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期】社評:第三勢力崛起?民進黨輸了國民黨卻沒有贏

台灣的選舉有一個顛簸不破的規律,不管藍綠,執政者的正當性一旦面臨挑戰,立馬就會祭出「中共威脅」,用統獨爭議化解治理失能所帶來的政治危機。以前是國民黨抄作「黨外=台獨=中共」的「三合一敵人」;現在是民進黨指控「九二共識=中國因素=出賣台灣」。幾十年來,兩黨政治人物之所以樂此不疲,除了因為台灣人民在長期的冷戰軍事戒嚴體制下,根深蒂固的「恐共、反共」情結之外,也跟國民黨放棄「中國」代表權爭奪,執行「親美、反共、革新保台」的本土化路線有關。這幾天,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的選舉策略,從刻意迴避統獨議題,到理直氣壯的表態承認「九二共識」,強調海峽兩岸和平共處是最好的方式。打「中共牌」這個續命丹,或將隨著本屆九合一選舉的結果出爐而不再靈光。

民進黨夾著太陽花運動的勢頭,在2014年、2016年兩次選舉取得地方與中央全面執政的優勢,原以為只要通過「轉型正義」和「清理黨產」就能夠將國民黨徹底打趴,想要執政多久,就能夠執政多久。選前揚言,「台南與高雄市長選舉,派個西瓜也能當選」說明民進黨人的驕躁傲慢與漫不經心。沒想到,韓國瑜靠著「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的經濟訴求打動民心,在高雄掀起一股「韓流」,不但打破了民進黨在南部的治理神話,還外溢到全島翻轉兩黨選情,甚至威脅到民進黨2020年能否繼續執政。因此,炮製「中共干預」的殺手鐧,逼迫韓國瑜在「九二共識」表態,甚至利用中美矛盾打「美國牌」挾洋自重,將地方縣市長選舉上升到「統獨保衛戰」來鞏固綠營基本盤,就成為民進黨政權的續命丹。

問題是,韓國瑜現象是台灣民心思變的體現,恰恰與民進黨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協商對話機制中斷,經貿與人員的正常往來受阻,民生經濟日益凋敗息息相關。農產品出不去,觀光客進不來,市政建設千蒼百孔,高雄碼頭由盛轉衰,「口袋扁扁」取代了「支持阿扁」成為高雄市民心中之痛。韓國瑜在電視辯論中肯定「九二共識」,在統獨議題上理直氣壯的直球對決,將使得民進黨過去自豪的「本土牌」、「悲情牌」、「中國威脅牌」失去效能。

過去數十年來,民進黨之所以能在國民黨軍事戒嚴體制下迅速茁壯,兩度取得政權。總的來說,有二個基本要素:一、是利用國民黨政府早期的省籍差別待遇,巧妙的將「台灣意識」異化為「台獨意識」,在意識形態戰場上取得了「本土化」的詮釋權;二、是利用民營資本與黨國資本的矛盾,取得本土資產階級的經濟挹助作為物質基礎。當台灣在東西冷戰、軍事戒嚴體制下依靠貿易保護和壟斷生產來進行國家資本積累的條件下,民進黨的本土化意識非但有利於挑戰國民黨的威權體制,也有助於本土資產階級挑戰黨國資本,奪取一級加工產業的戰略高地;一旦冷戰結束,亞洲製造業供應鏈成型,本土資產階級喪失了在一島範圍壟斷利潤的經濟誘因,轉向積極融入日漸崛起的大陸市場和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極端的本土意識就成為企業界在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中投棋佈局的絆腳石。

兩年來,蔡英文當局為了鞏固政權,遂行「台灣現狀獨立」的主觀願望,一方面利用中美矛盾,積極表態加入「美日軍事同盟」的意圖,自甘淪為反華勢力圍堵中國的戰略棋子;一方面,對內加強政治整肅,清查國民黨與所謂「附隨組織」(如婦聯會、救國團)財產、強行收編水利會、推行軍公教年金改革,拒不頒發台大校長當選證書,意圖剷除國民黨的社會基礎;一方面執行「去中國化」政策,竄改歷史教科書,將中國史列入東亞史範疇,人為的打造「天然獨」。無一不是用意識形態來綁架民生經濟和人民情感,直接站在台灣人民實際利益的對立面。蔡英文政府支持度民調的急遽下滑,韓國瑜現象的出現,恰恰都是對這一連串政治操弄的逆反,是民心民意對太陽花運動以來「反中國因素」政治抄作的反撲。不管選舉結果如何,民進黨都輸了。

但是,民進黨的失敗,並必然不意味著國民黨的勝利。韓國瑜眷村出身卻非權貴之後,不用背負省籍原罪;與本土基層廝混卻不曾沾惹派系惡習,不必承擔黑金罵名;退伍後刻苦力學卻未擠身留美菁英,意識形態不受束縛,敢怒敢言;多年公職生活萎靡卻又能急流勇退,看盡人生冷暖,對權力的得失沒有罣礙。隻身南下選舉,既沒有主席關愛的眼神,也沒有財政挹注,更沒有地方派系淵源,作為一個非典型的政治人物,韓國瑜現象所累積的政治能量,在在與傳統國民黨的社會形象大異其趣。

反觀國民黨,其歷史性的衰微還看不到轉圜的跡象。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核心價值喪失,連「終極統一」都說不出口,意識形態的分歧將成為國民黨進一步分裂的導火線;二是,隨著黨產的歸零,以利益均沾為團結手段的扈從結構瓦解;三是,人才斷層,中青代缺乏俱有全島聲望,沒有足以威脅民進黨接班梯隊的政治人物。韓國瑜現象之所以能夠一時蔚為風潮,其實就是這種「對民進黨不放心、對國民黨沒信心」的社會心理的反應。或許,韓流所激勵低迷已久的藍營底層的回歸與中間選民對民進黨政策的逆反,可以在九合一選舉中為國民黨的選情注入活水,稍有斬獲。但國民黨如果不能以此為鑑,銳意改革,在2020年大選中推出足以招喚民心,振奮士氣的人選和政策,想要接收韓國瑜現象所匯聚的民氣,恐怕還是一個難題。

台灣的政黨政治,向來為藍綠惡鬥所綁架,通過「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制度設計,選民投票行為通常決定於他不喜歡誰?而不是他支持誰。這是為什麼同樣是親美反共的兩個資產階級政黨,能夠長期壟斷台灣的政治資源,綁架民意,從而遏制了真正代表廣大的受薪勞動者、小農、小商品生產者和小店東等底層民眾利益的進步第三勢力崛起的原因。能否打破這個政治格局,決定的關鍵,不在於韓國瑜是否當選,而是以韓國瑜現象所代表的,台灣人民通過海峽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來過上好日子的根本願望,是否能夠擺脫藍綠綁架在政治上得到真正體現。這一點,至少我們在國、民兩黨身上,都沒有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