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_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上)
編按:今日,當兩岸政治全面對抗,而社會經濟卻表現出進一步融合的需要時,「脫台者」這個觸動政治敏感神經的詞彙應運而生。二十一世紀之後台灣再度來到十字路口,台灣人再度面臨出路的選擇。台灣將往何處去?台灣人將要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本版專題「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上)」,刊登葉蔚南、張方遠兩位先生的文章,從歷史的縱深為當前台灣人身份認同危機把脈。另外,預告本報下一期(178期)的「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下)」,也將刊登鄭鴻生先生的文章〈台獨運動自我否定的空洞主體〉。敬請期待。
文/張方遠
最近因為大愛台《智子之心》的爭議,有一種論調逐漸浮上檯面,甚至蔚為主流。即主張日本殖民地統治下的台灣人是日本人,所以當時台灣人視日本為祖國也是天經地義的。
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實則一廂情願把當前的認同想像硬套在歷史上。日本人確實在台灣推行「同化」與「皇民化」運動,但前提正是因為日本人並未把台灣人當成日本人,才需要把台灣人改造為歸附的「皇國臣民」。從教育的民族差別政策來看,日殖時期日本小孩讀「小學校」,台灣小孩讀「公學校」,也說明了台灣雖是日本領土構成部分,但兩者並不能劃上等號。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