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期】台灣新文學第一人:追風(謝春木)與冰心夫婦的革命情誼

【老台胞故事集】

編按: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這種情感的刻骨銘心,就是二代三代台胞也難以望其項背。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文圖/閻 崑(文史工作者)

謝秋涵接受採訪時侃侃而談。

謝秋涵接受採訪時侃侃而談。

聽謝秋涵大姐講述過去時,她拿出一封信讓我看,竟然是冰心40多年前寫來的。在信中,冰心這樣寫道:「親愛的秋涵:恭喜你生了一個大兒子!這些日子我們辦公樓大修,我們都在家裡工作。昨天你的電話來了,是組裡幾個年輕同志接的。他們以為我們謝家生了個男孩子,還敲了我些糖果,我當然高高興興地提供了……」 Continue reading

[活動託播] 2018年 認識釣魚台研習營

2018年 認識釣魚台研習營

2018年 認識釣魚台研習營

 

2018年 認識釣魚台研習營

你不知道的台日友好真相:從漁船被驅離事件談起

蘇澳籍東半球28號漁船,3月初遭日本水產廳船艦驅趕,甚至欲強行登船逮捕。然而該海域為爭議性海域,我方從未接受是日本的經濟海域,為何政府沒有站出來大聲抗議?沒有保護自己的人民?

隨後展開的台日漁業談判,一如往常陷入膠著,日方不斷想要縮減我方漁民作業範圍。但我們不是號稱台日友好嗎?為何談判桌上、海域爭議上,日方卻如此不友善?

2018年認識釣魚台研習營,不僅從時事切入,更系統的介紹歷史背景、國際局勢,精心規劃的課程,您一定不能錯過!

【場次資訊】

研習營活動時間:09:00 ~17:30 (08:30開始報到)
(活動舉辦日前3天截止報名)

台北場:2018年5月19日(六)
報名連結:https://goo.gl/mEx3yV
地點:中國科技大學 格致樓5樓511教室

【活動對象】
1、國高中歷史、地理、公民以及其他相關課程教師;
2、大學通識教育開設歷史、國際法、海洋文化、國際關係、兩岸問題、能源問題、漁民與漁業等相關課程教師;
3、關心釣魚台問題以及保釣運動的大學生、中學生及一般社會人士。

【報名注意事項】

◆ 請於活動前一禮拜內至報名所填之電子信箱收取行前通知
◆ 研習時數:本次研習營全程參加頒發國高中小老師8小時研習時數、大專院校老師8小時研習證書。其中研習時數以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之裁定為準。
◆ 注意事項:參與研習營無需費用,惟需事先報名。
◆ 研習營聯繫人:陳先生,02-22368225#3012,diaoyutai.ed@gmail.com
◆ 釣魚台教育網站:http://diaoyutai.tw/
◆ 主辦單位:世新大學通識中心「釣魚台公民教育計畫」
◆ 合辦單位:釣魚台教育協會、中國科技大學

【第174期】社評:卡管案,兩岸交流不能成為逆全球化時代的民粹獵巫

《儒林外史》是清乾隆年間落地秀才吳敬梓,假託前朝實則諷今的現實主義諷刺小說,通篇「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的揭露時人「不以為奇」的種種悖於人情、逆於常理的荒謬現象,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無獨有偶,數月來台灣士林因為綠色當局在台大校長任聘案中公然違反程序正義,干預校園自治,引起知識界的憤懣。前環保署署長魏國彥借前人體例,以實化虛,手書《台北新儒林外史》一文相互映照,一語道盡教育行政官僚卡管雙重標準,仰承上意、顢頇亂紀的荒腔走版,傳為佳話。 Continue reading

【第173期】毒蘋果札記

文/施善繼

2018‧3‧20 第一刀

《臨時菜市》1980 吳耀忠畫/選自《施善繼詩選》扉頁。

《臨時菜市》1980 吳耀忠畫/選自《施善繼詩選》扉頁。

客家酸菜或客家梅干菜或客家福菜等等,晚昔在做成湯餚時,起鍋前浮鋪於表面片片漂亮的三層肉,肥瘦相間連皮迫不及待,在眼前冒著香氣兀自蠱惑著。三層肉沾客家桔醬色美爽口,不碰豬皮不近肥肉者怏怏向隅,如何是好。

片二層肉替代三層肉入上述湯鍋似乎不怎麼搭伙,二層肉白煮白切比較正。蒜泥白肉可以在川式菜單上尋到,白切二層肉,台式麵攤仔怕也難找,反求諸己絕對穩妥,蒜泥二層肉會使許多士紳暫忘忌口。二層肉做私房肉羹極佳,試著想想看不難,做成了,便不思往外跑,盡享獨家,吃多少做多少新鮮衛生經濟實惠,乾的湯的隨心所欲趁興而為。二層肉對「衣帶漸寬終不悔」的伙眾親善,體貼入微無限溫柔。 Continue reading

【第173期】「兩岸桃樹」:花開上海浦東

採訪/許曉青

「拉拉山1號」怒放了,「復興1號」也在吐蕊期,還有「早桃」「晚桃」「中津白桃」……位於上海浦東「海上桃花源」內的台灣桃樹區近日遊人如織,165株通過嫁接技術蓬勃生長的「兩岸桃」朵朵綻放。大陸農藝專家預計,到今年夏季有望收穫首批「兩岸桃」。 Continue reading

【第173期】大陸扶貧觀察:少數貧困戶的「安」於貧困,何解?

文編/林素卿

近年來,大陸在脫貧攻堅戰略的強力推進下,幾千萬貧困人口成功脫貧。但在一些地方,仍有不少貧困戶因為個人意願原因,成為扶貧路上最難啃的「硬骨頭」。是什麽導致他們「安」於貧困、意志消沈?是「懶入骨髓」、真的沒有希望,還是扶貧方法不對?近日大陸媒體《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做了一次近距離觀察報導。 Continue reading

【第173期】台灣的荷馬:原住民盲詩人莫那能

文/藍博洲

上世紀70年代的台灣,雖然經歷了保釣運動後的現代詩批判,詩的主流還是脫離現實,乃至於大多是不知所云的所謂「現代詩」。因為對人生有困惑而對文學產生興趣的我,實在對那些詩無感,基本上也就不太讀詩。一直到1984年,在幾個受到「鄉土文學論戰」影響而關注現實的青年詩人創辦的同仁詩刊上,看到從未聽過名字的阿能的詩,我對台灣的「現代詩」才有了不同的看法。 Continue reading

【第173期】社評:中美貿易衝突,台灣要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卡好方位

最近一段時日,許多奉行西方價值體系,篤信美國所主導的世界秩序是捍衛人類文明與和平的基石的知識份子,不管在公開場合願不願意承認,內心世界總有那麼一時半刻不自主的浮現出些許的疑濾。這世界似乎是亂了套,川普一上任,經濟學教科書中那個「被抹平了」的世界,如今卻充斥著「民族國家」的戰壕和城牆;隱藏在一切「公平貿易」說詞的背後,其實是赤裸裸的國家利益和政治暴力:而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所描繪的那個雨露均霑的美好世界,在現實中可能不曾真實的存在過? Continue reading

【第172期】出境自駕遊成大陸春節新風尚

文/風清揚

出境自駕遊配圖「開啟浪漫的土耳其之旅啦!」大年初一,北京的陳女士就在朋友圈曬出了自己的旅行動態。隨著出境遊人次的連年增長,中國大陸遊客出境遊的觀念和方式正悄然發生著變化。2018年春節,能夠「隨心」規劃行程的境外自駕遊,逐漸成為中國大陸遊客出境遊的新風尚。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