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期】社評:執政民調低迷,是民進黨的災難台灣人民的福音

五月「貳拾」,歲值「小滿」,不管是華北平原的冬小麥,還是嘉南平原的一期稻作,都到了穗熟梗黃,等待豐收的節氣。520,也是台灣綠色執政屆滿二週年,理當提交「期中報告」,向人民述職表功的時候。可是這一天,凱達格蘭大道上層層疊疊的拒馬蛇籠,萬點寒光,將人民的不滿的聲量阻隔在當政者的視聽之外,讓蔡英文得以安適的躲在點擊率少得可憐的網路直播,用文青式的語言向自家人求取溫暖。這一天,台北的政治氣氛清冷異常,感受不到夏收夏種的繁忙。

綠色執政兩年,行政、立法、司法、監察一把抓,甚至連大學校長都不放過,可以說是「吃相難看」。但相對於權力的空前集中,蔡英文的施政滿意度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滑,不管是在兩岸關係、經濟表現、國防外交和司法改革,都有近六成的民意不滿意,給予正面評價的不足三分之一。經濟增長東亞墊底、外交處境一夕三驚、對美軍購掏空財政,兩岸烽火一觸即發,蔡英文處境可以用「內外交迫、一籌莫展」來形容,但是,迄今為止她都還沾沾自喜的強調,過去兩年來都在為台灣的未來「打樁做基礎」,將民調的低迷歸咎於既得利益的「改革阻力」。當政者的認知與島內民眾真實的感受,是一個有多麼遙遠的距離?!

直白的說,蔡英文政府以「徹底打趴國民黨」作為施政目標,兩年來在戰術的運用上,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一馬平川。用轉型正義全面否定兩蔣政績、用黨產會坑殺國民黨及其附隨組織金脈、用年金改革訴諸民粹將軍公教警消人員妖魔化、用前瞻計畫的預算分配鞏固綠營樁腳、用國艦國造彌補產業界因兩岸對立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將水利會改為官派安置人馬壟斷資源,用勞基法修惡來延長工時攏絡企業界……繁此種種,在綠色全面執政下,有什麼人不敢用、什麼事不敢幹、什麼法不敢改、什麼錢不敢花,何來阻力之有?

關鍵在於,任何戰術上的成功都彌補不了戰略上的失誤。過去,李扁執政時期「戒急用忍」的戰略構想,建立在「中國崩潰論」的錯誤預言之上,讓台灣足足喪失了20年的發展機遇,直接導致當前經濟衰退、產業邊緣化、人才出走的困境;如今,蔡英文拒絕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企圖在美日軍事同盟的羽翼下以拖待變,最終實現「台灣實質獨立」的戰略設想,同樣是換湯不換藥的建立在「中國威脅論」的錯誤認知之上。蔡英文當局為了虛無飄渺的「台灣獨立」,升高兩岸對立,利用中美矛盾火中取栗,自甘作為美國反華鬥爭的戰略棋子,不但自絕於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之外,甚至不惜將台灣人民推向戰爭的前沿,號召年輕人放下學業,為台獨當兵。

問題是,臆測不能當政策。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向來不是什麼新鮮貨,從德國人馬修.飛利浦.希爾在1898年以《黃禍》為名發表一系列短篇小說以來,一百多年來就沒有消停過,其中除了濃厚的種族與文化歧視的意涵外,更多的是來自於壓迫者擔心被壓迫者反撲的恐懼。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家馬丁‧沃爾夫在一篇名為〈西方眼中最大的中國謎題〉訪談中就指出,「西方對於中國的報導和看法,很大程度上是由恐懼所支配。他們一貫認為,西方的『民主自由』體制從根本上要比中國的社會主義體制優越,不論在經濟上、文化上,甚至在種族上,中國無論如何也比不上。可是,近幾十年來中國發展的成功與西方的逐漸衰落,讓這種優越感受到挑戰,甚至在慢慢消失。」馬丁直言,「西方人已經完全習慣了用他們的方式來統治這個世界,奇怪的是他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他們不想失去這樣的地位,但很明顯中國將改變這一切。」這讓西方人感到害怕。

這種對中國大陸的敵意與刻意曲解,身處台灣的我們應不陌生。與西方世界相似的是,20年來,台灣人的優越感也正在快速流失,最後產生「你好大,我好怕」的自卑怨憤;與西方世界不同的是,惡意產生的來源,既是冷戰反共、恐共意識形態的殘餘,也是人為操弄台灣主體意識的政治圖利。台獨人士一方面以西方價值諸如自由民主人權為刃,將台灣的前途自中國大陸的發展路徑中剝離;另一方面又利用社會上普遍的親美媚日的現象,貶抑中華文化,召喚殖民主義認同。想要實現這個戰略目標,過去國民黨所執行的兩岸和解政策就成為最大的對立面,不但要徹底清查黨產,將國民黨打趴,使其永遠不再成為民進黨執政的威脅,還要把馬英九送去坐牢,以惩其後,觀其後效;同時,更要全面落實「去中國化政策」,人為的打造「天然獨」的年青世代,有意識地將所有的「中國因素」連根拔起,才有可能在中美全面對立的關鍵時刻,遂行「台灣獨立」的夢想。

民調低迷,對小英和民進黨當局來說或許是一個災難,但就台灣人民的角度來講,卻不能不說是綠色全面執政的貢獻。起碼,20多年來的經驗提醒我們,戰略目標設定錯誤的後果,是有多麼可怕!企圖用戰術的有效性來彌補戰略上的失誤,將會多麼殘忍!一旦,民主喪失了法治作為前提,權力沒有了制度進行制衡,是有多麼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