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期】方遠觀點:跳脫藍綠,重新認識中國

♦ 文/張方遠

很遺憾沒有辦法趕回來參加吳老師《荷清苑書簡》的新書發表會,但我不想錯過這麼別具意義的場合,所以換了一個方式,用這一篇文章,對於吳老師與這本新書的出版表達誠摯的祝賀!

做為吳老師長期的讀者,一些所思所想基本上都反映在我所寫的序文裡了,而有些想法不是很成熟,但一直在蘊釀。特別是在我北上求學之後,生活上的直接體驗,也促使我不斷在思考:一個來自台灣的中國人,在大陸應該站在什麼樣的位置來說話?又應該說什麼樣的故事?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想我的疑惑吳老師應該能體會,當年老保釣懷著滿腔熱血踏上祖國的土地,甚至更早先光復前後台灣青年與「祖國」相遇之時,肯定都遇過類似的境況,而必須不斷的自我提問。也就是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造就了我現在的處境:面對每天所觀察到的人事物,總是在腦袋裡急於總結出什麼來,但是下筆卻極其困難。

我們常說,兩岸的歷史命運是緊密相連的,這是沒錯的。但還有另外一個客觀事實不應該被忽略,也就是在百年近代史中,兩岸真正處於統一狀態只有極為短暫的四年時間,長期的分裂與隔離所造成的後遺症是無法想像的。真正悲哀的是連痛楚都淡化、都遺忘了,忘記了我們還是一個處於分裂中的民族。兩岸的分裂,讓大陸與台灣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現代化道路,兩岸人民雖然都寫著中文、講著漢語,但是「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本上早已經不同了。所以,如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台灣人民不能缺席,那麼就得先正視兩岸人民至今仍處於「同床異夢」的現狀,進而超越巨大的心理(認同)與生理(體驗)鴻溝,往「同床同夢」的方向加以克服。這條路是很艱辛的,保釣運動當年是對如此狀態的一次衝撞,而運動40年之後兩岸關係就算經過8年的大開放、大交流,仍然是遠遠不夠的。

從我自己學習台灣近代史的心得來說,日據時代以來,經歷台灣光復,再到晚近70年代的保釣運動、黨外運動等等,台灣歷次的進步運動事實上都同時伴隨著重新認識中國的思想浪潮,思索著台灣前途與出路的知識份子也是透過重新認識中國而找到安身立命的意義所在。這一點,上個世紀70年代島內外的保釣運動尤為明顯,《荷清苑書簡》的「保釣篇」幾篇文章都有所體現了。90年代迄今,兩岸開放交流,兩岸關係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下曲折前進,而世界的格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遷。歷史浪潮再次把台灣人民沖到了新的十字路口,由找尋自我認同與摸索未來出路而形成的焦慮在所難免,「太陽花運動」正是集中的表現。兩岸的頻繁交流還只停留在互相「發現」,例如發現台灣的人情味與美食、發現大陸的競爭與商機等等,下一步深化的方向應該就是互相「認識」與「理解」。因此,現在又到了一個新契機,一方面推動符合歷史正義的社會變革,另一方面帶動思想與視野上的重新認識中國,這是保釣運動給當代兩岸人民的最大啟發。

重新認識中國,不該只是單向的,而應該是雙向的:台灣重新認識大陸,大陸重新認識台灣。怎麼做?我認為有兩個關鍵的概念得以切入。首先,對台灣而言,我們都知道1949年建立的人民共和國稱為「新中國」,「新中國」這個詞不是共產黨為了醜化國民黨的自吹自擂,也不僅僅象徵著新與舊的二元對立,而是意味著這一條漫長的革命道路,打破了舊世界的藩籬,從下層經濟基礎,到上層思想意識形態,都帶來了不同於以往的重大變革。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李娜老師為陳明忠回憶錄《無悔》所寫的後記有這麼一段話:「1950年代的中國共產黨軍隊……它不只是以暴力打破了舊世界……他們在具體的戰鬥中認識和實踐平等、秩序的新含義。這本是革命的精神所在,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的基礎。」新中國之所以為「新」,對於「正在重新整合台灣的移民傳統和殖民地經驗」的陳明忠那一代是巨大的衝擊,對於吳國禎的保釣一代亦是如此,而對於長年受親美日反中反共制約的我們這一代(及其後)更是如此。

在歷史上,台灣人民沒有自絕於求索「新局」之外。1947年台灣人士在香港成立「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之前,先是創辦了「新台灣出版社」,發行了六輯的《新台灣叢刊》,其中第一輯收錄了一首名為《新台灣四天地》的詩作:「獨裁垮台,聯合成立;改天換地,豐衣足食。人民自由,好天好地;政治民主,台灣自治。應天順地,中國獨立;和平統一,天謝拜地。」對於「新」的追索與渴望,經過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全面肅清,而在1970年代保釣運動再度燃起星星之火。重新掌握「新」的意涵,不僅僅有助於我們真正認識共產黨、認識大陸,同時也是我們重新認識自身的思想方法。

其次,對大陸而言,當前必要攻克的難關,就是如何接地氣的認識台灣。大陸對台長年所形成的種種刻板印象,經過媒體的推波助瀾,在無形中成為深化兩岸交流的障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戴著藍綠的眼鏡來看台灣,將政治上的藍綠格局上綱、放大為台灣社會運作的邏輯。凡事以藍綠的視角來解讀台灣問題,只會將理應共同承擔的複雜性不斷簡化,導致的惡果就是「隔山觀虎鬥」──將台灣問題與台灣人民置於身外,成為看戲的局外人。重新認識日據時代以來的台灣人民歷史,跳脫於藍綠之外,我認為是當下大陸社會必要的補課。

透過相互的重新認識,才能理解彼此在想什麼,也才能孕育出共同的價值。或許說的有點遠了,但是吳老師的人生經歷以及這一本文字勞動成果,其實仍然不斷提醒著我們唯有直面歷史,才可能真正地體會時代所賦予我們的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