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期】清代台灣社會救濟事業:中港溪官義渡

文/洪誠志

中港溪官義渡所在位置

中港溪官義渡位於苗栗縣竹南鎮的中港溪河口北岸的塭仔頭漁港附近。中港溪的源流為鹿湖溪,發源於苗栗縣南庄鄉東南端標高2,616公尺的鹿場大山北坡,北流至鹿場台地西方,會合源自加里山的風美溪後稱為上港溪(又稱東河、大東河)。流至南庄聚落南側,上港溪與源自八卦力山的蓬萊溪(又稱南河、小東河)會合後,以下始稱中港溪。中港溪主流續流經三灣鄉、頭份市、竹南鎮、造橋鄉、後龍鎮等鄉鎮,最後在竹南鎮和後龍鎮之間流入台灣海峽。重要支流峨眉溪發源於新竹縣五峰鄉西北角,流經北埔鄉、峨眉鄉後,於苗栗縣三灣鄉匯入中港溪。當時的中港溪在清代屬於淡水廳,淡水廳的轄區約為今天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市、苗栗縣的平地和丘陵區域。

中港官義渡紀念公園碑

中港官義渡紀念公園碑

而中港溪河口北岸的塭仔頭漁港附近設有官義渡生態公園,竹南鎮公所在此地設有官義渡紀念碑,這裡也是苗栗縣重要的紅樹林保護區,占地約五公頃,是台灣少數保留完整的大型紅樹林地之一。這一帶濱臨海岸,早期設有魚塭,地名為「塭內」,又因靠近海濱,所以被稱為「塭仔頭」,有一座小型漁港,設有簡易的碼頭,可停放小型舢舨漁船。塭仔頭位於中港溪及其支流射流溪的會流處,水岸生長著一大片水筆仔純林,又稱「紅樹林」。來到這裡就可以近距離的觀賞紅樹林,紅樹林所在的泥灘位處海洋與河川交界,生態豐富,不少潮居的海洋生物棲息其間,所以這裡也成為候鳥避冬的棲息地。

塭仔頭漁港和紅樹林保護區

塭仔頭漁港和紅樹林保護區

中港溪官義渡的成立

台灣的河川,多流短急促,僅能倚賴船渡。當時淡水廳幅員遼闊,南起大甲溪,北至雞籠頭,中間有許多的大川溪流。中港溪首先於1787年(乾隆52年)設置官方渡船,《淡水廳志》卷二〈建置志‧橋渡〉提到:「中港溪渡,廳南二十七里。官渡;船一.乾隆五十二年設。」而中港溪官義渡的具體位置位於何處,無從查考,但根據《新竹縣採訪冊》卷二〈津渡篇‧竹南堡津渡〉記載:「乾隆五十二年設中港官渡,置官渡船一。道光十八年,同知婁雲再捐設,置官渡船二,波夫六名。漢民始渡溪墾闢南港溪、鹿廚坑。」鹿廚坑即今之頭份廣興里一帶,以此判斷中港溪官方渡船的可能位置設在今天的尖山附近。

雖為官方設置的渡船,但為民營的船渡業者所把持,這些民營的船渡業者動輒以水潮洶湧或河流湍急為藉口,對往來的行旅恣意需索,或載至中流始為勒索,若有不從甚至推人下水。這種因官府管理鬆散而被民間渡船業者所把持,且動輒強收渡資或扣留旅客行李和財物的惡行,往往引起民怨。1836年(道光16年),擔任淡水同知的婁雲,於巡視地方訪查民怨後,認為中港溪、大甲溪、房裡溪等六條溪流應設置義渡。當時婁雲率先捐銀三佰圓倡設,並向地方仕紳募捐共得九千元,以做為設置義渡的資金,同時購置田地,以便每年收取穀租以支應運作義渡的所需費用,不足之費用則以充公田地之穀租加以補充。1837年(道光17年)中港溪官義渡正式成立,常年設大小渡船共兩艘及渡夫六名,並於渡口設碑,刻有官義渡設置緣起及維運章程。淡水廳是當時台灣府最早成立官義渡的縣廳,總稱「淡水義渡」,也是台灣最早由官方設置的義渡組織。同一時期,彰化縣樸仔堡劉章職創立的「(東勢)義渡會」,則是民間最早的義渡會組織之一。

中港溪官義渡碑

中港溪官義渡碑

婁雲當時的這項政績被視為是一大德政,而勤政愛民的婁雲也得到淡水廳人民的愛戴與感念,清代台灣文人吳子光,在〈淡水義渡記〉中稱讚婁雲設置義渡以便民的這一政績。

在1895年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日軍也曾經利用此官設義渡,1895年8月13日,川村少將率領以近衛師團步兵第二聯隊第二大隊及砲兵聯隊第一大隊等組成的前衛,於上午六點自中港出發,六點半抵達塭仔頭的渡船口,本想徒步涉水而過,但正值滿潮無法渡河,直到七點十分海水漸退才得以前進,一路上均是瀕海的沙洲、沙丘等,於近午抵達後壠(今苗栗後龍)。此官方義渡在日據時期仍沿用,時人在渡中港溪抵後壠其間,山路凡二里餘(日本里,約八公里)土沙一定之路,其步行之艱難生來未曾逢遭,處詩以誌之。「一路登攀斜也傾,滿山沙土不堪行,險途未半殘陽沒,二里程齊五里程。」直到民國50年(1961年)橋樑建造後,中港溪義渡才功成身退。

日據時期中港溪地圖中的官渡位置和現今地圖對照。

日據時期中港溪地圖中的官渡位置和現今地圖對照。

台灣官義渡的行善精神

中港溪歷經多年的變遷,河床淤積,時移勢易,昔日的渡口,已了無痕影,所幸尚留有樂助碑,讓後人得以知道先民自助奮鬥的開拓史實。不過非常可惜的是,這些珍貴的地方史蹟文物,卻一直放置在中港溪畔,任令其風吹雨打、腐蝕破損,至盼地方文獻單位,能善加維護,俾使這個碩果僅存的義渡史蹟,永恆留存。

當然義渡的行善精神仍流傳至今,例如東勢義渡會在義渡功成身退後轉型,開始辦理社會福利事業,特別是因應當時社會需要,成立各項措施例如農忙時設託兒所,免費照顧幼兒;農閒時設裁縫班,免費教導農村婦女縫紉技術;還有施醫、救濟、急難救助、建道修橋等,現在還設有計算機班、清寒獎學金等。又例如位於南投縣竹山鎮的永濟義渡雖也功成身退,但竹山鎮社寮地區的山水稻產銷班第一班的青年農民張世昌,認為先民義渡的精神令人敬佩,在返鄉從農後,和志同道合的水稻班員於去年開始創辦「永濟田」,學習先民的助人精神,7位班員共同租地2.5分,以自然農法友善稻田的盈餘助弱勢,幫助玫瑰啟能中心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