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期】知日才能走出媚日的迷思:台灣人覺醒的開始

文/張卓如

我的故鄉在嘉義大林,祖父是廟裡的乩童,漢民族的意識濃厚,喜歡收看電視上播出的平劇,是我小時候的印象。住在嘉義溪口的外祖父則是公學校高等科(九年級)畢業,經考試後在郵局服務,後來響應日本殖民政府的「國語家庭」政策,將中國式姓名改成日本式姓名,所以,外祖父母在世時,時常聽他們叫大阿姨、二阿姨的日本名字。三十年前,我因對日本職棒裡面有我國旅日好手「二郭一莊」的電玩感到興趣,開始接觸了日語。後來因基於對文史的興趣,轉而向台灣史這方面的研究,其中著墨最深的,是清治到日據時期中間這一段被人遺忘的歷史,因需要瀏覽大量的日籍文獻,便不斷向八、九十歲的台灣籍學者請教其中的古日語。另外,日本NHK(日本放送協會)電視的資訊,及住所附近圖書館的日文報紙也變成我「知日」的主要途徑。 Continue reading

【第170期】老台胞故事集:台灣白色恐怖下的「追星族」-陳炳基

編按: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這種情感的刻骨銘心,就是二代三代台胞也難以望其項背。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文、圖/閻 崑(文史工作者)

2014年4月,陳炳基在台北市南海路二二八紀念館裡與自己的照片合影。

2014年4月,陳炳基在台北市南海路二二八紀念館裡與自己的照片合影。

提起陳炳基,1949年後滯留在大陸的台灣人,乃至整個大陸「台字圈」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大家都知道他長期在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工作,為兩岸台灣人服務,做出突出的貢獻。但是,我要說他也追過星,你信嗎?

陳炳基還真的追過星,而且是在台灣白色恐怖的年代,當然,那純屬意外。 Continue reading

【第169期】老台胞故事集:在自己身上做疫苗試驗的李河民

編按: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這種情感的刻骨銘心,就是二代三代台胞也難以望其項背。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文、圖/閻 崑(文史工作者)

大陸衛生部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名譽所長李河民。

大陸衛生部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名譽所長李河民。

常識告訴我們,實驗室裡會養一些小動物,像蟾蜍、兔子、猴子、狗,最常見的是小白鼠,那是做試驗用的。科學家為了獲得有關生物學、醫學等方面的新知識、解決具體問題或研製新的藥品,需要在實驗室使用動物進行科學研究,在取得準確效果資料的基礎上確定安全,才可做小範圍的人體試驗,最終才用於醫學臨床。太專業的知識我們也弄不懂,最起碼知道做藥物的人體試驗是有一定風險的,要慎之又慎。

可是在這裡,卻有一個「呆子」,竟然在自己的身上做疫苗試驗,他就是老台胞李河民。 Continue reading

【第169期】老台胞故事集:求領導為自己降薪的林棟

編按: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這種情感的刻骨銘心,就是二代三代台胞也難以望其項背。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文、圖/閻 崑(文史工作者)

林棟老先生和陪同他的兩個女兒,右一為林曉輝,右二為林惠楠。

林棟老先生和陪同他的兩個女兒,右一為林曉輝,右二為林惠楠。

聽說過為了漲工資請客送禮明爭暗鬥互相使絆甚至打得頭破血流的,有誰聽過主動求領導為自己降薪的?那不是傻子嗎!對不起,您是孤陋寡聞了,這裡就有一位,他就是老台胞林棟,而且驚動的領導不是一般的大,而是朱德。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Continue reading

【第170期】社評:衛生紙經濟學,蔡英文的國安團隊救得了民生匱乏?

新春開局,蔡英文宣布大幅度的改組國防、外交與兩岸關係等國安團隊,庶民社會卻深陷在搶購衛生紙的焦慮當中,還惹來執政黨官員的訕笑。殊不知,國安團隊與衛生紙雖風馬牛不相及,所涉及的範疇更是天差地別,但作為特定時空并存的現象,兩者不僅有一定的因果關係,還有一個共通的心理背景,就是在變動的世局下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和應對變局的資源相對匱乏。 Continue reading

【第169期】蒂勒森的警告無法挑撥離間中拉關係

文/花俊雄

蒂勒森的警告聽來甚為諷刺,圖為香港媒體的報導。

蒂勒森的警告聽來甚為諷刺,圖為香港媒體的報導。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在任內首次拉美之行,訪問墨西哥、阿根廷、秘魯、哥倫比亞和牙買加之前,於2月1日在奧斯丁德州大學發表演說,警告拉美國家不要過度依賴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他警告西半球國家要警惕中國投資,因為「中國表面上提供誘人的開發渠道,但實際上往往是以短期收益換取長期依賴。」中國正利用經濟手段將拉美納入其勢力範圍,中國正重現500年前的歐洲殖民主義,拉丁美洲不需要一個 「新帝國強權」。蒂勒森說,中國政府的投資條件通常要求各國進口中方勞工,反而會讓當地失業率上升,當地勞工的薪資下滑。蒂勒森的警告除了意在挑撥離間中國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區諸國關係之外,也透露了美國對於近幾年來中國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區各國關係的迅速發展忐忑不安。 Continue reading

【第169期】毒蘋果札記

文/施善繼

2018.1.22 買豆

前年春間時節批進門,從猴年頭烘抵雞年尾,足足烘盡了近兩年的陰晴圓缺,一次次通過炒熟、研磨、煎煮、斟上早餐桌,數十公斤的生豆悉數完罄,一粒不剩。

買豆子不必挑黃道吉日,不用選良辰美時。尚稱方便,僅需一路公車搭至賣點附近,近1小時車程刷兩段票,下站再徒步半公里。購一定量,貨品隔一、二日即可配宅到家。 Continue reading

【第169期】大陸次文化現象:「殺馬特」消亡史

文編/子涵

近日,大陸網媒《觀察者網》在「殺馬特消亡史」一文中,介紹了據稱是大陸「殺馬特」創始人羅福興的故事。

「殺馬特」創始人羅福興。

「殺馬特」創始人羅福興。

2006年,16歲的羅福興去村裏的理髮店弄了一個爆炸頭,染成粉紅色,抹了口紅,戴上白色耳環,塗上紋身,並根據英文「smart」的發音,自稱「斯馬特」,後來覺得不夠霸氣,改為——殺馬特。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