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期】日本人的「8.15」認知

藉由G20杭州峰會,中日兩方領導人難得會面。      (新華社 龐興雷 攝)

藉由G20杭州峰會,中日兩方領導人難得會面。
(新華社 龐興雷 攝)

文編/江英士

你知道「8.15」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從這一天起,「8.15」成為一個象徵。它宣示了正義者的勝利和侵略者的失敗,更提醒戰爭始作俑者正視歷史,深刻反省侵略罪行,不再重蹈軍國主義覆轍。今年是第71次「8.15」。曾經的侵略者日本,又是如何看待? 

媒體:反戰大於反省

8月15日上午,在日本最大的資訊網站之一雅虎主頁上,勉強與「紀念」戰爭相關的新聞,只有一條「首相向靖國神社獻上祭祀費」。而日本國內的政治新聞,幾乎全是政客參拜靖國神社的報導。

報導持較客觀公正立場的《每日新聞》在專題中以三分之二的版面報導了一名兄長戰死、丈夫被押往蘇聯勞改營的大阪女性的經歷,強調戰爭給這名女性帶來的苦難,呼籲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

挖掘重現這類個體戰爭悲劇,以反思戰爭、警醒世人,是日本媒體紀念戰爭報導的最主要方式。但對於發動侵略戰爭給他國造成苦難這一事實,日本媒體鮮有反思。

近年來,日本社會右傾化加劇,安倍政府還強行通過新安保法,結束了日本戰後「專守防衛」的政策。

《東京新聞》等被認為具有自由主義色彩的媒體在今年8月15日的報導中對新安保法、修憲動向等提出批評。《日本經濟新聞》在社論中說,「若日本首相和閣僚參拜靖國神社,就是向世界發出『日本在美化那場戰爭的錯誤訊息』」。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新聞》社會版的一篇人物報導猶如一股「清流」。86歲的岡田黎子戰時曾在一家毒氣製造廠工作,曾目睹廣島遭受原子彈襲擊的慘狀。「一提起廣島,容易強調原子彈轟炸的受害一面,但我們也是戰爭的加害者。要讓日本民眾知道,戰爭有受害的一面,也有加害的一面。」她說。

民眾:「受害意識」大於「加害責任」

今年30歲的山田有子從事銷售工作。被問及8月15日是什麼日子時,她稍微猶豫後笑著說:「是終戰日吧,這個學校教過。」「我知道『終戰紀念日』是個重要的日子,但我工作之餘也沒有精力去主動瞭解。」她接著說道。

比起「投降」「戰敗」,「終戰」是個中性詞,只代表戰爭結束。

在德國薩克森豪森納粹集中營,展出的是納粹所犯罪行的事實和資料,狹小昏暗的牢房、用於大規模殺戮的焚屍爐和毒氣室被完好地保存下來。而在日本最有名的戰爭紀念場所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只是重現了日本人遭受原子彈轟炸的慘烈景象。

「加害者」無形中模糊成了「受害者」。甚至連離那段戰爭最近的人,除了戰爭可怕這一客觀印象以外,也沒有清晰的責任概念。

過去的事情是否要追究?錯誤是否需要一直反省?

紐倫堡審判開庭七十多年以後,德國仍在追責,今年將有3名超過90歲的老人因涉嫌參與屠殺猶太人接受審判。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說,日本需要一直道歉,直到這些國家說足夠為止。

「從迄今自己學到的知識,坦率地說並沒有日本侵略『諸外國』的實際感受和概念。」東京海洋大學四年級學生山田大介說。

近年來,日本教科書逐漸模糊或去除日本侵略歷史。日本文部科學省春季公佈新的高中教科書審定結果,大量刪減體現南京大屠殺日軍殺害中國平民人數的內容。

「日本應該向德國學習,德國對歷史進行徹底反省,才與法國和周邊鄰國實現了友好。日本目前的做法令人遺憾。」83歲的日本市民橋村武司說。

紀念活動:悼念大於警醒

今年「8.15」,日本紀念活動寥寥。在例行舉行的「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用了近一半篇幅悼念因戰爭死去的日本士兵,連續第四年沒有觸及1994年村山富市以來日本歷代首相必提的日本的戰爭「加害責任」。

對「犧牲」隆重悼念,對「責任」閉口不提,安倍這番致辭,放在受害國的戰爭紀念儀式上,也絲毫不會覺得突兀。

日本政治評論家本澤二郎指出,安倍不提戰爭「加害責任」,是其秉承「皇國史觀」、否定侵略戰爭的必然結果。

日本「繼承和發展村山談話會」理事長藤田高景說:「安倍首相試圖重建戰前日本,以武力侵略亞洲,以武力進入世界。」

與之相對比的是,日本明仁天皇在「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致辭中連續第二年提及對戰爭「深刻反省」。

「8.15」當天,日本總務大臣高市早苗等日本政客參拜了靖國神社,安倍以自民黨總裁名義向靖國神社獻上了被稱為「玉串料」的祭祀費。

正如德國前總統魏茨澤克所說,「誰不反觀歷史,誰就會對現實盲目。誰不願反思暴行,誰將來就可能會重蹈覆轍」。

日本年年紀念「8.15」,熱議「戰爭與和平」。然而對戰爭的概念只狹義為戰火和自己國民的死難,對「加害」「反省」等直指核心、對未來更有意義的關鍵字則模糊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