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期】得「標準」者得天下:大陸高鐵的世界標準

一列試運行的動車組列車行駛在鄭徐高鐵上。(新華社 李安 攝)

一列試運行的動車組列車行駛在鄭徐高鐵上。(新華社 李安 攝)

文編/林素卿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第39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會議,中國大陸在世界貿易格局中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標準」,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過去,正是由於英特爾確立了中央處理器(CPU)標準、微軟把持了操作系統的標準、蘋果主導了手機應用標準,這些巨頭才能牢牢掌握國際市場競爭和價值分配的話語權。而作為國際貿易的「通行證」,標準認證是消除貿易壁壘的主要途徑。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美國商務部的研究表明,標準和合格評定影響了80%的世界貿易。

「得標準者得天下。」這句話揭示了標準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在陸企「走出去」的過程中,輸出「中國標準」一直都被視為最高追求。這對大陸高鐵來說,外國高鐵距離一般只有1000公里左右,大陸高鐵則一般在2000公里以上,這是為了適應國情、路情的動車標準。從2012年開始,中國大陸鐵路總公司開展了「中國標準」動車組研制工作。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地形覆雜,氣候多變,被極寒、霧霾、柳絮、風沙「淬煉」出的「中國標準」正逐漸超越過去的「歐標」與「日標」,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採用。

如今,中國大陸在國際標準制定方面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日益增強,由大陸提出和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數量逐年增加。截至今年5月,已有189項標準提案成為ISO的國際標準,特別是在高鐵、核電、通信、汽車等領域,中國大陸在國際標準上實現了從跟隨到引領的跨越。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標準」成為「世界標準」,曾有韓國媒體這樣報導,包括高鐵、核能等在內的中國大陸高端制造業正在迅速擴展世界市場,由此帶來的是「中國行業標準成為世界標準」。

大陸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以及作為ISO常任理事國,在國際標準制定中勢必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