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期】「共用單車」:大陸城市共用經濟的先行者

兩名市民在成都市紗帽街騎著共用單車。(新華社 江巨集 攝)

兩名市民在成都市紗帽街騎著共用單車。(新華社 江巨集 攝)

文編/江英士

一百多年前,世界上第一輛汽車誕生。汽車工業的繁榮發展帶動很多國家和地區進入汽車社會。因為有了汽車,神話傳說中的日行千里不再遙遠。夢想所及,車輪總能抵達。

自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汽車進入家庭的步伐加快,目前大陸汽車數量超過1.84億輛。與此相伴,汽車聚集於大城市形成的弊端也越來越多。例如,一輛汽車占地面積8到10平方公尺,在寸土寸金的大陸一線城市,這地價不亞於一輛豪車。

隨著汽車數量增多,城市擁堵也日趨嚴重。大城市汽車尾氣造成的污染也是一大頑疾。雖然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漸成時尚,但是絕大部分汽車仍然以汽油、柴油為燃料,汽車尾氣對大陸霧霾的形成不無關係。

資料顯示,上海每日出門人數逾5000萬人次,平均公里數是6.9公里,其中接近一半少於5公里。另外,北京城市交通綜合調查顯示,交通距離5公里以內占交通總量的52.9%。在短距離交通中,小汽車比例為12.4%。

因此,共用單車,最近成為大陸城市短途交通的新寵。各種共用單車在微信朋友圈搶足了風頭,包括摩拜單車、ofo單車、享騎出行等。靠著物聯網技術帶來的便捷,共用單車業務量在大陸一線城市出現爆發式增長。

事實上,大城市中,要想做大共用經濟和綠色交通,真正達到「無車」仍方便的境界確實很難。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大陸城市在道路資源規劃上對汽車足夠友好,而對共用經濟和綠色交通則關愛不足。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大陸城市已經開始著手改善自行車交通生態。北京市前不久規劃了第一條「自行車高速路」,今年將建設500公里自行車專用道,預計到2020年自行車專用道會達到3000公里。

在世界範圍,共用經濟都被視為未來緩解大城市交通擁堵的一劑良方。截至2015年全球已有近100個城市加入城市共用計畫,提供多種共用網路,將交通、住房、個人資產以及技能等資源在網路上實現共用,藉以重塑城市空間、創造就業機會、提高交通效率。

大陸提倡的共用經濟作為新生事物,難免帶來爭議和治理難題。共用經濟模式給傳統觀念和傳統管理模式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共用單車」若能在大陸城市徹底生根發芽,也未嘗不是共用經濟帶來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