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期】方遠觀點:殖民地台灣人是日本人嗎?

專題_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上)

編按:今日,當兩岸政治全面對抗,而社會經濟卻表現出進一步融合的需要時,「脫台者」這個觸動政治敏感神經的詞彙應運而生。二十一世紀之後台灣再度來到十字路口,台灣人再度面臨出路的選擇。台灣將往何處去?台灣人將要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本版專題「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上)」,刊登葉蔚南、張方遠兩位先生的文章,從歷史的縱深為當前台灣人身份認同危機把脈。另外,預告本報下一期(178期)的「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下)」,也將刊登鄭鴻生先生的文章〈台獨運動自我否定的空洞主體〉。敬請期待。

文/張方遠

引起爭議的電視劇《智子之心》。

引起爭議的電視劇《智子之心》。

最近因為大愛台《智子之心》的爭議,有一種論調逐漸浮上檯面,甚至蔚為主流。即主張日本殖民地統治下的台灣人是日本人,所以當時台灣人視日本為祖國也是天經地義的。

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實則一廂情願把當前的認同想像硬套在歷史上。日本人確實在台灣推行「同化」與「皇民化」運動,但前提正是因為日本人並未把台灣人當成日本人,才需要把台灣人改造為歸附的「皇國臣民」。從教育的民族差別政策來看,日殖時期日本小孩讀「小學校」,台灣小孩讀「公學校」,也說明了台灣雖是日本領土構成部分,但兩者並不能劃上等號。 Continue reading

【第177期】霧峰林家與台灣史:記兒時飯桌上的故事

專題_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上)

編按:今日,當兩岸政治全面對抗,而社會經濟卻表現出進一步融合的需要時,「脫台者」這個觸動政治敏感神經的詞彙應運而生。二十一世紀之後台灣再度來到十字路口,台灣人再度面臨出路的選擇。台灣將往何處去?台灣人將要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本版專題「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上)」,刊登葉蔚南、張方遠兩位先生的文章,從歷史的縱深為當前台灣人身份認同危機把脈。另外,預告本報下一期(178期)的「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下)」,也將刊登鄭鴻生先生的文章〈台獨運動自我否定的空洞主體〉。敬請期待。

文/葉蔚南

回想小時候,最開心的事就是晚餐時,全家圍在一張圓桌上,吃著外婆和母親細心烹飪的佳肴,聽父親(葉榮鐘)興致起時所說的故事。今天把他所敘述關於霧峰林家的兩則小故事和大家分享。對於故事的情節至今仍印象深刻,因為它是如此精彩,至於人名及其關係,當時其實是一頭霧水。退休後,返家照顧年邁的母親,讓我閒時得以重讀父親的著作,也開始關心這些與與台灣史密切相關的歷史陳跡,才梳理清楚它的來龍去脈。 Continue reading

【第177期】於無聲處聽驚雷(上):讀陳映真論台灣1968的一篇手稿

文/趙剛

陳映真的23卷《陳映真全集》,已於2017年底出版了。這回,很多人才有點兒驚訝地發現,原來陳映真並不只是個小說家;他寫了遠遠超過「文學」範疇的大量文字。以前讀者當然也知道他批評某文化人對中國現代史的「理解」,或與某學者的不幸「論戰」,或他曾以「許南村」為筆名的對自己做的深刻反省……,但人們(包括我)的確沒想到這樣的文字他寫了那麼多,散落在大大小小、有名無名的眾多媒體上,此外還包括未刊手稿。我最近問了一下編輯團隊,她們算過的結果是,小說約占所有文字總量的八分之一。 Continue reading

【第177期】社評:「脫台者」現象,拒當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孤魂野鬼

「詞語」是對某類事物和現象的概括,我們在通過詞語描述現象的同時,其實也在通過詞語來感知現象。因此,每個新的詞語或概念的提出,都是在知性的層面上傳達著某種正在發展中的事物或現象,從而也裹挾了我們對現象的體驗,制約著我們對現象背後的本質和結構的理解。「脫台者」作為一個描述兩岸關係發展的創新詞語,魔鬼往往就藏在細節裡。 Continue reading

【第176期】張洽:真正的地下工作者

【老台胞故事集】編按: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這種情感的刻骨銘心,就是二代三代台胞也難以望其項背。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文圖/閻 崑(文史工作者)

張洽

張洽

台灣人張洽在大陸多地的煤礦場工作整整26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是真正的老地下工作者」。張洽為什麼會在煤礦場工作26年,話還得從他的父親張秋海說起—— Continue reading

【第176期】寫在馬克思兩百週年誕辰之際

文/薩米爾·阿明

薩米爾•阿明

薩米爾•阿明

編按:這篇文章是埃及經濟學家、新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薩米爾·阿明(Samir Amin,1931- )為紀念馬克思兩百週年誕辰而寫的書的簡短總結,該書已經有法文版,書名就是《馬克思誕辰兩百年週年紀念》。這本書不久之後將由MR出版社(紐約)出版英文版,同時也會有其他語言的翻譯本。本文由王立秋先生翻譯,原載於微信公眾號「海螺社區」。 Continue reading

【第176期】社評:執政民調低迷,是民進黨的災難台灣人民的福音

五月「貳拾」,歲值「小滿」,不管是華北平原的冬小麥,還是嘉南平原的一期稻作,都到了穗熟梗黃,等待豐收的節氣。520,也是台灣綠色執政屆滿二週年,理當提交「期中報告」,向人民述職表功的時候。可是這一天,凱達格蘭大道上層層疊疊的拒馬蛇籠,萬點寒光,將人民的不滿的聲量阻隔在當政者的視聽之外,讓蔡英文得以安適的躲在點擊率少得可憐的網路直播,用文青式的語言向自家人求取溫暖。這一天,台北的政治氣氛清冷異常,感受不到夏收夏種的繁忙。 Continue reading

【第175期】《人間》雜誌:苦悶時代的精神解放

文/蒲彥光(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人間》雜誌於我的影響與意義,千頭萬緒,該怎麼說起呢?簡單地說:有些階段似乎已經過去,成了昨日雲煙;然而仔細想想卻又未必,結構性的難題不曾真正消解,偶然在街頭在生活當中,仍會扎破那些未癒的膿瘡。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