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期】《親愛的》拍出大陸電影的社會溫度:《人民日報》與《豆瓣》2014年度推薦電影

♦ 文/任姍姍

手持體檢報告的農婦李紅琴(趙薇飾)蹲在醫院的走廊,淚如雨下﹔隨著鏡頭的後退,長長的走廊不斷延伸,直至步入黑暗深處……這是電影《親愛的》最後一個鏡頭,它似乎寓指我們剪不斷理還亂的庸常生活,也似乎在告訴觀眾,故事還遠未結束。

《親愛的》由香港導演陳可辛執導,故事源於真實的「打拐」(編按:指拐賣兒童)事件。影片的立意不只在於聲討泯滅人性的拐賣行為,更在於思考事件背後的情感真空、道德困境以及社會錯位。

以「尋子」為中心,電影就像一枚投向當下生活的深水炸彈,與揪心的淚水一起湧出的是農民工群體、新富階層、中產人群共有的無奈,制度與人情的衝撞,現代都市病的蔓延以及人性的雙面,世態的複雜。更為難得的是,電影表達了對這些普通人處境的同情和理解,引導觀眾情感的淨化和昇華,而它並沒有完全訴諸催淚的情節,幾處冷靜而克制的講述,更能傳達出影片的弦外之音,於無聲處聽驚雷。

與許多電影抽離現實、規避風險相比,它以正面強攻的姿態,將當代中國正在生長的風景、芸芸眾生的糾結搬上了商業院線的銀幕,其勇氣和情懷值得敬佩。

作為一種文藝樣式,電影最重要的就是讀心和走心。電影創作者如同擺渡人,將自己,也將觀眾從此岸渡到彼岸,故事就是那艘船。講述故事的方式有百千種,流傳久遠的一定是創作者那顆火熱的、跳動著的心。

《親愛的》的溫度就是中國電影人的溫度。

(轉載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