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期】「紅色青春,白色恐怖」:2018秋祭專題

秋祭現場「紅色青春,白色恐怖」圖文展10月20日「2018秋祭」於台北市馬場町紀念公園舉辦,與會者包括來自台灣各地的四十多位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人與四百多位家屬、青年學生與社會人士外。今年的秋祭現場,不但有鹿窟案的受難遺族代表發言,也有青年代表、勞工代表與原住民代表發言。同時,也有詩人楊渡、李疾、詹澈等為秋祭寫詩,分別由少年朗誦隊、工人朗誦隊獻詩。另外,由遺屬、遺孀、工人、新住民所組成的「和平歌詠隊」獻唱「青春戰鬥曲」等歌曲。

1.繼承烈士的榮光:在2018秋祭大會上講話

2.政治受難人呼籲:執政當局勿以「兩岸對抗」消費台灣地方選舉

3.秋祭宣言:認可當年的正當性與正義性,才是真正的「除罪化」

4.「馬場町紀念公園」的前世今生

【第187期】「馬場町紀念公園」的前世今生

本報綜合報導

馬場町紀念公園中的土丘。

馬場町紀念公園中的土丘。

為追悼白色恐怖犧牲受難者的秋祭活動,今年在馬場町紀念公園已經連續舉辦16年。為什麼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會有那麼多的人被刑殺或投獄?又為什麼位於台北市青年公園旁河堤外的溪埔地會建設成與白色恐怖歷史有關的紀念公園? Continue reading

【第187期】政治受難人呼籲:執政當局勿以「兩岸對抗」消費台灣地方選舉

文編/林素卿

來自台灣各地的政治受難人與家屬。

來自台灣各地的政治受難人與家屬。

今年的白色恐怖犧牲者「秋祭」活動,提出「反對新威權、兩岸要和解、紅利同共享」的主題,主辦單位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簡稱「互助會」)秘書長蔡裕榮說,這個訴求主要是政治受難前輩有感於政黨輪替兩年多來,台灣內部更加對立,兩岸更加緊張,經濟更加蕭條,希望透過秋祭活動公開向執政當局,向台灣社會提出建言。互助會總會長林燿呈在秋祭現場致詞時也指出:「互助會的受難前輩與家屬作為白色恐怖的見證者,感受到目前執政的民進黨不斷地利用與製造兩岸的緊張情勢,以國安名義打壓『異己』,『抹紅』政治對手,甚至試圖限縮人民的權利。」同時,該會也表示,讓受難前輩們更不安的是,兩岸的敵對恰好是過去台灣「威權政治」的溫床,而當前兩岸關係由過去8年的和平發展轉成冷對抗,甚至有可能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台灣離新的「威權政治」或許已不遠。 Continue reading

【第187期】繼承烈士的榮光:在2018秋祭大會上講話

文/林燿呈(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總會會長)

互助會總會長林燿呈在秋祭大會上講話。

互助會總會長林燿呈在秋祭大會上講話。

二〇一八年的仲秋,我們一如往昔,再次回到幾乎被台灣社會遺忘的五〇年代歷史遺跡「馬場町刑場」,追思當年因追求社會正義、民主自治、國家統一而在此地壯烈犧牲的革命烈士。相信今天到場的每位同志也都是抱持著無限的哀傷。 Continue reading

【第186期】黃正襄:丹青聖手的五味人生路

【老台胞故事集】編按: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這種情感的刻骨銘心,就是二代三代台胞也難以望其項背。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文圖/閻 崑(文史工作者)

黃正襄先生

黃正襄先生

8月16日,著名山水畫大家黃正襄逝世,享年95歲。自此,本已不多的在京老一輩台灣人又少了一個,聞訊,除了唏噓,還是唏噓!

黃老曾對我說,他的人生就像五味瓶,打開來,酸甜苦辣鹹都有。我曾有幸促膝聽他老人家講了三個多小時,見識了他的五味人生—— Continue reading

【第185期】張光正:從《亂都之戀》到人間正道

【老台胞故事集】編按: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這種情感的刻骨銘心,就是二代三代台胞也難以望其項背。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文圖/閻 崑(文史工作者)

何標(張光正)老先生接受採訪侃侃而談。

何標(張光正)老先生接受採訪侃侃而談。

張光正,又名何標,台灣人對這兩個名字可能都會感到生疏,但如果說他是張光直(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的兄長,張我軍(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開拓者)的長子,感情上是不是就拉近些了呢。沒錯,他們是一家人!張我軍育有四子,分別名為「正、直、誠、朴」,張光正參加革命後怕連累家人改了姓名叫何標。 Continue reading

【第184期】柚城抗日史話

文/張卓如

台南市麻豆區是柚子的故鄉,所以有「柚城」之稱。在今年「八二三水災」前夕,筆者赴麻豆作文史考察的路上,沿路看到兩旁的柚子樹上結實纍纍,讓人垂涎欲滴。但一早風和日麗的天氣,到了中午時而下起間歇性的滂沱大雨;下午從中山高北上時,進入嘉義縣境就已遇上暴雨,這是一個從台灣海峽逐漸逼近陸地的低氣壓所帶來的西南氣流。幾天後從新聞畫面看到麻豆不少的柚子樹泡在水裡;而嘉義縣境內很多地方也淹成一片水鄉澤國。讓這兩個地方的災民感同身受。其實,曾文溪以北的麻豆等地,在清代原屬於嘉義縣的管轄範圍。當時是全省人口眾多的縣份,且物產豐富、人文薈萃,鄉土意識濃厚。但因在乙未戰爭中受到南北兩股日軍夾攻,人口損失慘重,而這一段悲壯歷史也逐漸不為人所知。 Continue reading

【第183期】周苓仲:我是落花生的兒子

【老台胞故事集】編按: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這種情感的刻骨銘心,就是二代三代台胞也難以望其項背。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文圖/閻 崑(文史工作者)

許地山,台灣台南人,筆名落花生,五四時期作家,《落花生》是他的一篇敘事散文,很早就被收入語文課本中,我們都讀過的。他的父親是鼎鼎大名的許南英——寫台灣近代史繞不開的人物。

周苓仲,許地山唯一的兒子,也就是許南英的孫子。作為台南望族,許氏家族從許南英到許地山,再到周苓仲這一輩,歷時百餘年的家族史,折射的是中國近現代走過的曲折,也浸泡著中華民族血淚的心酸。 Continue reading

【第182期】清代台灣社會救濟事業:中港溪官義渡

文/洪誠志

中港溪官義渡所在位置

中港溪官義渡位於苗栗縣竹南鎮的中港溪河口北岸的塭仔頭漁港附近。中港溪的源流為鹿湖溪,發源於苗栗縣南庄鄉東南端標高2,616公尺的鹿場大山北坡,北流至鹿場台地西方,會合源自加里山的風美溪後稱為上港溪(又稱東河、大東河)。流至南庄聚落南側,上港溪與源自八卦力山的蓬萊溪(又稱南河、小東河)會合後,以下始稱中港溪。中港溪主流續流經三灣鄉、頭份市、竹南鎮、造橋鄉、後龍鎮等鄉鎮,最後在竹南鎮和後龍鎮之間流入台灣海峽。重要支流峨眉溪發源於新竹縣五峰鄉西北角,流經北埔鄉、峨眉鄉後,於苗栗縣三灣鄉匯入中港溪。當時的中港溪在清代屬於淡水廳,淡水廳的轄區約為今天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市、苗栗縣的平地和丘陵區域。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