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期】等待商榷

趙剛文/趙剛

我的〈回應「網紅」朱宥勳〉一文,在我的臉書頁上發佈以來,受到的關注之多,──公開的、私下的──堪稱為我的臉書參與史「創下新高」。一個朋友調侃我說:「你也快變成網紅了!」我聽了,其實一點兒也沒有不高興,因為我其實也常上網看那位「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網紅「Papi 醬」的。當然,我心底兒還是明亮亮的,我既沒那些個條件,也更沒那個意願;幾十年了,我的職業就是教書,此外,也做點自己打從心裡喜歡,同時也做得來的研究。 Continue reading

【第132期】回應朱宥勳的現代主義文學觀

Image

文/高維宏(台文所碩士)

八月底,趙剛於苦勞網發表了〈「不合時宜的」陳映真文學〉一文。幾日後,青年作家朱宥勳於網路上回應〈趙剛教授,您或許還是需要一點台灣文學〉,勸告趙剛教授多讀點台灣文學。隔日趙剛於臉書上貼了〈回應「網紅」朱宥勳〉一文,當晚朱宥勳亦於臉書上回文,說「我提出了的很大一塊東西,並非對方熟悉的,所以大概也沒辦法做什麼具體反駁吧。」青年作家批評前輩學者,認為其不僅書讀得不夠,還假借陳映真論述自己左統派的政治立場。借助新興媒體,雙方都得以迅速回應,加上各自支持者之間的推波助瀾。使得這場爭論看似頗有「論戰」的氛圍。 Continue reading

【第127期】重訪左右之爭下的葉榮鐘

文/林柏儀

我在1999年進入到大學就讀。大約在2000年中,我開始積極參加了台大的學生運動社團「大學新聞社」。雖然「大學新聞社」因為在1990年代中期出現「斷層」,而在思想路線與傳承訓練上,沒有那麼地明確。但在我參加時,大體上來說社團還是有一定的「社運認同」,或是模糊的「左翼認同」。而當時各校的學運社團(或被稱為「異議性社團」)也多半仍相對重視對各類左翼思潮的學習,以及認識當前各種社會運動的實踐。 Continue reading

【第126期】也談中央書局

莊垂勝創立的中央書局舊址今昔對比。(網路圖片)

莊垂勝創立的中央書局舊址今昔對比。(網路圖片)

文/葉蔚南

中央書局創立於1927年1日3日,到1998年因財務困難而結束營業。在這漫長的七十年歲月中,它經歷了日據的殖民統治,國民政府來台後的戒嚴時期,言論出版畸形扭曲,而後的解嚴,網路時代的興發,終於走上關門之路,它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台灣近代史。2015年1月21日中國時報刊登了楊渡的大作〈另一種凝視——找回文化城那沉靜的氣度〉,結尾提到:「據說中央書局在永豐餘的支持下,準備要重建為文創地標了。」 Continue reading

【第125期】面對歷史的遮蔽:對《葉榮鐘選集》的閱讀路徑

文/高維宏(北京清華大學博士班台生)

2016年3月21日《葉榮鐘選集》(以下簡稱選集)的新書發表會,我有幸擔任回應人參與討論,無論是會議或是選集的閱讀,都給我深刻的印象,因此會議後希望自己能夠擔任「踏腳石」的工作,說明我自身的閱讀位置,並提供其他可能的年輕讀者一個進入此書的「路徑」。 Continue reading

【第123期】走上文學之路的農民—陳忠實自述

我生長在一個世代農耕的家庭,在小學階段沒有接觸過文學作品,尚不知世上有「作家」和「小說」。上初中時我閱讀的頭一本小說是《三里灣》。我隨之把趙樹理已經出版的小說全部借來閱讀了。也就在閱讀趙樹理小說的濃厚興趣裡,我寫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說《桃園風波》,是在初中二年級的一次自選題作文課上寫下的。我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從閱讀《三里灣》和這篇小說的寫作開始的。 Continue reading

【第123期】《白鹿原》

《白鹿原》

長篇小說《白鹿原》的故事發生在作者陳忠實的故鄉—陝西。內容主要圍繞著白、鹿兩個家族幾代的興衰與紛爭。以清末民初為背景的歷史軸線,鋪蓋了辛亥革命、軍閥鬥爭、國共內戰。對秦地文化和渭河平原風俗的描寫,對關中農民日常生活的描繪和農民語言的傳神運用,構建了難得的北方鄉村美學。 Continue reading

【第115期】未盡的跋涉:讀呂途「新工人」二書

♦ 文/黃文倩(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2015年8月盛夏,我考察河北灤南農村與小鎮後回訪北京,在北京文藝報副主任、大陸底層文學研究專家李雲雷博士的協助下,與淡江大學中文系的同學鄭安淳,一起赴北京皮村(一個介在北京五環與六環中的「城中村」)訪問,除了參觀有「新工人」的精神文化家園之名的工友之家,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以及由勞動人民創辦,提供給打工的子弟就讀的同心實驗學校外,也粗略觀察皮村人民的生活,由於時間有限,當時負責導覽的朋友,即推薦我閱讀呂途的「新工人」的相關論述,以補充參觀未能充份理解的晚近中國「新工人」的狀況。我偶有跟進與蒐集重要書目的習慣,回了台灣後,發現呂途的兩本代表作:《中國新工人:迷失與崛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中國新工人:文化與命運》(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年)果然就放在一系列大陸城鄉轉型的相關書堆中。有鑑於台灣文化圈對呂途,和所謂的「新工人」,可能還沒有一定的理解,我想,或許可以談一些我目前對此議題及這兩本書的基礎理解。 Continue reading

【第113期】尋根之旅:談兩岸美食

♦ 文/葉蔚南

【編按】葉蔚南,葉榮鐘次子。葉榮鐘(1900-1978)字少奇,彰化鹿港人。日據時期「台灣文化協會」重要幹部,《台灣新民報》通信部長兼論說委員、東京支局長,櫟社成員。光復之初,任「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總幹事,任職省立台中圖書館編譯組長兼研究輔導部長,1946年參加「台灣光復致敬團」。二二八事件中,參與「台中地區時局處理委員會」等工作。事件後,任職彰化銀行。著有《少奇吟草》、《半壁書齋隨筆》、《台灣人物群像》、《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近代台灣金融發展史》,等書。葉榮鐘的祖父葉光炳於1850年,隻身由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石獅渡台到鹿港投奔遠房族親,是為開台祖。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