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5期】新中國衛生事業的先驅

國際主義戰士:馬海德

1939年馬海德與毛澤東在延安

        1931年,剛剛從黎巴嫩貝魯特美國大學醫科拿到博士學位的馬海德,為了考察當時在東方流行的熱帶病,和兩個同學一起來到中國的上海。

        在考察中國工人職業病和營養不良的狀況的過程中,他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國民政府的腐敗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發現平均年齡只有14歲的童工,雙手因終日在電鍍操作中被燒成潰瘍。

他認識到,中國工人需要的不僅是藥物,更需要吃穿,只有從根本上改造中國的社會結構,才能徹底改變中國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從此,他投身革命,為新中國的衛生事業奮鬥終生。
        2009年9月14日,在慶祝人民共和國建國60週年的前夕,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的人物之一。
投身革命當主人
        祖籍黎巴嫩的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George Hatem),1910926日出生在美國紐約州水牛城。旅居上海期間,他結識了宋慶齡和在上海的外國進步人士史沫特萊、艾黎、格蘭尼奇、希伯等人。在他們的影響下,馬海德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和研究中國革命問題。他開的診所常常成為中國共產黨地下工作人員聯絡、開會的地方,從他們那裡,他知道了中國還有另一個世界,那就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根據地。
        1936年春末,中共中央想邀請一位公正的外國記者和一名醫生去陝北,實地考察蘇區的情況和瞭解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在宋慶齡的推薦下,斯諾和馬海德在同年6月到達工農紅軍的臨時駐地保安,並在周恩來的安排下到保安和蘇區各地參觀、訪問。
        1937年1月,馬海德隨紅軍隊伍回到陝北延安。他以滿腔熱情一邊緊張地投入診療工作,一邊作調查研究。在一個多月中,他巡視了陝北各地衛生醫療單位,掌握了大量材料,寫了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提出了改進蘇區醫療事業的建議。毛澤東很欣賞他的這份報告,任命他為革命軍事委員會的衛生顧問。
        同年2月,馬海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說:「從此,我能夠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為一個客人置身於這場偉大的解放事業之中,我感到極大的愉快。」為了更好地接近陝甘寧邊區人民,他不僅很快學會了中國的普通話和陝北的方言,而且把自己的美國名字改成了中國名字——馬海德。
        1938年,宋慶齡在香港成立了保衛中國大同盟以後,馬海德受宋慶齡的委託,經常向該同盟報告陝甘寧邊區的情況,通過宋慶齡的保衛中國大同盟向海外呼籲,爭取國際援助。邊區因而獲得了許多急需的醫療器材和藥品。
        1942年,他被調到延安國際和平醫院工作。在抗日戰爭時期,馬海德曾先後接待了白求恩、柯棣華、巴蘇華、米勒等外國醫生,並協助他們去各抗日根據地開展醫療救護工作。僅在1944年到1947年,馬海德就曾診治傷病員4萬餘人次。由於出色的工作,他受到陝甘寧邊區政府的多次獎勵。
        1949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馬海德立即申請加入了中國籍,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外國血統的中國公民。1950年,他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顧問。
        1953年,他協助組建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主要從事對性病和麻瘋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並會同有關專家首先制訂了消滅性病計劃。他先後到內蒙古、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江蘇、江西、西藏和新疆等地,為消滅那裡的性病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勞動。
治療梅毒
        50年代中期,為了徹底消滅梅毒,皮膚性病研究所需要制訂出一套從發現病人、確診到治療方法等都能符合中國國情的措施,馬海德擔任這項科研工作的總指揮。當時研究所的其他外國專家主張要採取「914」(新砷凡納明)和鉍混合使用的長期治療方案。這種辦法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並不符合中國的國情。
        馬海德同國內專家都提倡用青黴素10日療法。這種辦法在國外曾經使用,證明方法簡便、節省人力、物力,但在國內還沒有遠期療效的觀察資料。為此,馬海德從1954年起,每年都用一半以上的時間帶領科研小組到邊遠的農牧區,複查1950年和1951年間醫療隊用青黴素治療梅毒的遠期療效。
        在基層工作時,馬海德很注意同當地的幹部搞好關係,每當一個點的工作結束時,他都和當地幹部一起總結工作,並將書面總結材料留給當地幹部一份。他還教育皮膚性病研究所的同事們,要注意民族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馬海德和大家同甘共苦,同吃同住,一起爬山、涉水,從不搞特殊化。他住過蒙古包、破廟,睡過臨時旅店的土炕,也曾和4個人合蓋過一條粗布破被。他還常常帶病堅持工作。儘管條件艱苦,但在工作之餘他還和大家一起跳舞、聊家常、說笑話,始終保持著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風。
        在幅員遼闊的農牧區,對梅毒患者要一個不漏地進行複查,困難是很大,常常為了尋找一個病人,他們要跑很遠的路程。有時做實驗,水質不好,不能保證血清試驗的可靠性,在這種情況下,馬海德總是自己動手,教大家就地取材,做簡易的沙濾缸,保證實驗用水的質量。平時,從病損中檢查梅毒螺旋體,需要用暗視野顯微鏡,可是這些地方沒有電,馬海德就對顯微鏡進行了改造,用乾電池作電源,這樣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活動的螺旋體,從而保證了診斷的準確性。
        經過四、五年的努力,馬海德終於從理論和科學數據上證實了,在中國使用青黴素治療梅毒的效果是好的,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此後,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了這種辦法,對大量的梅毒病人進行治療。1964年,中國取得了基本消滅性病的震驚世界的成就。
痲瘋防治
        60年代初期,在中國基本消滅了性病之後,馬海德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消滅痲瘋病工作中去。痲瘋病在中國流行了幾千年,人們對痲瘋病普遍存在著恐懼心理,對患者又存在歧視態度。當時,中國的基層防治力量相當薄弱,因此,要想控制乃至消滅痲瘋病將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馬海德親自帶領研究室的人員分別在江蘇省海安縣和廣東省潮安縣成立了痲瘋病綜合防治研究基地。
        他充分發揮基層醫療衛生網的作用,注重社會防治,綜合已有的有效技術措施,在患病率高的縣控制痲瘋病的發生,並對此進行了研究工作,很快取得了成功的經驗。這個經驗被推廣後,全大陸的痲瘋病發病率和患病率均明顯下降,許多地區達到了控制或基本控制的指標。這項現場研究儘管受到「文化大革命」衝擊,但是海安縣和潮安縣的痲瘋患病率仍然分別由1959年的118‰和1960年的231‰下降到1980年的017‰和0‰。1978年,這項綜合防治措施的研究成果榮獲了全國科學大會的集體獎。
        1980年至1988年,馬海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六、七屆常委。19889月,大陸衛生部授予馬海德「新中國衛生事業的先驅」榮譽稱號。1988103日身患癌症的馬海德與世長辭,享年78歲。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