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新高(大我文創工作隊 企劃總監)
川震災民陳夕章先生說:「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夠以實際的行動來感謝台灣同胞對我們的支持。」 (網路圖片)
|
人類在面對天災的第一瞬間總會陷入孤立絕望,無論面對土石流或地震,生死交關之際,直到聽見或看見別人到援,發現自己不再孤單,希望與力量才終於綻現。這是許多災民的共同體驗,包括台灣的八八風災,包括大陸的汶川地震。但,這種救災互相的精神,如果從個別的災區延伸到兩個災區之間,特別是兩岸之間的災難互助,又意味著什麼呢?──這是紀錄片《相助之路》所探討的課題。
2009年八八風災後,一群影像工作者組成「大我文創工作隊」至災區進行影像紀錄,他們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穿梭在高雄、屏東、嘉義、台東、南投等地,甚至遠至四川災區,最後完成了十五支短片上傳至部落格,引發社會各界極大的迴響。《相助之路》是他們為了挖深主題,重新整理素材,並輔以專家學者的訪談而完成的一支「正規」的記錄長片。
有別於多數的災區記錄影片,《相助之路》呈現的並非災區的慘狀或災民的無助,相反地,我們看到影片中,不論是台灣六龜地區的農民、台坂國小體操隊的學童、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的孩子們,亦或汶川地震的災民李月、魏雲露、蕭佑興等,無不憑藉著自助與互助的精神,於災後毅然奮起;他們身處逆境卻扶持他人、歷經苦難卻昂揚而立的身影,在在令人動容!更難能可貴的是,相隔一年的兩場天災,竟搭起了兩岸互助的橋樑,不僅兩地區的災民相互奧援,更激起了兩岸人民之間宛如排山倒海的關懷之情,可謂兩岸百年以來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紀錄,不為人所關注的實情
如果說,紀錄片的重要職能之一,是揭露「不為人所關注」甚至是「遭人刻意湮埋」的實情,那麼,《相助之路》捨棄悲情路線,從自助、互助的角度切入災區,並一路從災民之間延伸到兩岸的互助關係,恰恰是重新拾起了紀錄片的此一重要職能,而這樣的揭露,必然帶著一定的社會意識乃至政治意涵!怎麼說呢?
所謂「互助」,聽起來有點老生長談,有時候卻複雜得難以想像。主要是,在高度私有化的社會中,自利心態往往限制了人們對於「集體」和「共同利益」的想像,一直要到,鉅大災變發生後的極端處境下,人們才意識到共同體的存在,進而透過連結與合作以尋求集體利益的最大化。這正是《相助之路》所要凸顯的社會意涵,在影片中,「互助」不再只是一種空泛的人道關懷,它突出了平時「不為人所關注」的集體利益,讓人們重新看到共同體的價值,明白個人在保有主體性的同時仍需要群體力量的支撐。
以高雄六龜的農民產銷班為例,該班成員有二十人,一向是各自耕作的小農,有各自的經驗,對未來也有各自的想像,以有機及安全農作而言,有人想種蓮霧,有人想種芒果、苦瓜、水蜜桃……因著不同的想像,就有不同的歧見,若要讓產銷班繼續走下去,就必須經過耗時且反覆的討論和磨合以克服歧見。這個漫長的磨合過程,反映了他們既是小農個體、又是產銷班集體的兩面性。而八八災後,這群小農迫切感受到彼此是個共同體,他們通過互助與團結,就在各自紛雜的想像與差異中,他們求同存異、克服歧見,為的是創造產銷班群體的最大價值。
揭露,遭人刻意煙埋的真相
如果說,災民之間的互助,凸顯出平時被人們所忽略的正面價值,展露了另一種深度的社會內涵,那麼,兩岸之間的互助,則是高度政治性的,只因它揭露的是「遭人刻意湮埋」的真相!
正如影片中所提及,512川震,台灣民眾對大陸捐款估計超過六十五億新台幣以上。其中,透過紅會捐給大陸的善款近三十萬筆,高達十六億新台幣,約占整體捐款的25%。如果這三十萬筆就代表三十萬個捐款人以及三十萬個家庭,捐款給川震的台灣民眾估計超過百萬人,或許也超過百萬個家庭。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數目。而八八風災,大陸民眾對台灣捐款估計超過五十億新台幣以上。其中多半都是小額捐款,以致捐款人數多到難以統計。紅十字會蘇瓊華大姐表示,八八風災時她人在四川,當時她親眼看見到處都有人替台灣的八八風災募款,無論行人或小學生,只要行經募款箱就丟錢進去。那一幕,讓蘇大姐很激動。
但是,這些資訊,台灣的官方或媒體可曾披露過?
更有甚者。台灣對大陸的捐助,我們在川震災區看見的頂新小學、慈濟小學等等,皆以捐助單位名義立碑署名,但反觀台灣這一端,大陸捐款投入的橋樑校舍的重建,包括高雄溪洲大橋、六龜高中、甲仙國小、屏東伊拉大橋、南投仁愛鄉多功能會館等等,據台灣官方表示,由於重建項目經費多是混合分配,而且「技術上」難以安排,因此不做邀請參觀安排,也不宜立碑紀念。這難道不是一種政治考量嗎?
影片中還提及,去年八月,大陸援台一千戶組合屋,初抵台時,某些政治人物質疑組合屋有毒,經營建署化驗後証明前述指控純屬謊言,後來這些組合屋交由紅十字會搭建於六處,共計228戶,散佈於嘉義、高雄、屏東,成為災民暫時安置的中繼屋。
由上可知,政治人物的偏見,反映了台灣長期以來的泛政治化傾向,而《相助之路》從看似人道的角度出發,恰恰揭露了台灣政治的封閉與偏狹。不過可喜的是,除了將上述被隱瞞的資料和數據重新曝光之外,該影片還記述了許多動人的故事,那些故事告訴我們,兩岸人民之間的真感情,在天災之後表露無遺,那是政治無法掩蓋與阻擋的民間力量──
創造,被我們遺忘的正面價值
台灣紅十字會專員蘇瓊華,待在川震災區一年多,足跡遍及川、陝、甘,至少跑過五萬公里。彰化年輕人賴史咏,長駐偏遠的四川雅安市中峰鄉,一度因水土不服導致顏面神經麻痺,返台就醫後他很快回到四川災區,只因放不下那兒的災民。北川中學初二學生趙琪,在八八災後寫信給認養她的台灣阿姨,她担心阿姨的安危,字字真情,讓這位阿姨不禁熱淚盈眶,而這位阿姨正是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女士。德陽市洛水中學一位在震災後失去左小腿的學生魏雲露,八八之後主動捐出她身上僅有的一百多塊人民幣給台灣災民;一位患帕金森症的蕭佑興老伯伯把兒子在外打工寄回家給他治病的四百塊人民幣捐給台灣災民……
這些故事這些人,他們活得昂揚,他們傳達出基層人民真實的心聲,他們或許也正在為這個時代創造一些往往遭我們遺忘的正面價值。而我們欣見,台灣還有一群勇於揭露真相的紀錄片工作者,為我們記述下這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