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施善繼
2018‧4‧16《愛的教育》
網購了一冊新版《愛的教育》,書到便利店,貨取回家拆封,雀躍的新喜瞬間淡然,隨即思念起許多年前,舊有的那一本,經過不計其數的翻閱,朋友借去複製,書的老齡受盡折騰,終於完結它的使命,沒有依依不捨的散架,把它不無可惜的交給了不知去向。 Continue reading
文 | 施善繼
2018‧4‧16《愛的教育》
網購了一冊新版《愛的教育》,書到便利店,貨取回家拆封,雀躍的新喜瞬間淡然,隨即思念起許多年前,舊有的那一本,經過不計其數的翻閱,朋友借去複製,書的老齡受盡折騰,終於完結它的使命,沒有依依不捨的散架,把它不無可惜的交給了不知去向。 Continue reading
文/洪誠志
清代時期
早期的台灣在陸路交通尚未暢通前,往來的行旅多仰賴船渡。而台灣的河川發源於中央山脈,往中下游則流洩急湍,加上每年的夏秋之際多颱風豪雨,使得人們興建的便道與橋樑常受到損害,所以大多依靠船渡來行走渡河。當時的船渡分為官渡和民渡兩種,官渡即官方經營的船渡,要收渡稅且多弊端;另一為民間經營的船渡即民渡,但常有勒索之舉使來往的行旅深受其害。為了避免官渡和民渡產生的弊端和危害,於是出現了義渡即免費義務為行旅船渡,所以義渡成為台灣歷史上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之一。 Continue reading
文/張卓如
台灣現今奉為「民主鬥士」的鄭南榕對李敖充滿敬意,雖然知道李敖是中國統一論者,但堅持捍衛百分百言論自由,包括尊重主張統一的言論。李敖回憶到:「我小的時候,親眼看過日本兵騎著馬呼嘯而過,在我們的國家裡面那樣子耀武揚威,所以對我這個年紀說起來,一個強大的中國對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李敖不但是自由主義者,更是民族主義者。自由主義的本質是追求真理,討厭懦夫和騙子。所以,台灣現今一些假台獨分子及政客,讓他看不起。他也運用自己的學問,拿證據證明他們「跳樑小丑」的一面,筆者不才,以下將列舉出李敖在台灣史方面重要的論述。 Continue reading
文/張方遠
「卡管」案演變至今,已經不再是純然的法律問題,也不是程序正義的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有人認為應該用「適法性」來檢視,甚至也有人主張「校長」之於一所大學並沒有必然存在的需要。確實,管中閔是不是台大校長並不重要,若是執著在「卡管」本身,就陷入了藍綠對立的邏輯。但民進黨不惜換任教育部長,從赴大陸兼職的「抹紅」老招,再繞回兼任「獨董」爭議,「卡管」上綱到「拔管」,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Continue reading
【老台胞故事集】
編按: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這種情感的刻骨銘心,就是二代三代台胞也難以望其項背。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Continue reading
自從十六世紀英國的冒險家華特.雷利爵士在《世界史》一書中揭櫫殖民擴張主義的時代主題以來,「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貿易;誰控制了世界貿易,誰就控制了世界的財富,最後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就成為西方國家守則如磐、奉行不渝的圭臬。仗著「船堅炮利」,在西方資本財貨通往世界市場的道路上,鋪滿著亞非拉人民的皚皚白骨。四百多年來,人類社會經歷了幾度的思想解放和科學技術的躍進,但在積累國民財富的手段和方式上,卻依然有如在叢林間攀爬跳耀的猿猴般的,沒有長進。 Continue reading
這是位於美濃的鍾理和紀念館裡「台灣文學步道」上關於追風(謝春木)的文學碑石,碑文中將後來改名為謝南光的追風紀錄為「戰後下落不明」。據紀念館網站介紹,「台灣文學步道」於1997年由當時的高雄縣政府設立,顯然這是刻意要隱瞞追風(後改名為謝南光)在戰後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投身社會主義新中國建設的歷史。追風的「被下落不明」,正是台灣當前轉型不正義的最具體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