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期】盛世危言:台式「政黨輪替」鞏固了什麼?

文/石佳音(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今年的大選,是台灣第一次由主張台獨的政黨透過形式上完全符合西方標準的民主程序而贏得完全的執政權(總統及立院)。為了確保這樣的選舉結果,同時也為了藉此結果來對抗大陸的反獨壓力,兩個台獨團體「台灣國家聯盟」(TNA)及「民主台灣國際委員會」(ICDT)在選前邀請來自歐、美、日等10國18位政治人物及學者專家組成了「2016國際觀選團」(International Election Observation Mission;IEOM 2016),其成員包含前美國參議員暨前阿拉斯加州州長法蘭克˙穆考斯基(Frank Murkowski)、前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史蒂芬˙布萊恩(Stephen Bryen)、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司徒文(William A. Stanton)和楊甦棣(Stephen M. Young)、日本眾議院議員長島昭久,以及其他一些學者。這些台獨的「國際友人」在2016年1月12日至17日期間,來台進行對1月16日大選的實地觀選。他們在台灣各地「觀察」綠營選舉活動、「調查評估」選務,實際上是在為台獨候選人保架護航──名為「觀選」,實為助選。

在投票前一天(1月15日)的選前記者會上,楊甦棣引美國政治學者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所提出的「兩次政黨輪替可達民主鞏固」的主張,認為台灣已達此標準,而此次可能再發生第3次政黨輪替,他認為全世界華人都該對台灣的民主制度與選舉感到驕傲。選後第二天(1月17日)該團立即發佈「觀選報告」,認為蔡英文勝選是台灣歷史的重要里程碑,因這第6次總統直選讓台灣遠離威權轉為「成熟的民主社會」。由於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學者羅文笙(Rollet Vincent)表示:「九二共識」已提出23年,其詮釋應該要隨著時代演進而有新的論述。穆考斯基還說:這次大選台灣已用選票發聲,接下來就看大陸會如何反應,中國要思考維持正常兩岸關係的方法。由他們對「台式民主」及「台式政黨輪替」的美言可見:這個觀選團之任務與其說是「見證民主」,不如說是保送台獨。

一手搞垮國民黨政權的國民黨前主席李登輝曾一語道破:台灣的政治根本是「民主內戰」,是一種「無煙霧的戰爭」,「台灣政局的混亂,不是國內的矛盾,而是敵我的矛盾,台灣人民一定要有『敵我意識』,認清敵人在哪裡!」可見,在台獨派眼中,台灣的政治只是以「民主」外型包裝起來的「內戰」,是在形勢不容許打破人頭時,暫時勉強接受數人頭的結果。為了在這場「民主內戰」中獲得最後勝利,李登輝從1994年開始推動台獨教改和「去中國化」,目的在根本改造台灣選民的國家認同。民進黨深知並極力配合李登輝的「內戰」意圖。1995年時,長期執掌民進黨謀略的邱義仁曾明告某位當時也在該黨內的名嘴:民進黨的「本」就在「本土化」及「省籍」,只有省籍的力量才能讓民進黨選票大幅增長。他說:「這種現象,在我有生之年,不會改變。」可見民進黨(及李登輝)的政治手法就是炒作省籍矛盾,製造認同衝突,藉此改變選民(包括外省人及其後代)的國家認同,切斷兩岸間國家認同的連結,最終目的是台獨而不是民主憲政。瞭解這一點,就能理解為什麼民進黨不論選舉勝敗,永遠繼續在競選──因為內戰還沒打完,「你死我活」尚未實現。克勞賽維茲說:「戰爭只是政治關係的延長,不過加入了其他手段」。對於民進黨人,「民主」卻只是「內戰」的延長,不過加入了其他手段(如選舉)。這樣的「台式民主」,即使政黨輪替再多次,也不會達到民主鞏固。

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前,胡佛院士曾指出:台灣的選舉不是在政治體制內的選舉,而是針對體制本身的選舉;不是如正常民主政治下在多黨之間「選舉一個政府」,而是在不同的國家認同之間「選舉一個國家」。這種「選國家」的選舉,無論政黨輪替多少次,也難保「民主鞏固」。否則,若謂「兩次政黨輪替」(2000年、2008年)即可達到「民主鞏固」,那就無法解釋為何街頭公民運動在兩次政黨輪替後繼續此起彼落,2014年一場突發的「太陽花」甚至佔領國會、癱瘓政府,使憲政瀕臨崩潰,更無法解釋為何按照憲法最低標準進行的「課綱微調」竟會在2015年引爆鬧出人命的激烈衝突。

正因為台灣的選舉是在「選國家」,結果國民黨黨名上的「中國」就成了該黨永遠的「原罪」、必欲去之而後快的政治包袱。於是2000年國民黨初次敗選後,中常會上即有中常委提案把黨名改為「台灣國民黨」,只是遭到否決。2004年國民黨再次敗選,改名之議又起。時任立委的吳敦義曾公開表態贊成將黨名上的「中國」去掉。今年大選慘敗後,國民黨內徐巧芯等人組成的「草協聯盟」再度提議把黨名上「中國」二字去掉。綠營名嘴鍾年晃立即呼應表示:波蘭不會有「德國某某黨」,如果國民黨在黨名冠上一個「對台灣有敵意、想併吞你國家的國名」,很難說服人民「要捍衛中華民國」、「愛台灣」,這在邏輯上自相矛盾。可見不論藍綠陣營,都知道國民黨主要敗在選民綠化、「中國」被污名化,與其公共政策並無必然關係。但由國民黨自去年強行「換柱」以來的表現看來,這個黨已經徹底認輸,完全不敢在國家認同上跟民進黨較量。如此一來,除非洪秀柱當選該黨主席,否則國民黨此後將注定成為民進黨的外圍政團。

今年這次大選,其實質意義就是:在國民黨長期怠於維護國家與憲法的正當性之後,由民進黨徹底接收了「中華民國」,從此可以好整以暇地進行其「漸進式法理台獨」。換言之,被「台式政黨輪替」所「鞏固」的,不是「民主」或「憲政」,而是在島內的台獨國家認同,其代價則是破壞了兩岸間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使台灣陷入更大的憲政危機和兩岸關係危疑動盪之中。能把這樣的選舉美化為全球華人的驕傲,還能把不問是非只問統獨的台灣社會稱為「成熟的民主社會」,大概只有蔡英文(及其黨徒)才說得出:「真的覺得非常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