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3期】從共同體到兩岸互助

評紀錄片《相助之路》

黃新高(大我文創工作隊 企劃總監)

川震災民陳夕章先生說:「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夠以實際的行動來感謝台灣同胞對我們的支持。」  (網路圖片)

        人類在面對天災的第一瞬間總會陷入孤立絕望,無論面對土石流或地震,生死交關之際,直到聽見或看見別人到援,發現自己不再孤單,希望與力量才終於綻現。這是許多災民的共同體驗,包括台灣的八八風災,包括大陸的汶川地震。但,這種救災互相的精神,如果從個別的災區延伸到兩個災區之間,特別是兩岸之間的災難互助,又意味著什麼呢?──這是紀錄片《相助之路》所探討的課題。 

互助,讓我們不再孤單

        2009年八八風災後,一群影像工作者組成「大我文創工作隊」至災區進行影像紀錄,他們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穿梭在高雄、屏東、嘉義、台東、南投等地,甚至遠至四川災區,最後完成了十五支短片上傳至部落格,引發社會各界極大的迴響。《相助之路》是他們為了挖深主題,重新整理素材,並輔以專家學者的訪談而完成的一支「正規」的記錄長片。

        有別於多數的災區記錄影片,《相助之路》呈現的並非災區的慘狀或災民的無助,相反地,我們看到影片中,不論是台灣六龜地區的農民、台坂國小體操隊的學童、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的孩子們,亦或汶川地震的災民李月、魏雲露、蕭佑興等,無不憑藉著自助與互助的精神,於災後毅然奮起;他們身處逆境卻扶持他人、歷經苦難卻昂揚而立的身影,在在令人動容!更難能可貴的是,相隔一年的兩場天災,竟搭起了兩岸互助的橋樑,不僅兩地區的災民相互奧援,更激起了兩岸人民之間宛如排山倒海的關懷之情,可謂兩岸百年以來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紀錄,不為人所關注的實情

        如果說,紀錄片的重要職能之一,是揭露「不為人所關注」甚至是「遭人刻意湮埋」的實情,那麼,《相助之路》捨棄悲情路線,從自助、互助的角度切入災區,並一路從災民之間延伸到兩岸的互助關係,恰恰是重新拾起了紀錄片的此一重要職能,而這樣的揭露,必然帶著一定的社會意識乃至政治意涵!怎麼說呢?

        所謂「互助」,聽起來有點老生長談,有時候卻複雜得難以想像。主要是,在高度私有化的社會中,自利心態往往限制了人們對於「集體」和「共同利益」的想像,一直要到,鉅大災變發生後的極端處境下,人們才意識到共同體的存在,進而透過連結與合作以尋求集體利益的最大化。這正是《相助之路》所要凸顯的社會意涵,在影片中,「互助」不再只是一種空泛的人道關懷,它突出了平時「不為人所關注」的集體利益,讓人們重新看到共同體的價值,明白個人在保有主體性的同時仍需要群體力量的支撐。

        以高雄六龜的農民產銷班為例,該班成員有二十人,一向是各自耕作的小農,有各自的經驗,對未來也有各自的想像,以有機及安全農作而言,有人想種蓮霧,有人想種芒果、苦瓜、水蜜桃……因著不同的想像,就有不同的歧見,若要讓產銷班繼續走下去,就必須經過耗時且反覆的討論和磨合以克服歧見。這個漫長的磨合過程,反映了他們既是小農個體、又是產銷班集體的兩面性。而八八災後,這群小農迫切感受到彼此是個共同體,他們通過互助與團結,就在各自紛雜的想像與差異中,他們求同存異、克服歧見,為的是創造產銷班群體的最大價值。

揭露,遭人刻意煙埋的真相

        如果說,災民之間的互助,凸顯出平時被人們所忽略的正面價值,展露了另一種深度的社會內涵,那麼,兩岸之間的互助,則是高度政治性的,只因它揭露的是「遭人刻意湮埋」的真相!

        正如影片中所提及,512川震,台灣民眾對大陸捐款估計超過六十五億新台幣以上。其中,透過紅會捐給大陸的善款近三十萬筆,高達十六億新台幣,約占整體捐款的25%。如果這三十萬筆就代表三十萬個捐款人以及三十萬個家庭,捐款給川震的台灣民眾估計超過百萬人,或許也超過百萬個家庭。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數目。而八八風災,大陸民眾對台灣捐款估計超過五十億新台幣以上。其中多半都是小額捐款,以致捐款人數多到難以統計。紅十字會蘇瓊華大姐表示,八八風災時她人在四川,當時她親眼看見到處都有人替台灣的八八風災募款,無論行人或小學生,只要行經募款箱就丟錢進去。那一幕,讓蘇大姐很激動。

        但是,這些資訊,台灣的官方或媒體可曾披露過?

        更有甚者。台灣對大陸的捐助,我們在川震災區看見的頂新小學、慈濟小學等等,皆以捐助單位名義立碑署名,但反觀台灣這一端,大陸捐款投入的橋樑校舍的重建,包括高雄溪洲大橋、六龜高中、甲仙國小、屏東伊拉大橋、南投仁愛鄉多功能會館等等,據台灣官方表示,由於重建項目經費多是混合分配,而且「技術上」難以安排,因此不做邀請參觀安排,也不宜立碑紀念。這難道不是一種政治考量嗎?

        影片中還提及,去年八月,大陸援台一千戶組合屋,初抵台時,某些政治人物質疑組合屋有毒,經營建署化驗後証明前述指控純屬謊言,後來這些組合屋交由紅十字會搭建於六處,共計228戶,散佈於嘉義、高雄、屏東,成為災民暫時安置的中繼屋。

        由上可知,政治人物的偏見,反映了台灣長期以來的泛政治化傾向,而《相助之路》從看似人道的角度出發,恰恰揭露了台灣政治的封閉與偏狹。不過可喜的是,除了將上述被隱瞞的資料和數據重新曝光之外,該影片還記述了許多動人的故事,那些故事告訴我們,兩岸人民之間的真感情,在天災之後表露無遺,那是政治無法掩蓋與阻擋的民間力量──

創造,被我們遺忘的正面價值

        台灣紅十字會專員蘇瓊華,待在川震災區一年多,足跡遍及川、陝、甘,至少跑過五萬公里。彰化年輕人賴史咏,長駐偏遠的四川雅安市中峰鄉,一度因水土不服導致顏面神經麻痺,返台就醫後他很快回到四川災區,只因放不下那兒的災民。北川中學初二學生趙琪,在八八災後寫信給認養她的台灣阿姨,她担心阿姨的安危,字字真情,讓這位阿姨不禁熱淚盈眶,而這位阿姨正是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女士。德陽市洛水中學一位在震災後失去左小腿的學生魏雲露,八八之後主動捐出她身上僅有的一百多塊人民幣給台灣災民;一位患帕金森症的蕭佑興老伯伯把兒子在外打工寄回家給他治病的四百塊人民幣捐給台灣災民……

        這些故事這些人,他們活得昂揚,他們傳達出基層人民真實的心聲,他們或許也正在為這個時代創造一些往往遭我們遺忘的正面價值。而我們欣見,台灣還有一群勇於揭露真相的紀錄片工作者,為我們記述下這些故事!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28期] 六龜雲端市集 一場你可以共同參與的夢想

黃志翔(大我文創工作隊 執行長)

宋建華,專業農民,自稱「傻子農夫」,僅有三分地,種蓮霧,品種嫁接他夠嫻熟,農作的物理化學諸要素他朗朗上口,他還能炒茶,有華僑茶商遠從比利時前來跟他訂購。這陣子,他風塵樸樸穿梭於各個農村社區,打算幫農民賣金煌芒果,他提出的收購價是中盤商的三倍,聽得一些農民半信半疑:怎麼可能?但宋建華一派篤定,逕自宣佈嚴格的條件:要安全農法施作,要送檢驗通過……
楊平安,東京農業大學博士,南台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原本可以安安份份的當個教師,但他偏偏安份不下來,課餘時間包括周末假期,他忙的都是別人的事,到處開會,到處出點子,偶爾做點於別人看來可能是不切實際的夢想,近來,他的春秋大夢是如何讓家鄉變成生態之鄉……

———————————————————————————————

從左營高鐵站出發,七十分鐘車程,穿過荖濃溪谷,經過美濃再往山裡走,這地方叫六龜。你會發現類似楊平安、宋建華這樣的人還真不少,一派篤定,經常掛著微笑,浪漫且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從他們臉上的笑容,你很難想像這兒其實是莫拉克風災的重災區。

正當許多災區民間組織忙於寫計劃向公部門申請各種資源的同時,楊平安、宋建華卻逆向而行,公部門想釋出資源,他們婉拒了,只因為他們構想中的計劃是個毋須依賴公部門的永續經營平台:要提高農民收入,要農民採行安全農法,且還想拉進遠端的消費者和農民一起構築一個互助共生的平台。

這計劃,就叫「六龜雲端市集」。它的重點,是推動六龜的農業產業重建。

以民間之力推動農業產業重建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東部、南部、中部,受創最鉅的,多為最偏遠的窮鄉僻壤,也多半都是原本就處於經濟、文化弱勢的農業地區。若說,災區重建之路,不僅是硬體重建,還包括生計與產業重建,那麼,農村災區伴隨著長年以來的農業積弊,其實使得重建工作格外艱難。

農業積弊,集中反映在農民所得偏低,主要原因包括:市場的價格波動、經常性的供需失衡、中間盤剝、自然災害等等。舉例而言,六龜的金煌芒果每年六至七月採收,但採收期正逢全台芒果產量最多的時候,以致於價格崩跌,產地收購價格每每跌至成本價以下,農民血本無歸。這幾乎是每年反覆發生的現象。農業的長年積弊,環環相扣,即連農政單位都未能有效解決,既然如此,何以還有人竟妄想以民間之力推動農業產業重建?

生產與消費的雙向互助

其實,六龜雲端市集乍看像一個夢想,但其實未必那麼難:

商品流通的起點與終點,無非就是生產與消費,對農民生產者而言,消費者這一端,往往是最遙遠而難以企及的,但自從網路經濟開始成形以後,網路其實足以成為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對話的載體。如果有一群農民志在採行安全農法,以保護消費者,友善土地,那麼,如果藉由網路平台讓消費者認識這些農民,甚至瞭解整個生產過程,其實意義重大。每位消費者都可以看見每位生產者的辛勤付出,可以多多瞭解農業生產及相關的環保或生態問題,瞭解的過程,其實也是在深化消費者的環境意識,那麼,它理應存在著消費者直接跟生產者購買的極大可能性。

直接購買,看似消費端對生產端的施惠,看似一種單向的交易關係,但其實,當農民在生產過程嚴格把關,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食用安全,也為了替下一代維護淨土,那麼,農民其實也是在造福消費者。這就形成一種雙向的互助關係,只要這種互助關係能藉由組織化手段加以建制,它就可以成為一個生產者與消費者互助共產的平台,讓生產者與消費者成為共同體。

一個正在著手實施的偉大計畫

楊平安,其實也是高雄市六龜重建關懷協會理事長,父親楊煦牧師為六龜山地育幼院創辦人。楊平安一向熱心公益不遺餘力,今年一月起,他決心推動農業產業重建,並在關懷協會設置專案委員會,楊平安任召集人,委員會內有宋建華、王坤煌、尹立中等三位專業農民,歷經調查、研擬、討論,六龜雲端市集的構想慢慢成形,並漸次落實為執行方案。

構想包括:應建立商業模式,支撐農業重建、照顧農民生計之永續發展平台;首要任務為提高農民所得;組織農民採行安全農法以保護消費者、友善環境;藉安全產品建立六龜農產品之獨特性品牌,俾利產品之內外銷;推動消費者與農民互助共生之平台。消費者長期訂購,支持農民採行安全農法;農民契約耕作(契作),提供安全產品予消費者。

專門委員會決議,以關懷協會輔導成立之「八八企業社」作為推動六龜雲端市集之主體平台,該企業社以互助共生、協助社會弱勢為宗旨,發展方向須兼顧社會公益與企業獲利,缺一不可,期能達成永續發展目標。

六龜雲端市集的主體計劃,長程目標包括:創造條件提高農民收入,鼓勵更多農民採行安全農法;鼓勵消費者提早三至六個月預購,實施契作(契約耕作),支持農民以安全農法耕作;架構消費者與生產者之互助共生平台;企業社年度盈利之35%提撥為公益金,其中25%為農民(生產者)勞動回饋金,10%為捐贈公益團體或弱勢者之公益金。

雲端市集並擬訂「前導計劃:69行動」,訂於2011年6月9日開始預售金煌芒果十萬台斤(一萬箱),希望透過宣傳行銷及社會連結,吸引大宗團購訂單及一般消費者,鼓勵農民生產者轉型為安全農法耕作,同時藉以培養營運團隊實戰經驗,融合理想與實務。

從小集體到大集體的組織力量

其實,互助精神早已深化為六龜最重要的歴史人文傳統。

六龜山地育幼院於民國44年創辦至今,收養院童逾千人,聞名全台,也是台灣社會互助與公益事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六龜雲端市集主持人楊平安,即是楊牧師之子,他從小秉持父風,關於社會公益,別人不做的,他總是扛下來做,且做得一派從容。

宋建華也是個異類。八八災後,他和許多六龜農民一樣,都想轉型為安全或無毒耕作,如今,他是農民產銷班41班吉園圃班長,組織農民採行安全耕作,藉以打出六龜農產品的獨特品牌,宋建華深知,農民靠著單打獨鬥不足成事,必須從小集體到大集體,形成組織力量,才足以面對嚴峻的大市場。

楊平安,宋建華,如今都是六龜雲端市集的主導幹部,他們的夢想,或許有點大,也或許有點狂,但重點或許不在他們,而在於消費者到底能否真正體認到這夢想的背後其實跟消費者自己的權益密切相關。

許多六龜農民都希望採行旨在友善土地、保護消費者的安全農法,但安全農法之相關產品迄未建立穩定價格及市場通路,經濟風險更高,換言之:農民想保護消費者,但誰來保障農民?

六龜雲端市集主張消費者直接跟農民購買,提高農民收益;農民採行友善耕作,為消費者提供安全食品,守護地球家園。其實,消費者和農民同樣都是社會互助網絡的成員。其實,交易也可以是公益,且它不只惠及農民,還將惠及消費者自己,此即互助共生的真諦!

敬愛的朋友,您可以用個人之力,也可以發動身邊的親朋好友進行團購或企業團購,以預購行動一起參與這個互助共生的平台。六龜雲端市集,望您支持!

【六龜雲端市集69行動
產品:特優級金煌芒果(經安全驗証通過)
訂購專線:07-6895072
網址:http://cloudmarket88.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