許多政策帶有歧視,我覺得與台灣社會所追求的平等理想相左。希望這些問題,能夠有實質的突破與進展。我們想在台灣好好的學習,有時卻得面臨現實種種不如意的打擊,但我們絕對不願、不會放棄,只願前行,不願後退。

夏逸平(輔仁大學陸生代表):

         我個人認為「歧視」一詞有些過重,陸生更多感到的則是「不平等」。陸生很感激台灣給予機會,讓我們來到這個熟悉卻又陌生的海島。去年開學,輔大對我們關照有加,安排接機、迎新活動,讓我們感到很溫暖。學校與台灣社會對我們的​好,每個陸生對會記在心裡。但陸生確實受到很多限制,我們非常無奈,有苦說不出,希望透過一點小力量,爭取這些限制做更大的開放。 

1.未來不明朗,如何吸引陸生

         去年台灣預計招收兩千多名陸生,實際來到台灣只有九百多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法令的限制。陸生為什麼想來台灣?一個原因是大家覺得台灣與大陸社會不一樣,我們在台灣可以學習更多,可以發現未來更明朗。來到台灣之後,​我們當然會考慮自己的未來,若是發現未來是不明朗的,怎麼可能會有更多的陸生來到台灣。在這些限制之下,必定會影響來台求學的人數,例如某些專業大學,學生畢業以後需要報考職業證照,但台灣不開放陸生報考,請問他們畢業之後​該怎麼辦?難道再回大陸去考嗎? 

2. 不能雙主修與轉系

         台灣政府有些限制並非不能理解,但陸生來台灣最重要的是學習,若是連學習都加以限制,確實是有不合理之處。例如,陸生的學費比台灣學生貴,以輔大為例,陸生學費一般是七萬左右,而台灣學生則是​五萬左右;在科系限制方面,去年輔大沒有開放管理學院,但今年有開放,但第一屆陸生卻不能雙主修或轉系到管理學院,似乎讓陸生之間也造成差異。 

         開放陸生來台,可以刺激台灣學生向上的動力;而取消限制,可以使更多優秀的陸生來台灣。因此放寬對陸生限制,一方面可以吸收更多頂尖陸生,另一方面對台灣教育、對兩岸青年交流,都會有很大的積極作用。放寬限制,彼此更加友善​,將會是雙贏的局面。 

蔡博藝(淡江大學陸生代表):
 

         兩個故事先與大家分享。我有位在香港讀大學的同學曾說,他問一位香港主管教育的官員:「香港為何要給留港學生特別優厚的待遇,讓他們來香港讀書?」官員回答:「我們今天給你們優厚的條件來港讀書,他日不論你們是否留港工作,​都會在無意間激起對予香港的認同感,進而回饋香港。」另一個故事是,最近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新加坡若是阻止外國人才進入,將會重演台灣故事。」 

1.換位思考促進交流與認同 

         我認為台灣社會應該對陸生抱著更加開放的心態,我們人生最黃金的階段在台灣生活學習,將會擁有相當長時間的台灣經驗,對於台灣有更多的認同。畢業之後,我們將會把自己的台灣經驗帶回大陸,讓更多人了解真實的台灣想法,而非在​大陸以單一角度主觀臆測。以「換位思考」的方式來進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認同感的問題,對於一塊土地有熱愛,才會有認同感,而認同感從來都是雙向的。過多的限制,無益於我們去了解台灣社會。我們其實很希望自己能走進台灣社會,真正了解台灣。同時,做為一名大學生,也需要發展自我。大學不只是​讀書、學習知識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只有在實踐之中,才能發現問題,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現在很多台灣人到大陸工作,因為大陸有市場和機會。有位在台大讀書的學長曾說:「你在台灣不會贏很多,也不會輸很慘;但在大陸​,就有機會比在台灣贏更多。」機會從來都是開放的,競爭才能促使個人提升,也提高團隊整體素質。 

2.來台手續極度繁複 

         淡江大學大陸所張五岳所長曾對「三限六不」發表看法:「『三限六不』政策不利於吸收優秀學生來台就讀,更不利於留住人才。」除了「三限六不」之外,對於陸生來台另一大阻力就是「手續」問題。我們在報名和赴台階段,準備了非常​繁複的手續,必須要出示家庭收入財產證明、高中畢業證書、學校申請書、健康證明、戶籍證明、親屬關係證明,以上很多手續還要經過公證,而公證卻是非常繁複。錄取之後​,我們還需要將自己的材料寄送到台灣的「聯招辦」,聯招辦審核通過後寄回,我們再將材料拿去有關單位辦理來台手續,再寄回給學校,其間的手續非常繁複。我曾有一位同學,因為一份文件上少了一個簽章,而被台灣學校打回重新辦理,使他​很晚才來台灣讀書。 

         來台讀書是我人生非常重要的轉折點,我也非常喜歡台灣,我在2010年曾來台旅遊,那時便下定決心有機會就要來台讀書。來台讀書,我們頂著很多壓力與無奈,因為是第一批,大家都把我們當成尖兵、先鋒、試驗品,我們抱著真誠的​態度來到這裡,找尋自我、了解台灣,我們也希望台灣社會以開放的態度來對待,以溫情照顧我們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8期】建立友善環境,取消身分歧視 (一)

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研討會紀實(陸生篇)    
編按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在論壇中講演

         由「兩岸和平發展論壇」主辦,夏潮聯合會、勞動人權協會承辦之「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研討會系列二」,於4月8日下午1點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兩岸雙向交流中的衝擊與融合」,探討如何建立大陸同胞在台友善環境,取消陸配、陸生身分歧視
         本報〈陸生專題〉特別摘錄與會來賓針對陸生權益問題的發言,提供關心此議題的讀者參考。

紀錄/張鈞凱

整理/兩岸犇報編輯部
賴鼎銘(世新大學校長): 
         陸生來台是台灣高校的轉機,各校努力爭取陸生的原因:一是數十年來的兩岸交流,看到大陸學生勤奮就學的一面,希望這樣子的學生能夠到台灣來;另一個是20162029年的危機門檻,2016年出生人口從32萬降為27萬,預估到2029年將降到169千人,這兩個關卡是私立大學不只向東南亞招生,更加希望招收大陸學生的原因。  
1.歧視政策入法
         2010420日九位校長參加國民黨團的記者會,談對大陸學生招生政策的研討。校長們異口同聲地認為,為了台灣大學的國際化與多元化,以及培養頂尖人才,一定要招收陸生。民進黨團當天早上開記者會批評這九位校長是「政治校長」。421日立法院審議「陸生三法」,當天有上百位校長為了「陸生三法」聚集到立法院請願,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外界質疑這些校長是被策動的,其實我們都是自願的,反而教育部像是被我們「挾持」。  
         因為民進黨團對陸生三法有意見,所以教育部訂出「三限六不」(限制採認41所高等學校、限制來台陸生總量、限制醫事學歷的採認;不加分、不影響台灣地區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能打工與實習、畢業後不得在台灣就業、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最後,立法院又因「三限六不」要不要入法而吵翻天。折衷的結果,「一限一不一國安」(限制採認大陸醫事學歷、不得考照、不允許陸生就讀軍警國安相關科系)確定入法,並且以附帶決議限制陸生來台不得打工。  
2.陸生招生不如預期  
         台灣在20116月正式招收大陸學生,名額有2,141名,包括48所公立學校、86所私立學生均參與招生,招生範圍限定「涉外關係較深」的上海、浙江、北京、江蘇、福建、廣東等六個沿海省市,研究所更限定「985工程」等41所頂尖學校畢業生報考。當年報名人數只有1,904人,錄取1,265人,實際註冊只有928​人;研究生核定招生653人,最後只招到228人,缺額率達62%。可以說,首年招收陸生並不成功。2012年研究生招生目前超過500人報名,其中400多人選擇台灣大學,最後實際招收的情況,目前還無法確定。  
3.去年初次招生突出幾個問題:
         (一)大陸學生對台灣高等教育不甚了解,將台灣「私立學校」定位為大陸的「民辦學校」,這兩者是有差別的,後者是「投資興學」,前者是「捐資興學」;因為「對等」的爭議,大陸學校無法到台灣參加博覽會,因此大陸也不允許台灣學校到對岸參加招生博覽會。
         (二)台灣法令的歧視條款也是重要原因,例如不能打工、不能領獎學金、不能在台灣就業、不能居留
         (三)招生「總量管制」讓有特色的學校無法突圍;
         (四)以大陸高考成績為選才標準,已與台灣主流招生標準(個人申請、繁星計畫)違背。  
4.對此提出幾個建議:
         (一)擴大六省市以外地區的招生;
         (二)承認「211工程」及其他特色高校(例如北京電影學院)學歷;
         (三)提供優秀學生獎學金;
         (四)准許陸生在校內打工、參與研究計畫;
         (五)解決健保問題;
         (六)企業主自行決定是否招聘陸生就業;
         (七)允許兩岸大學參加招生博覽會;
         (八)推動各校自主招生。    

余澤霖(文化大學陸聯會會長):  
         我有必要告訴台灣朋友,陸生所面臨的問題。首先,「三限六不」來自於《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與《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由此產生出陸生六大問題:
         (一)健保;
         (二)工讀、實習與研究助理;
         (三)獎助學金;
         四)手機卡與銀行卡;
         (五)駕照與證照,包含最普通各科系從業資格;
         (六)赴台手續。 
1.沒有健保,陸生不敢看病  
         當前最需要解決、非常迫切的是「健保」。台灣的健保體系與陸生一點關係都沒有,平時覺得沒什麼,看病時候就顯得非常嚴重。沒有健保卡,補牙是900元(新台幣,下同)、洗牙800元、感冒500-600元;更誇張的是,我有一位同學因打籃球造成手脫臼,看診竟花了14千元。
         僑生與外籍生在台灣居住滿一個學期之後,就會被強行納入健保,他們要繳健保費,看病就有健保保障,但是陸生就沒有(《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有「停留」與「居留」的差別,其他國家的外籍生稱為「居留」,可以參加健保;陸生則稱為「停留」,在台四個月後也無法參加健保)。
         台灣一向標榜民主與人權,但醫療保障最基本的人權,對陸生都沒有提供,與台灣所提倡的自由與人權是格格不入的。我有同學感冒、發燒,很痛苦,卻不敢去看醫生,一拖再拖;另外一個文化的陸生,上課時胃病發作,痛的不得了,差點暈過去,但因為沒有錢,所以不敢去看醫生。我只想說,不求別的,能不能平等一點看待同是學生的我們,我們同樣是學生,同樣為人子女。我們只想平價看病,試問這有多困難?
2.不能打工,失去社會資本  
         另一個困擾陸生的問題,就是不能工作。工作、工讀或實習,是正常的學習活動,在大學總有各種工讀、學習或研究的機會,這個機會可以提升自我的學科水平,也可以提供良性的工作經驗,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未來應對社會的能力與競爭力。
         礙於「三限六不」明確不能打工的規定,很多機會不能參加,包括很難得的大企業實習計畫,例如微軟校園徵才,也將陸生擋在門外。實習與工作經驗是大學生進入社會、尋求工作非常重要的資本,當我們被限制打工與實習,造成工作履歷是空白的,未來如何找工作?看到別人的履歷則是滿滿的,這種心情難以形容。
         不能打工的政策,使陸生成為「免費義務勞動力」,我們可以參加活動,但沒有薪資,還得自掏腰包吃飯,而其他台灣學生或僑生卻能夠領到津貼,非常不合理。這個部分也影響了台灣學校對陸生的招生,因為大學生連基本的工作實習機會都不被允許,也沒有研究經費維持學術研究,無法參加大型學術計畫。這對陸生有影響,對台灣社會有更多的影響,真正的受害者反而是台灣社會與政府。  

【犇報‧第38期】台灣人,你到底在怕什麼?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探討陸生權益引發媒體矚目

參與論壇的陸生踴躍發言

       【本報綜合報導】「兩岸和平發展論壇」4月8日研討會探討陸配、陸生在台生活與求學的制度性問題與社會歧視問題,吸引了兩岸媒體的共同關注。

       研討會內容相繼被台灣中央社、中時、聯合、蘋果、立報,以及大陸的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新華社、中評社、中新社…等媒體,分別以平面或電子訊息方式加以關注,使得台灣社會開始有部分民眾注意到陸生、陸配在台生活權益低落與遭受生活歧視的事實,其中陸生在台就讀期間不能參加健保更是媒體關注的重點。

       一位台灣有關部門官員甚至私下表示,不知道陸生在台不能享健保,他還是第一次聽到。另一方面,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亦在4月11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呼籲:「對於大陸學生赴台就讀,學生目前也有了一些反映,我相信台灣方面也聽到了,我們希望積極推動兩岸的交流,但是同時也要為兩岸的教育交流來創造有利的條件,希望台灣方面進一步為大陸學生赴台學習提供正常的環境和必要的條件。」

       事實上,大陸目前正推行各項政策,從「長江學者」到「千人計畫」以及最近「百人計畫」,給予優渥薪資與研究經費,「平潭綜合實驗區」也正積極推動著「四個一千」,有計畫吸引境外專業人才,對照之下,台灣如今仍大幅限制承認大陸學歷,使許多擁有高學歷的陸配來到台灣學非所用,而「三限六不」更嚴重影響陸生來台意願與在台權益,「台灣人到底在怕什麼?」一位陸生在座談會上疑惑地問著。想起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還在日前強調「不要重演台灣故事」,相信這也是所有與會的兩岸朋友們共同的疑惑。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7期】陸生問題面面觀

余澤霖(文化大學陸生聯誼會會長 )

南開科大陸生入學歡迎會。(網路圖片)

        首批赴台陸生,均已結束第一個學期的課程,相應也產生了一些就學和生活上的問題,寄望能獲得台灣有關部門的正視與解決。
        當前陸生所面對的各項問題,幾乎都與《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以及《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中的相關規定有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限六不」。以下歸納出陸生六大問題:

一、健保問題

        目前陸生面臨的最大困境,也是首要解決的大事,為醫療健康保障的問題。台灣有著十分發達的健保,但卻完全惠及不了陸生。單從牙科看病來說,補牙若是沒有健保,每次花費約為900元,有健保只要150元;沒有健保洗牙每次花費為800元,有則100元。有時,隨便生一個小感冒,往往就會花掉500~800元台幣,更有甚者,一位陸生因為打籃球導致手脫臼,花了14000元台幣,這樣的費用不要說陸生,就連台灣本地生也是無法承受的。

        令人沮喪的是,來台就學的僑生和外籍生在居住滿一學期之後,均被強行納入健保體系,享有健保給予之醫療保障,唯獨陸生無法享受這一待遇。從醫療保障做為基本人權的角度來看,這不但是一種不公平的差別待遇,也與台灣社會所標榜的民主人權格格不入。

        雖然說在陸生普遍的反應下,有關部門提出了替代方案,由國泰人壽提供商業保險。參加這項醫療保險的陸生,每個月需給付保險費新台幣500元,若遇門診、急診等非重大疾病,每次就醫之保險給付以1000元為限;若須住院,每日住房補助上限為1000元,超額部分由受保陸生自行給付。如遇重大疾病必須進行手術,最高給付額度每次12萬元,保障模式比照僑生處理。

        作為應急方案,這或可暫時緩解陸生「看病難」的問題,但因尚未全面推行,該方案的實際運行狀況尚未可知,且終究非長遠之計。

二、工讀,實習,研究助理問題

        作為正常的學習性活動,大學就學期間總是會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工讀、實習或研究助理的機會,但礙於「三限六不」限制陸生不能工讀,導致許多實習活動陸生都無法參加。甚至一些很難得的大企業的實習計劃,例如微軟的校園實習計劃,也因為政策的限制而把陸生擋在門外!

        同時,因為政策的限制,陸生變成了被免費消費的勞力,因為不能收取工資被迫淪為義務勞動。當台灣的同學,甚至是僑生同學都有一點點津貼補償的時候,陸生們還得自己掏錢解決吃飯問題,極不合理。

        眾所周知,實習與工作經驗是出社會就業時十分重要的歷練,如果陸生因為工讀被限制,導致出社會前的工作履歷為零,著實不利於將來的就業,當然也會影響台灣擴大招收陸生的可能性,對於兩岸教育的雙向交流,或多或少也會產生一些影響。

三、獎助學金問題

        同樣出自「三限六不」規定,陸生不能領取政府給予的獎學金,雖然有部分學校通過向私人企業募款的方式,向陸生提供獎學金,但還是有相當多的學校未提供獎學金。

        其實,獎助學金的設置,對於陸生的學習熱忱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同學間透過課業的競爭來爭取獎學金,也是保障平等受教權的一環。陸生異鄉求學本來就不容易,加之不能工讀,生活費高昂,限制陸生靠優秀的學習成績爭取獎助金,實有失教育辦學之宗旨。
 

四、「兩卡」問題

        兩卡問題主要是指「手機月租卡」以及「銀行卡」

        目前大部分陸生手上所持有的均為預付卡,這種卡是為來台旅遊的人士所設計,使用方便但費率十分高昂,以文化大學幫陸生申請的遠傳電信預付卡為例,費率如下:

        電話:網內一分鐘6元台幣,網外一分鐘是10.8元台幣。
短信:網內是0.9032元台幣一則,網外是2.7098元台幣一則,若是國際短信,則費率為5元台幣一則   

        由此可見,這些費用是相當高昂的,本人第一學期開學的時候,電話費就占了生活費的一半,可見一斑。

        雖然台灣的電信業可以提供轉成月租型手機卡的服務,包括無限流量的3G手機上網。但是,台灣法律規定允許辦卡的年齡是20歲,絕大部分剛從高中畢業赴台就讀的陸生,都需要有擔保人來辦理月租卡。目前就我所知,只有淡江大學、世新大學等少部分學校,通過學校擔保的方式成功辦理了月租型手機卡,其他大學都還處在預付卡的階段。學校普遍不願意為陸生擔保辦理月租型手機卡。

        學校基於害怕學生滯帳不繳,故以有損校譽之虞的藉口來拒絕陸生的請求,雖說情有可愿,但是所有招收陸生的大學都曾簽署過保證書,擔保陸生在台一切活動的順利。可惜部分學校視而不見。
  
        另外,銀行卡的辦理與手機卡的情況相似,也同樣存在著需要擔保人的問題。如果「兩卡」問題不能透過有關部門協助,取得統一的規範與解決辦法,我相信這會是每年新赴台陸生的大問題。

五、證照問題(從業資格證書)

        對於如財金,護理,心理等實用性比較強的科系,他們普遍是認證照而不只看學歷,而考取證照,或者取得一定的國際上認可的從業資格證書,對於不能留台工作的陸生來說,是我們回去就業的最大幫助。此外,在一些非國際通行證照的普通證書上不開放給陸生,也是不合理的,如化妝師行業的最低資格認定。如果,赴台就讀的陸生,由於法令的限制,無法透過取得證照來增加本身就業的競爭力,台灣拿甚麼吸引陸生就讀?

六、赴台手續問題

        赴台手續

        這個是指陸生初次入台辦理的手續問題。這個手續十分複雜,包含著各式各樣的表格填寫和郵寄,健康檢查,種類繁多的公證和入台相關證件的辦理,手續十分繁瑣,前前後後也要花費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我們希望未來赴台陸生的相關手續能夠簡化或者提高效率。

        逐次加簽

        目前陸生拿居留證(藍色本)往返大陸和台灣之間,但這個證件只有一次來回的效力,每使用一次,就要回台灣的移民署進行加簽作業,而且非要本人前往,著實有些繁瑣。

結語

        馬英九先生日前曾指示教育部,儘速檢討現行對大陸學生來台就讀高等學校的「三限六不」政策,以促進兩岸文化教育交流。開放陸生政策,一方面站在學術全球化的角度來看,原本早就應該做的事。香港、澳門、新加坡無不是以開放的教育政策吸引了無數的人才,促進了當地各項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能藉此提升台灣高等教育的素質,提高教學品質和學生競爭力!

        一學期下來,有很多善良的台灣人給予了陸生許多幫助,台灣社會也抱持著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我們。雖然存在著種種問題,但兩岸之間不也同樣走過60多年的風風雨雨,才有現在的和平環境。我們的路才剛剛開始,相信不遠的將來,我們的聲音一定會被更多的人傾聽與瞭解,我們的經歷也將深刻地書寫在兩岸和平發展的畫卷上,為兩岸的高等教育作出貢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