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期】盛世危言:守住尊嚴

♦ 文/石佳音(中華琉球研究學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8月初,大陸鳳凰網歷史頻道來臺灣拍攝紀錄片,訪談了10位本省籍統派青年,並請林金源教授和我說明目前台灣局勢和統派處境。在大陸九三閱兵前夕,《走進臺灣本省統派青年》紀錄片與頭4篇訪談實錄同時發佈,其餘各篇訪談實錄亦將逐一上網。由於我曾從旁協助此一訪談計畫,因此看到這部紀錄片終於完成,感觸甚深。

根據政大選研中心的逐年調查,從長期趨勢來看,自認「台灣人」比率不斷攀升,自認「中國人」比率則持續探底。在此姑且不談其原因何在,但很明顯的事實就是:臺灣統派在島內的處境極其艱困,年輕世代支持統一的人越來越少。結果,蔡英文可以很自豪地說:「台獨」已是現在的臺灣年輕人的「天然成分」。綠營極力推動降低投票年齡,也是因他們對年輕一代的綠化深具信心。

在這樣惡劣的情境下,臺灣統運有沒有未來,兩岸最終能否和平統一,或統一以後能否獲致和平,都要看臺灣年輕人中能不能持續出現支持統一的新生代。為此,鳳凰網歷史頻道的幾位朋友跨海而來,做了這個訪談,將這幾位難能可貴的臺灣統派青年的心路歷程介紹給關心中國未來的兩岸同胞。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事。

這次受訪的10位臺灣統派青年,他們的背景具有以下5個特點:

首先,他們全部都是臺灣省籍,不是外省家庭出身,其中祖先來臺最早的是隨鄭成功渡海而來的。用臺獨派帶有省籍歧視的語言來說,他們就是最「正港」的臺灣人(大概僅次於原住民)。其次,他們多人出身深綠地區(如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在「綠油油」的家鄉成長。第三,除了一位「70後」以及兩位自幼接受在家教育者外,其他7人都是在臺獨教改下接受中小學教育,並在去中國化、再皇民化的社會氛圍中成長。第四,據我所知,他們的家族背景中沒有社會主義或左翼的長輩,也沒有人在大陸經商致富,因此他們的成長與北京或中共毫無正面關係。事實上,他們自幼聽聞到的大陸或中共恐怕都是以負面新聞為主。因此,若就這些年輕人的背景而言,有如蔡英文所言,他們都應該具有「臺獨」的「天然成分」。然而,他們卻都反對臺獨,都成長為堅定的統派。

正因為他們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如此,所以他們今天認同中國、支持統一,既非自幼耳濡目染、順理成章,也不是不假思索、人云亦云。他們是經由認真學習、理性反思,才自覺地成為統派。其中,甚至還有人原本堅定支持臺獨,後來經過讀書、反省,接受了中國文化,有意識地決定「我要做中國人」。在獨浪滔天的臺灣,能如此清醒地擇善而後固執,才是真正的「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由於這些年輕人選擇了「政治不正確」,他們在臺灣自然面臨無盡的曲解、侮辱、霸凌、排擠。其中一位高中生甚至僅僅因其認同中國,就經常遭到獨派老師在課堂上公然指責叫罵。這部紀錄片和訪談實錄公開以後,臺灣綠營網民一如預期地對他們進行圍剿、嘲諷,甚至有人認為他們是「五毛黨」(指被中共收買而為大陸宣傳者)。實際上,他們若可能如此輕易地被勢劫利誘,那根本就不會在今日高度綠化的臺灣成長為統派。李登輝可以在日本皇民、中共黨員、國民黨員、臺獨領袖之間遊走;陳水扁可以先兩次宣誓加入國民黨,而後成為民進黨總統。李扁這種見風轉舵的牆頭草,以及今日大批追隨「時尚」支持臺獨的年輕人,才最具有「五毛黨」的天然成分,而這10位統派青年自不與焉。

由於大環境的不利,這幾位統派青年的成長經驗很難被大規模複製,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統派青年人數很難迅速成長。但是,僅僅因為他們逆勢存在,就證明了中國文化有其感召力,更證明了臺獨教改並非無懈可擊,「天然成分」並非無可糾正。這10位統派青年的出現,讓我們看到統運的希望。

確實,他們人數很少。但是,他們在這個再度皇民化的島上守住了中國文化,守住了兩岸中國人抗日的記憶,也守住了中國人的尊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