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當代] 中國ING
【第146期】今天你摩拜了嗎?:大陸「共用單車」正流行
♦文編/魏三多
「中國是創業的熱土。」在位於北京中關村768園區的摩拜單車辦公區,創始人胡瑋煒坐在印有「mobike 摩拜單車」字樣的背景牆前,多次提到這句話。灰色毛衣,黑色條絨褲,搭配酒紅色的長襪和跑鞋,烏黑的長髮自然地垂在兩肩,讓你覺得這就是一個普通的大陸「80後」女孩,或許和想像中創業者的形象十分不同。
在中國大陸雙創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創業。「從事汽車媒體10年,同時接觸科技有4、5年,個人的經歷讓我思考未來的出門會是什麼樣呢?」說起自己的創業經歷,胡瑋煒說,「我也買過自行車騎著上下班,但是搬來搬去很不方便,個人出門能否實現交通工具的復興?隨時隨地獲取是我的需求。」 Continue reading
【第146期】「共用單車」:大陸城市共用經濟的先行者
♦文編/江英士
一百多年前,世界上第一輛汽車誕生。汽車工業的繁榮發展帶動很多國家和地區進入汽車社會。因為有了汽車,神話傳說中的日行千里不再遙遠。夢想所及,車輪總能抵達。
自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汽車進入家庭的步伐加快,目前大陸汽車數量超過1.84億輛。與此相伴,汽車聚集於大城市形成的弊端也越來越多。例如,一輛汽車占地面積8到10平方公尺,在寸土寸金的大陸一線城市,這地價不亞於一輛豪車。 Continue reading
【第146期】局部過剩?亂停亂放?一管就死?:共用單車的考驗
♦文編/魏三多
在大陸,下載一個APP、繳納99元至299元不等的人民幣押金,就能以每小時0.5到1元人民幣的價格解鎖自行車任意騎行……共用單車在大陸大中城市的迅速走紅,為市民交通「最後一公里」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但隨著大陸共用單車的井噴式發展,包括亂停亂放等一系列困擾城市管理的問題也開始出現。如何讓共用單車成為綠色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新生事物的監管如何寬容與規範並舉? Continue reading
【第146期】大陸「共用單車」用戶規模年底將達5000萬
♦資料整理/徐海波
根據日前發佈的《2016中國共用單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大陸共用單車市場整體用戶數量已達到1886萬,預計2017年,共用單車市場用戶規模將繼續保持大幅增長,年底將達5000萬用戶規模。
報告指出,大陸共用單車市場已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2007年—2010年為第一階段,由國外興起的公共單車模式開始引進,由政府主導分城市管理,多為有樁單車。2010年—2014年為第二階段,專門經營單車市場的企業開始出現,但公共單車仍以有樁單車為主。2014年至今為第三階段,隨著大陸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ofo為首的互聯網共用單車應運而生,更加便捷的無樁單車開始取代有樁單車。 Continue reading
【第146期】大陸「共用單車」考驗社會共用思維
♦文/燕農
如今,共用單車在大陸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已成為方便市民出門「最後一公里」的便捷交通方式。不過,問題隨之而來。在北京,亂停亂放、不按交規騎行等行為給城市帶來了新問題;在鄭州,有大爺大媽圈地段收看管費,市民使用共用單車被要求先交車輛看管費;在成都,有學生利用共用單車機械鎖的漏洞,能迅速解鎖並相互傳授經驗。 Continue reading
【第145期】〔專題〕大陸「政協會議」知多少?
【第145期】什麼是正確打開「政協會議」方式?
♦文編/吳松山
大陸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期間,來自34個界別的兩千多名政協委員,齊聚人民大會堂分組審議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和提案工作情況報告。
34個界別的政協委員包括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無黨派人士、中國共青團、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全國青聯、全國工商聯、中國科協、全國台聯、全國僑聯、文化藝術界、科技界、社科界、經濟界、農業界、教育界、體育界、新聞出版界、醫藥衛生界、對外友好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少數民族界、宗教界、特邀香港人士、特邀澳門人士以及特別邀請人士等。 Continue reading
【第145期】一分鐘讀懂「協商式監督」
♦文編/吳松山
3月份大陸「兩會」中的「政協會議」,首次提出「協商式監督」的概念。在政協主席俞正聲的報告中,闡釋了協商式監督的特色和優勢。他說,協商是方式和原則,監督是手段和途徑,協助執政黨和政府解決問題、改進工作、增進團結、凝心聚力是目的。 Continue reading
【第145期】一個香港政協委員的履職記
♦採訪/張建華
出生在香港,求學於加拿大和澳洲,如今在大陸多個城市投資興業,42歲的廣東省政協香港地區委員朱穎恒坦言自己常常要做「空中飛人」,奔波於世界各地。
即便日常忙碌,他仍在廣東省「兩會」上帶來了自己撰寫的21份提案,內容涉及食品安全、建築灰塵、整形美容、粵港合作、反腐倡廉、校園暴力、問題疫苗、環境保護、互聯網金融、醫療改革等,成為廣東省政協的「提案王」。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