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期】將「太平島」變成「岩礁」的險惡用心

李 理(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7月12日,建立在菲律賓共和國阿基諾三世政府非法行為和訴求基礎上的南海仲裁案,臨時仲裁庭就涉及領土主權及海洋劃界等本無管轄權的事項,作出了非法無效的所謂最終裁決。該裁決罔顧領土主權不屬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調整事項、中國已將涉及海洋劃界爭端排除強制仲裁、島礁地位及其海洋權利與海洋劃界密不可分的事實,得出荒謬結論稱「南沙群島無一能夠產生延伸的海洋區域」、「南沙群島不能夠作為一個整體共同產生海洋區域」。這樣實質否定台灣實際佔領的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太平島」的作為「島」的性質,而變為「岩礁」。 Continue reading

【第128期】[新聞小貼士] 南沙群島屬於中國的條約國際法依據

李  理(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涉及到南沙群島的第一個國際法為中法戰爭後,法國侵略者逼迫清政府與之先後簽訂的《中法續議界務專條》。

此條約為不平等條約,但《中法續議界務專條》重定了中越邊界,為南沙群島近代國際法根據依據的起點。依照該約第三條規定中法海中分界:「……至於海中各島,照兩國勘界大臣所划紅線,向南接划,此線正過茶古社東邊山頭,即以該線為界(茶古社漢文名萬注,在芒街以南竹山西南),該線以東,海中各島嶼歸中國,該線以西,海中九頭山(越南名格多)及各小島歸越南。」 Continue reading

【第123期】青衫客視角:港台兩地的唱國歌與噓國歌(二)

♦ 文/王睿

民國14年3月,詩人聞一多在海外創作〈七子之歌〉,將台灣、香港、澳門、旅大、九龍、威海衛、廣州灣等7處被外國列強奪去的中國失土,比喻為自母親身邊被外力擄走的7個孩子。生於光緒死於民國的詩人念茲在茲的中國七子,其回歸「一個中國」的歷程,自清末以來超過170餘年;億萬中國人民為這七子回歸所體現的民族復興,包括聞一多在內,慨然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如今全球承認「一個中國」共識,而非承認七子「各自表述」;則「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還是「今日台灣明日香港」的拌嘴,因而是現眼全球的民族挫折。 Continue reading

【第123期】方遠觀點:跳脫藍綠,重新認識中國

♦ 文/張方遠

很遺憾沒有辦法趕回來參加吳老師《荷清苑書簡》的新書發表會,但我不想錯過這麼別具意義的場合,所以換了一個方式,用這一篇文章,對於吳老師與這本新書的出版表達誠摯的祝賀!

做為吳老師長期的讀者,一些所思所想基本上都反映在我所寫的序文裡了,而有些想法不是很成熟,但一直在蘊釀。特別是在我北上求學之後,生活上的直接體驗,也促使我不斷在思考:一個來自台灣的中國人,在大陸應該站在什麼樣的位置來說話?又應該說什麼樣的故事?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想我的疑惑吳老師應該能體會,當年老保釣懷著滿腔熱血踏上祖國的土地,甚至更早先光復前後台灣青年與「祖國」相遇之時,肯定都遇過類似的境況,而必須不斷的自我提問。也就是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造就了我現在的處境:面對每天所觀察到的人事物,總是在腦袋裡急於總結出什麼來,但是下筆卻極其困難。 Continue reading

【第122期】港台兩地的唱國歌與噓國歌(一)

1379670074-3717155694文/王睿

自從16世紀荷蘭為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而首先誕生國歌以來,陸續誕生的各國國歌普遍懷有一個民族國家反抗外來壓迫、追求獨立自主的意味。因此,國歌是一個民族國家政治力量的體現,是一種對共同歷史和文化的集體自覺,也是近代以來在全球範圍內辨識不同國家群體的標誌。那麼,如果唱國歌是一種政治和文化認同,噓國歌自是一種政治和文化表態。在中國歷史視野看來,18年以前,香港學生沒唱過國歌;70年以前,台灣學生也沒唱過國歌。當然,殖民地時期的港台兩地學生,不唱「國歌」的自由程度容或有別,但公然噓「國歌」的自由同樣是不存在的。 Continue reading

【第121期】上友古人、亦儒亦俠的台灣囝仔:《荷清苑書簡》序

文/陳福裕(兩岸犇報社社長)

作為晚輩,我與國禎兄的互動不多,仗著幾分心氣相通的熟悉,一種說不上來的親近,多年來天南地北相逢,竟也就不曾和他認生過。

第一次見面,是在保釣前輩葉先揚教授的引介下,從台北開著車送他回新竹。那是1999年初,國禎兄獲准返台並在中央大學訪問講學,距離他1971年赴美,俟因參加保釣運動而被台灣當局列為黑名單足足有28個年頭。那時候,李登輝的「兩國論」蓄勢未發,國民黨因連宋失和敗相已露。一路上,車上的幾個人,間或地交換著對時局的看法,偶爾有些語言上的爭鋒。印象中國禎兄的話不多,大多的時間都在傾聽。 Continue reading

【第120期】潤物細無聲:《荷清苑書簡》序

文/張方遠

《荷清苑書簡》終於要出版了,吳國禎老師來信囑我寫一篇序文。做為長期受吳老師照顧的晚輩,我是沒有資格為這本書做序的。但是我又是《荷清苑書簡》每篇文章的第一位讀者,而且自忖思想上的轉變是受到保釣運動的啟蒙,因此還是樂意接下吳老師所交代的任務,希望藉這一篇文章重新回顧一下與吳老師交往的過程,以及閱讀他的文章後的所思所想,以祝賀《荷清苑書簡》的出版。 Continue reading

【第118期】荷清苑書簡:宏觀看待兩岸關係的發展

文/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台籍教授)

兩岸關係發展的決定因素在於大陸的發展。如何看待大陸的發展是全世界關注的問題,多年來,各類的政治、經濟學家都有數不盡的分析研究和報導。我對這個大題目也不敢說有何研究,只能就自己在大陸多年來的親身感受,說一點皮毛之見。

現在,據報導大陸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已經超過了日本,儼然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普遍的看法是,大陸發展的勢頭還是迅猛的,固然問題也很多,需要逐步克服。 Continue reading

【第117期】盛世危言:「二二八」的真相在哪裡?

文/石佳音(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今年的「二二八」即將來臨。按照慣例,民進黨又會發起一波炒作(要真相、追責任),國民黨又會再度道歉。但是,我們可以預期:這道傷口不會癒合。在未來民進黨執政期間,會繼續將二二八當作政治提款機,為「台獨」及「去中國化」火上加油。

為什麼這個事件在多年的挖掘、研究、追討、道歉、補償之後,仍然無法落幕?表面看來,是因為真相未明,責任未了。但是,即使這個事件的某些層面或某些細節仍未明朗,其前因後果早已在多年來公布的檔案及回憶材料中可以辨明。問題出在某些人不願意面對真相,另一些人則始終想扭曲真相,於是真相難明,而責任自然也無法論定。 Continue reading

【第116期】盛世危言:台式「政黨輪替」鞏固了什麼?

文/石佳音(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今年的大選,是台灣第一次由主張台獨的政黨透過形式上完全符合西方標準的民主程序而贏得完全的執政權(總統及立院)。為了確保這樣的選舉結果,同時也為了藉此結果來對抗大陸的反獨壓力,兩個台獨團體「台灣國家聯盟」(TNA)及「民主台灣國際委員會」(ICDT)在選前邀請來自歐、美、日等10國18位政治人物及學者專家組成了「2016國際觀選團」(International Election Observation Mission;IEOM 2016),其成員包含前美國參議員暨前阿拉斯加州州長法蘭克˙穆考斯基(Frank Murkowski)、前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史蒂芬˙布萊恩(Stephen Bryen)、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司徒文(William A. Stanton)和楊甦棣(Stephen M. Young)、日本眾議院議員長島昭久,以及其他一些學者。這些台獨的「國際友人」在2016年1月12日至17日期間,來台進行對1月16日大選的實地觀選。他們在台灣各地「觀察」綠營選舉活動、「調查評估」選務,實際上是在為台獨候選人保架護航──名為「觀選」,實為助選。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