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期】單家兩代故宮人的守護故事

♦ 文編/中中

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一批頂級的修復師,他們修復的都是珍貴的國寶文物,下的功夫越大,文物傳世的時間就越久。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這門古老的手工技藝也無法用機器替代。

單嘉玖每天步行五十分鐘去故宮上班。一萬多個日子,她從二十出頭的姑娘走到了六十歲的門檻外。走進神武門,她總會回頭望一眼。1998年父親單士元去世後,單嘉玖在跨進神武門的瞬間,偶然回了一下頭,突然意識到,在這條也是通往父親辦公室的路上,再也看不到父親的身影了。此後,回頭便成了習慣。 Continue reading

【第122期】嘉義之光─江泰權:兩岸棒球的開路者

no122-14-15-文化-附圖01文/張卓如

2016年 2月27日,這個象徵族群和解之「二二八和平紀念日」連續假期的第一日,筆者來到嘉義市棒球場欣賞兩岸棒球隊交流,賣點是兩隊教練都是嘉義出身的鄉賢,而江泰權帶領的不是台灣的子弟兵,是來自對岸的天津雄獅專業棒球隊(即台灣的業餘棒球隊)。十五年前(2001)的這個時候,江泰權首度率領僅帶了三個月的天津隊抵台,在台灣進行四十天移地訓練,為同年11月在廣州舉行的第九屆大陸全運會(4年一次)而準備,當時找了台灣的大學、業餘成棒,及職棒隊進行友誼賽。當時也安排一兩場在嘉義市棒球場比賽。 Continue reading

【第121期】雙重置換的底層生活:大陸電影《老炮兒》的反諷效果

文/郭偉和(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最近熱播的電影《老炮兒》已經引發了許多評論,作為從上個世紀70、80年代成長起來的人,作者也屬於那類令新世紀的新人類「感到可怕的坐在電影院裡投入地觀看電影」的人,倒不是因為去追尋馮小剛的明星效應,也不是為了去挽留自己曾經經歷的青春衝動,而是為了去反思20世紀70、80年代底層精英的生存模式及其轉換的歷史軌跡,還原底層世界的眞實生活。 Continue reading

【第114期】死嗑自己,愉悅大家:知識型脫口秀「羅輯思維」

♦ 文編/陳麥田

中國大陸一檔「網路」節目「羅輯思維」,這一年開始從對岸紅到此岸,甚至台灣的出版社也公開出版以「羅輯思維」節目內容的文字化為主的「書籍」。一些部落客甚至用這樣一句話來推崇這個節目:「當上癮已成事實,過癮就是義務」。

「羅輯思維」的成功邏輯

「羅輯思維」這個節目沒有華麗的聲光效果,也沒有美麗或俊帥的特別來賓,有的只是一個叫「羅胖」的主持人,打著「死嗑自己,愉悅大家」的口號,以自己讀的資料和書籍為談資,每週在網路上講一個主題,時間大概在50分鐘,範圍從歷史、經濟、社會、科技、科學等都包括,如同該節目所標榜的「有種、有趣、有料」的知識型脫口秀。

目前「羅輯思維」在大陸的優酷網上累積了上億個觀看次數,微信公眾號訂閱數也超過一百萬人,更有市場人士估計「羅輯思維」產值超過一億美元。「羅輯思維」在台灣也有不少粉絲,在台灣的非官方「羅輯思維」臉書社團也有一萬多人加入。 Continue reading

【第100期】兩岸小劇場話劇的化學反應真的在發生嗎?

♦ 採訪/梁賽玉、姬少亭

舞臺上的鏡子變成了透明的電影銀幕,女主角坐在鏡子對面的看臺,而觀衆透過銀幕變成了電影的一部分。戲劇的演員和觀衆在此刻發生了顛倒。「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簡稱「莎妹」)話劇《請聽我說》13年前已在台灣上演,2009年也來過北京。今年在北京的朝陽9劇場的這幾場,是導演王嘉明受邀參演2015兩岸小劇場藝術節,5月29日也是他的作品第三度在北京演出。 Continue reading

【第100期】《親愛的》拍出大陸電影的社會溫度:《人民日報》與《豆瓣》2014年度推薦電影

♦ 文/任姍姍

手持體檢報告的農婦李紅琴(趙薇飾)蹲在醫院的走廊,淚如雨下﹔隨著鏡頭的後退,長長的走廊不斷延伸,直至步入黑暗深處……這是電影《親愛的》最後一個鏡頭,它似乎寓指我們剪不斷理還亂的庸常生活,也似乎在告訴觀眾,故事還遠未結束。

《親愛的》由香港導演陳可辛執導,故事源於真實的「打拐」(編按:指拐賣兒童)事件。影片的立意不只在於聲討泯滅人性的拐賣行為,更在於思考事件背後的情感真空、道德困境以及社會錯位。 Continue reading

【第97期】《胡麻的天空》:秀英奶奶的自然筆記

編按

x3《胡麻的天空》作者秀英奶奶1947年生於內蒙古河套平原,念過一年半小學,熱愛自然,喜歡花花草草。2011年春天,65歲的她跟著兒媳芮東莉開始做自然筆記,並在這一過程中重新識字,學習畫畫,還學會了使用電腦,有了自己的博客。她的經歷得到大陸媒體關注,部分作品曾刊於《自然筆記》《讀庫1501》。本書是她的首部作品集,用自然筆記、農事筆記和社會生活筆記講述天地萬物,也講述自己,講述世事人生,記錄了一位母親平凡又豐富的心靈史。

♦ 文/秦秀英

我這本書裡,寫了、畫了很多動物和植物的故事。 Continue reading

【第94期】高粱田裡的家與國:大陸電視劇《紅高粱》改編自莫言原著小說

文編/伍逸豪

《紅高粱》電視劇海報(網路圖片)2014年風靡大陸的兩部電視劇莫過於《北平無戰事》(本報87期「文化潮間帶」版專題介紹過這部電視劇)以及《紅高粱》。這兩部電視劇之所以熱播,是因為它們各吸引了不同族群的忠實觀眾,一位台灣學者就在臉書上分享他的觀察:「男生愛看《北平無戰事》,女生愛看《紅高粱》」。 Continue reading

【第92期】工人詩人許立志

編按:2015年2月初的北京皮村,19名工人詩人舉辦了一場《我的詩篇:工人詩歌雲端朗誦會》。在朗誦會上,每一位工人都朗誦著自己創作的詩歌。但在這些工人中,有一位缺席者,他就是許立志。2013年9月30日,24歲的工人許立志站在深圳的高樓樓頂,如他自己所寫的詩那般,「想著想著/往前挪了一步」。而在此之前,他在富士康的流水線工作了三年的夜班。大陸詩人沈浩波在微博上發了一條短評,兩極化評論了近期備受大陸輿論關注的兩個詩人:許立志與余秀華(關於余秀華的報導參見本報90期文化版)。沈浩波認為許立志「把苦難寫成了有尊嚴的詩,是個好詩人」,而余秀華則「把苦難煲成了雞湯,不是個好詩人。」沈浩波對余秀華的貶抑,引起了許多反對的聲浪,無形中在網路上形成什麼是好詩的討論。本版以沈浩波對詩人許立志的悼亡文,向台灣的讀者推薦這位年華早逝的工人詩人。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