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台籍教授)
有謂:什麼東西都有個底,只有人心是沒有底的。誠然,人的欲望可以是無窮的。沒有節制的欲望就造成了世界多少的罪惡之源。其實,一個人所能占有的是很有限的,多少人並不這樣看。食衣住行,一個人的胃是有限的大小,能吃多少呢?然而,他要吃得所謂的好,整天花天酒地,古怪的野味(其實最受污染的)。一個人的身體也就那麼大,你能穿多少呢?幾十件、幾百件也不嫌多,總要與人不同。住也類似,你能住多大的房子、多好的房子?要個幾十套,能住那麽多房子嗎?行呢?除了再好的車子,乃至私人的飛機,你又能使用多少行的工具呢?而開車呢,也要各種名牌的、各種檔次的,不單是作為行的角度看待的,而更多的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與他人的不同。哎!一個人到了這份上,並不是把自己的一身看作是自己,而是把自己的一身看作是一個可以使用、玩樂、玩弄的外在工具了。
我從小到大就看過不少的人縱容酒色,不把自己的身體看作是自己,而當成是一個任自己縱容的工具,結果沒多大年紀就因此得了胃癌什麼的,早早離開了人世,死了、毀滅了、化為烏有了。我也聽到過人們說,有錢人有有錢人的死法;真的是如此,多少有錢的花花公子、少爺不是死在飆著好車時亡命的?美國過去有名的總統John Kennedy的唯一兒子,就是在開著自己的私人飛機而和他的太太一起共赴黃泉的,他的一家如果只是普通的一家,會有這樣的死法否?
我說這些的意思是,一個人固然能有無限的欲望,可以想要那麽多的東西,他其實能有那麽大的能耐,真的能佔有、享受那麼多的他所能想像到的事物(欲望)嗎?這其實是不可能的!天下固然美好的事物是無窮的多,其實你真的需要佔有、擁有的只能是很少很少的一小份而已!
因此,對於天下美好的事物,我們得多擺正自己和這些美好事物的關係,少一些佔有、擁有的欲望和想法,而能多一份欣賞的心態。我們得了解到,世上很多美好的事物並不是我們需要的,自然也不是我們能佔有、擁有的!
天下人熙熙攘攘,有為名的、有為利的。這些名和利,千差萬別、紛紛擾擾。每個人得結合自己的實際,了解自己實實在在要求的名和利,而有所追求,也有所不追求。我常和學生們說,人在一生中,一是:切莫以當下的社會時髦價值取向作為自己的追求;二是:切莫以他人的追求標準作為自己的追求,不然你的一生總會是處在痛苦的過程中。當下的社會時髦價值取向是隨時而會有變化的,你若以其為追求的目標,那你一輩子只能如在大海中,渺渺茫茫、漂著無定。每個人的情況都有所不同,你更是不能事事和他人比,什麼方面都要不比他人差,別人有的你也要有,那你最後只能是喪失了自己。
幾年前我回到台灣,台灣的朋友邀我去台北的101大樓的頂樓參觀,那時已不早了遊客很少,但是頂層的賣紅珊瑚的店鋪還開著。我就問服務小姐說:都沒人了,你們還不關門下班呢?那小姐就和我閒聊說:我們還等著最後一批陸客的光臨呢!。我問她:這些紅珊瑚確實是很好看、很漂亮,但是一個要幾萬、幾十萬的,有人買嗎?小姐說:有啊!我們的生意好的很,陸客出手闊綽呢。我反問她:這麼漂亮的紅闊綽,你買嗎?小姐說:我不買,我以前做空中小姐,去了世界很多地方,我不要把錢花在這上面。她接著說:先生你知道,台灣人過去剛有錢時也一樣,到處喜歡買東西,心態就是對於美好的東西總有想佔有的欲望。現在台灣人慢慢變了,變得不那麼想佔有了;反而是剛剛才富有起來的大陸人,佔有欲才強呢。這小姐年紀輕輕的,能如此深入地看透世事,也確實很難得的。
如何擺正自我和外面世界的關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對待人生的態度問題,是需要慎思、明辨和篤行的。超出了常理、超出了尺度,往往就是禍害的到來。一個人的欲望超出了極限就是病了,就是不正常了,就如同抽上鴉片,不能自制也就走上了毀滅的道路了。兩岸都有的一些貪官,所貪之財動輒幾億元,他真要得了這些錢嗎?我看他們是病了,而且病得很深。而這些貪腐的家庭,大約也如古人所說的:家大、業大,子孫禍也大!反觀國外一些因為自己的努力,加上時運而擁有巨額財富的人,多把這些財富捐回給社會,做為公益的事業。
人們還是得回歸人類的本來自我,人們不需要佔有那麼多世間的資源,多過一種簡單的生活。對於世間無數美好的事物,我們得能多一份能欣賞的心,而少一份想佔有的欲望。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很多商品的生產不是真為了人們的需求,而是為了利潤,也為了利潤而誘發本來不具有的需求。我想,將來最令人嚮往的就是好的環境。一個是:內部非常漂亮的房子,而周遭卻是黑煙滾滾,垃圾隨處;另一個是:內部很簡樸,而其周遭的空氣、環境都很好的房子。你說,你要哪個呢?!
蘇東坡的《赤壁賦》說:「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此話信然!我們要學會「共適」,對身外之物,要少一些「佔有」,多一些「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