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期】今日中日: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日關係緊張,第三次中日高級別政治對話仍如期於今年8月在北京舉行。 (新華社 張領 攝)

中日關係緊張,第三次中日高級別政治對話仍如期於今年8月在北京舉行。
(新華社 張領 攝)

文編/江英士

像中國和日本這樣聯繫密切、情感複雜的鄰國並不太多。中日交流有幾千年歷史,在唐宋達到高峰,中國的文化包括儒學、佛學等漂洋過海傳到日本。幾百年後,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給中國也給自己帶來了巨大傷害。

十多年前,日本老一輩人由於戰爭原因對中國或多或少心懷愧疚,因此更友好。年青一代沒經歷過戰爭,沒有老一代那樣的歷史包袱。此外,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與日本的經濟低迷,也讓民族危機意識很強的日本人感到壓力。

2014年,由中國日報社和日本言論NPO合作實施的「中日關係輿論調查」顯示,兩國公眾對兩國關係現狀認可度為近十年最低。受訪中國大陸公眾對日負面印象比率保持高位,對日本「印象不好」和「印象相對不好」的比率達86.8%。而受訪日本公眾對中國印象「不好」或「相對不好」的比例達93%。

近年來,中國大陸一直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據日本財務省資料,近年日本從中國大陸的進口占其進口總額平均都超過20%。日企對華實際投資額也高達40億美元以上。日本對華投資企業超過兩萬家,遍及大陸各地,創造了大量的工作職位。

南京大概是中國大陸對日本最排斥的一個城市了。1937年冬,入侵日軍在這座當時還是國民政府首都的江南古城屠殺了至少30萬士兵和平民。這一數字至今沒有被日本方面承認。在南京,儘管許多計程車司機拒載日本人。儘管鬧市區鮮見日式料理,但南京並未完全摒棄日本元素——購物中心裡的日本品牌、書店裡的日本書、本地最好外語中學裡的日語班等,時時提醒著外來人:這是一個國際化的省會城市。

與此同時,日本國內的中國元素也越來越多。中餐不但受日本人歡迎,更多日本人現在也看中醫,中國製造的衣服和電器也很常見。日本人對中國的印象也有所不同,公務員和律師對國土廣闊、歷史悠久、獨生子女政策等印象較深,公司職員看到的是食品安全問題、經濟發展背後的「一黨制」和擴大的貧富差距。

在這樣複雜的情感中,中日雙方都有不少人從未放棄走近對方的嘗試。近年,包含語言學校學生在內,共有9.7萬多名中國大陸留學生在日學習,約占日本留學生總數的60%。日本是來華留學生生源大國,《中國教育年鑒》顯示,日本來華留學生超過2萬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中日關係的黃金時期,年輕人的民間交流很活躍。2007年,中日關係降至冰點時,大陸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白岩松製作了《岩松看日本》的節目並出版同名書籍,對日本政治、經濟、生活、文化、時尚、娛樂等諸多方面做了近距離觀察。正如白岩松所說,很多中國和日本的年輕人可能和我曾經一樣敵視對方,卻連對方什麼樣子都不知道。或許中日關係的未來,如白岩松在書中所寫道的:「學會在存在問題並能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交往,是未來幾年中日間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