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期】專題:中日關係的愛恨情仇

編按

隨著「九一八」85周年紀念日剛剛過去,中日兩國近日的緊張關係又引起了媒體的關注。不久前,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發布了一個調查報告《敵對的鄰居:中國vs.日本》,回顧了最近十年統計的中日民間的互相看法。這些數字再次反映了雙方的成見根深蒂固,難以消除。調查顯示,兩方人民相互不喜歡對方的比例都高達8成以上;日本人對中國人的印象最高的兩項是「傲慢」與「民族主義」,而中國人對日本人印象最高的兩項則是「傲慢」與「暴力」。雙方民間都認為對方「傲慢」,這一現象本身就顯示了雙方存在太多的誤解與偏見。本期國際瞭望,為讀者解讀中日關係的恩怨情仇。

【第133期】日本人的「8.15」認知

藉由G20杭州峰會,中日兩方領導人難得會面。      (新華社 龐興雷 攝)

藉由G20杭州峰會,中日兩方領導人難得會面。
(新華社 龐興雷 攝)

文編/江英士

你知道「8.15」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從這一天起,「8.15」成為一個象徵。它宣示了正義者的勝利和侵略者的失敗,更提醒戰爭始作俑者正視歷史,深刻反省侵略罪行,不再重蹈軍國主義覆轍。今年是第71次「8.15」。曾經的侵略者日本,又是如何看待?  Continue reading

【第133期】今日中日: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日關係緊張,第三次中日高級別政治對話仍如期於今年8月在北京舉行。 (新華社 張領 攝)

中日關係緊張,第三次中日高級別政治對話仍如期於今年8月在北京舉行。
(新華社 張領 攝)

文編/江英士

像中國和日本這樣聯繫密切、情感複雜的鄰國並不太多。中日交流有幾千年歷史,在唐宋達到高峰,中國的文化包括儒學、佛學等漂洋過海傳到日本。幾百年後,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給中國也給自己帶來了巨大傷害。

十多年前,日本老一輩人由於戰爭原因對中國或多或少心懷愧疚,因此更友好。年青一代沒經歷過戰爭,沒有老一代那樣的歷史包袱。此外,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與日本的經濟低迷,也讓民族危機意識很強的日本人感到壓力。 Continue reading

【第133期】南京的日本「結」

 

中日關係緊張,第三次中日高級別政治對話仍如期於今年8月在北京舉行。 (新華社 張領 攝)

中日關係緊張,第三次中日高級別政治對話仍如期於今年8月在北京舉行。
(新華社 張領 攝)

文編/江英士

南京城中華門附近的古樹參天,人們在城牆邊悠閒漫步。城牆上,79年前日軍攻佔南京城時激戰留下的槍眼依稀可辨。

抗戰時期,南京作為中華民國首都,遭受日軍暴行最為慘烈的城市,南京大屠殺令中外震驚。

屠殺伴隨著劫掠、縱火和姦淫。三十多萬人遇難。南京約三分之一的建築和財產化為灰燼,中華文化的珍品也遭到掠奪。據查,日軍佔領南京後,每天搬走圖書文獻十幾卡車,共搶去圖書文獻88萬冊,超過當時日本最大的圖書館--東京上野帝國圖書館85萬冊的藏書量。 Continue reading

【第133期】別為「台獨」偽命題打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台生劉哲瑜

劉哲瑜文/程朔、吳曼曼

「我在台灣生活的時間不是很長,7歲之後就隨母親到廈門生活。放假時候會回台北,總會帶些『周黑鴨』等東西的給家人,所以他們就會很期待我的假期。」

「最懷念在廈門度過的少年時光,從小學到中學,都有最美好的記憶,總是喜歡回憶起來,慢慢『咀嚼』,好像有點幼稚呢,希望你們都不要見笑。」

劉哲瑜,台北90後,目前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讀書,家中還有一位大他8歲的哥哥,雖然與兄長相處時間不多,但兩人感情頗深。哲瑜的父親由於工作原因且要照顧年邁的母親,只能留在台北,與哲瑜母子兩個分隔兩地,常年離多聚少。「還好互聯網絡很強大,一家人每天都能接通視頻以慰相思。」 Continue reading

【第133期】「滄桑家國淚,相對一沾巾」:台灣抗日家族後人中秋敘憶

許沛以重慶台聯會會長身份主持千人夏令營重慶分營開營式

許沛以重慶台聯會會長身份主持千人夏令營重慶分營開營式

採訪/趙博、陳舒、劉恩黎

「2013年,我第一次在台灣過中秋,見到了住在台南的堂哥,還與曾祖父的好友、霧峰林家的後人一起吃團圓飯。記憶裡,那年中秋月,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更圓。」許沛說。笑容溫柔的許沛,說話總是細聲細氣。身兼全國台聯副會長、重慶市台聯會長,讓她忙碌奔走兩岸。中秋前夕,許沛放下緊張進行的「兩岸一家親」晚會籌備工作,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講述了許家跨越兩岸的動人故事。 Continue reading

【第133期】專題:高鐵愈長,中國愈小

編按

短短10年,大陸高鐵經歷了飛躍、事故、停滯、成熟,人們也從排斥、不安到接受。雖著高鐵的路線愈長,中國大陸在空間感覺上變得越來越「小」。同時,大陸高鐵的建設也使沿線城市由於「同城效應」而加快發展,許多過去不為人們知曉的城市,在這一波高鐵速度的大潮中受益。目前,大陸高鐵的搭乘採取捷運化的模式,甚至整個高鐵路網圖就像單個城市中的捷運路線圖,旅客可以隨到隨走,而且從購票、上車、到進出站,也愈來愈方便。在運輸能力上,一個長編組的高鐵列車可以運送一千多人,最小每隔3分鐘就可以開出一趟列車。

【第133期】大陸高鐵邁入兩萬公里新時代

£¨Ð»ªÈ«Ã½Í·Ìõ¡¤Í¼ÎÄ»¥¶¯£©£¨2£©¾Û½¹¸ßÌúµÄ¡°ÑÕÖµ¡±Óë¡°ÆøÖÊ¡±¡ª¡ªÖйú¸ßÌúÂõÈë2Íò¹«ÀïÐÂʱ´ú

在京廣高鐵鄭州東站,乘務員們站在車廂門外迎候旅客。(新華社 王頌 攝)

文編/吳松山

隨著9月10日從鄭州東站發出的大陸高鐵列車,鄭(州)徐(州)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同時也讓大陸高鐵運營里程正式突破2萬公里。

從2008年的京津城際到鄭徐高鐵,8年間,從無到有,再到如今的「捷運化」密集運營,大陸高鐵正以它特有的能力改變著大陸一般民眾的生活。 Continue reading

【第133期】大陸如何造就「高鐵社會」

鄭州東站附近一處京廣、徐蘭高鐵交匯的立體樞紐。(新華社 李安 攝)

鄭州東站附近一處京廣、徐蘭高鐵交匯的立體樞紐。(新華社 李安 攝)

文編/吳松山

10年前大陸提出高鐵發展路線圖,6年前第一條高鐵開通,到現在高鐵已連接大陸28個省份,大陸正悄然邁向「高鐵社會」。

以貴廣高鐵為例,開通前,從貴陽到廣州有兩條通道:一條經過湖南,全程1560公里;另一條經過廣西,全程1440公里,都要走20多個小時。現在坐高鐵從貴陽到廣州只要4個小時。2014年底,大陸中西部地區迎來「高鐵季」,貴廣高鐵便是其中一條,另外還有滬昆高鐵杭州至南昌段和長沙至懷化段、南廣、蘭新、成綿樂等高鐵相繼開通。

人們現在已經很難想像,就在一二十年前,高鐵是否應該建設、以及怎麼建設的爭論曾經在大陸社會喧囂一時。如今,爭議已成煙雲。高鐵線路不斷延伸,高速列車風馳電掣。然而,高鐵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人們在享受「高鐵紅利」的同時,也在討論著發展的一些重要話題,其中「高鐵究竟跑多快最科學」便是一個如今還在爭論與實踐的議題。 Continue reading

【第133期】得「標準」者得天下:大陸高鐵的世界標準

一列試運行的動車組列車行駛在鄭徐高鐵上。(新華社 李安 攝)

一列試運行的動車組列車行駛在鄭徐高鐵上。(新華社 李安 攝)

文編/林素卿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第39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會議,中國大陸在世界貿易格局中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標準」,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過去,正是由於英特爾確立了中央處理器(CPU)標準、微軟把持了操作系統的標準、蘋果主導了手機應用標準,這些巨頭才能牢牢掌握國際市場競爭和價值分配的話語權。而作為國際貿易的「通行證」,標準認證是消除貿易壁壘的主要途徑。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美國商務部的研究表明,標準和合格評定影響了80%的世界貿易。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