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8期】建立友善環境,取消身分歧視 (一)

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研討會紀實(陸生篇)    
編按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在論壇中講演

         由「兩岸和平發展論壇」主辦,夏潮聯合會、勞動人權協會承辦之「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研討會系列二」,於4月8日下午1點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兩岸雙向交流中的衝擊與融合」,探討如何建立大陸同胞在台友善環境,取消陸配、陸生身分歧視
         本報〈陸生專題〉特別摘錄與會來賓針對陸生權益問題的發言,提供關心此議題的讀者參考。

紀錄/張鈞凱

整理/兩岸犇報編輯部
賴鼎銘(世新大學校長): 
         陸生來台是台灣高校的轉機,各校努力爭取陸生的原因:一是數十年來的兩岸交流,看到大陸學生勤奮就學的一面,希望這樣子的學生能夠到台灣來;另一個是20162029年的危機門檻,2016年出生人口從32萬降為27萬,預估到2029年將降到169千人,這兩個關卡是私立大學不只向東南亞招生,更加希望招收大陸學生的原因。  
1.歧視政策入法
         2010420日九位校長參加國民黨團的記者會,談對大陸學生招生政策的研討。校長們異口同聲地認為,為了台灣大學的國際化與多元化,以及培養頂尖人才,一定要招收陸生。民進黨團當天早上開記者會批評這九位校長是「政治校長」。421日立法院審議「陸生三法」,當天有上百位校長為了「陸生三法」聚集到立法院請願,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外界質疑這些校長是被策動的,其實我們都是自願的,反而教育部像是被我們「挾持」。  
         因為民進黨團對陸生三法有意見,所以教育部訂出「三限六不」(限制採認41所高等學校、限制來台陸生總量、限制醫事學歷的採認;不加分、不影響台灣地區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能打工與實習、畢業後不得在台灣就業、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最後,立法院又因「三限六不」要不要入法而吵翻天。折衷的結果,「一限一不一國安」(限制採認大陸醫事學歷、不得考照、不允許陸生就讀軍警國安相關科系)確定入法,並且以附帶決議限制陸生來台不得打工。  
2.陸生招生不如預期  
         台灣在20116月正式招收大陸學生,名額有2,141名,包括48所公立學校、86所私立學生均參與招生,招生範圍限定「涉外關係較深」的上海、浙江、北京、江蘇、福建、廣東等六個沿海省市,研究所更限定「985工程」等41所頂尖學校畢業生報考。當年報名人數只有1,904人,錄取1,265人,實際註冊只有928​人;研究生核定招生653人,最後只招到228人,缺額率達62%。可以說,首年招收陸生並不成功。2012年研究生招生目前超過500人報名,其中400多人選擇台灣大學,最後實際招收的情況,目前還無法確定。  
3.去年初次招生突出幾個問題:
         (一)大陸學生對台灣高等教育不甚了解,將台灣「私立學校」定位為大陸的「民辦學校」,這兩者是有差別的,後者是「投資興學」,前者是「捐資興學」;因為「對等」的爭議,大陸學校無法到台灣參加博覽會,因此大陸也不允許台灣學校到對岸參加招生博覽會。
         (二)台灣法令的歧視條款也是重要原因,例如不能打工、不能領獎學金、不能在台灣就業、不能居留
         (三)招生「總量管制」讓有特色的學校無法突圍;
         (四)以大陸高考成績為選才標準,已與台灣主流招生標準(個人申請、繁星計畫)違背。  
4.對此提出幾個建議:
         (一)擴大六省市以外地區的招生;
         (二)承認「211工程」及其他特色高校(例如北京電影學院)學歷;
         (三)提供優秀學生獎學金;
         (四)准許陸生在校內打工、參與研究計畫;
         (五)解決健保問題;
         (六)企業主自行決定是否招聘陸生就業;
         (七)允許兩岸大學參加招生博覽會;
         (八)推動各校自主招生。    

余澤霖(文化大學陸聯會會長):  
         我有必要告訴台灣朋友,陸生所面臨的問題。首先,「三限六不」來自於《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與《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由此產生出陸生六大問題:
         (一)健保;
         (二)工讀、實習與研究助理;
         (三)獎助學金;
         四)手機卡與銀行卡;
         (五)駕照與證照,包含最普通各科系從業資格;
         (六)赴台手續。 
1.沒有健保,陸生不敢看病  
         當前最需要解決、非常迫切的是「健保」。台灣的健保體系與陸生一點關係都沒有,平時覺得沒什麼,看病時候就顯得非常嚴重。沒有健保卡,補牙是900元(新台幣,下同)、洗牙800元、感冒500-600元;更誇張的是,我有一位同學因打籃球造成手脫臼,看診竟花了14千元。
         僑生與外籍生在台灣居住滿一個學期之後,就會被強行納入健保,他們要繳健保費,看病就有健保保障,但是陸生就沒有(《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有「停留」與「居留」的差別,其他國家的外籍生稱為「居留」,可以參加健保;陸生則稱為「停留」,在台四個月後也無法參加健保)。
         台灣一向標榜民主與人權,但醫療保障最基本的人權,對陸生都沒有提供,與台灣所提倡的自由與人權是格格不入的。我有同學感冒、發燒,很痛苦,卻不敢去看醫生,一拖再拖;另外一個文化的陸生,上課時胃病發作,痛的不得了,差點暈過去,但因為沒有錢,所以不敢去看醫生。我只想說,不求別的,能不能平等一點看待同是學生的我們,我們同樣是學生,同樣為人子女。我們只想平價看病,試問這有多困難?
2.不能打工,失去社會資本  
         另一個困擾陸生的問題,就是不能工作。工作、工讀或實習,是正常的學習活動,在大學總有各種工讀、學習或研究的機會,這個機會可以提升自我的學科水平,也可以提供良性的工作經驗,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未來應對社會的能力與競爭力。
         礙於「三限六不」明確不能打工的規定,很多機會不能參加,包括很難得的大企業實習計畫,例如微軟校園徵才,也將陸生擋在門外。實習與工作經驗是大學生進入社會、尋求工作非常重要的資本,當我們被限制打工與實習,造成工作履歷是空白的,未來如何找工作?看到別人的履歷則是滿滿的,這種心情難以形容。
         不能打工的政策,使陸生成為「免費義務勞動力」,我們可以參加活動,但沒有薪資,還得自掏腰包吃飯,而其他台灣學生或僑生卻能夠領到津貼,非常不合理。這個部分也影響了台灣學校對陸生的招生,因為大學生連基本的工作實習機會都不被允許,也沒有研究經費維持學術研究,無法參加大型學術計畫。這對陸生有影響,對台灣社會有更多的影響,真正的受害者反而是台灣社會與政府。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