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期】不要再走回頭冤枉路

【龍脈相傳.共創未來】
2015年 第五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獎入選

♦ 文/張婉柔(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

對於中國大陸,個人因為經驗的不同,因此在心中有著不同的印象與感觸。她可能是山川壯闊的富饒國度,可能是充滿風霜軌跡的歷史讀本;有人對她幻想憧憬,也有人對她充滿懷疑與誤解。同樣隔著一條說遠不遠的台灣海峽,我們對她,竟可有著如此豐富卻又天南地北的想像,大家唯一有過的共識是,她的複雜與龐大。正是在這樣的受限下,使我們再怎麼努力,卻也往往僅能碰觸其部分的真實,而未能說清楚她的全貌。 Continue reading

【第108期】華北行對於我的意義

【龍脈相傳.共創未來】
2015年 第五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獎佳作

♦ 文/黃廷宇(東吳大學社會系)

在還未真正去過中國前,我對中國存在著一些想像,想像著極度繁榮的大都市,卻也想像著傳統尚未發展的農村地區,兩極化的發展是我對於中國的初步想像。或許是因為我念政治學跟社會學的緣故,因此對於觀察社會的結構以及他們的政治感到些許的好奇,剛好學校跟北京清華大學聯合舉辦了一次調查研究華北農村的活動,基於對中國想像的印證及伴隨著初次體驗截然不同生活的興奮感,我前往了中國,拿起了我對於中國認識的金鑰,開啟影響我一輩子的旅行。  Continue reading

【第108期】朋友,讓我們的世界更接近

【龍脈相傳.共創未來】
2015年 第五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獎佳作

♦ 文/李京機(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

二零一二年的夏天我參加由世新大學舉辦的兩岸大學生新聞營,到大陸實地體驗北京帝都的魅力和內蒙古邊塞的風光,透過營隊使兩岸大學生互相交流與學習,並聆聽名人講座和實地參訪且編報期刊,促進兩岸深入文化融合。

印象中那年夏天在北京機場的大廳裡臺灣的同學們依依不捨地走向候機室,眼裡閃著淚花,大陸的同學們眼含熱淚,灑淚揮別這群相處了十天的朋友。雖然在一起的時間只有十天,但卻已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十天裡,我們找到的是知己,結識的是一生的朋友。  Continue reading

【第107期】攜手同路才是最佳解方

【龍脈相傳.共創未來】
2015年 第五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獎佳作

♦ 文/林雅雯(台灣大學法律系)

「台灣民國三十八年中共建立政權,國民政府退守臺灣,兩岸遂形成以臺灣海峽為界的分裂分治局面。國民政府以反抗大陸為目標,中共則採取武力解放臺灣的策略。因此,雙方形勢劍拔弩張,處於一種均勢對峙的狀態。」讀著家教學生的社會課本,雖然講的是六十幾年前的兩岸情勢,讀來卻有種現在仍舊身處其中,且雙方蓄勢待發之感,這也使我回憶起至今仍非常有感觸的畫面。 Continue reading

【第107期】學習,在陣痛中成長

【龍脈相傳.共創未來】
2015年 第五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獎佳作

♦ 文∕羅偉綺(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兩岸長達幾十年的衝突火花,不僅燒開了一段深深的臺灣海峽,同時也燒斷了兩岸人民的一段歷史。在開放兩岸探親、小三通、大三通、直航之後,兩岸互相表現出欲熱絡交流、亟欲彌補這幾十年來的「空白」的情形,然而,在積極彌補關係時,一陣陣「轉型的陣痛」也正漸漸地襲來,而這除了表現在政府間的交際外,在民間更是令人感受深刻。  Continue reading

【第106期】昂首闊步的勇氣

【龍脈相傳.共創未來】
2015第五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獎佳作

♦ 文/李佳穎(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算算時間,也已經四年了,第一屆來台的大陸學生在這裡度過了他們的大學生活,而我,也因為這樣的機緣,能夠認識這些陸生,跟他們成為朋友,從與他們的對話、生活共處當中,理解了來自對岸那片廣闊大陸的年輕世代。

我必須承認,在最開始,我對於這些陸生同學們,雖然是充滿著好奇,但內心裡卻隱隱然又有一種恐懼:「大陸人,會不會很難相處啊?」、「他們當中,會不會有……匪諜?派來打探情報的?」各式各樣的疑惑盤旋在我的腦海當中,而這樣的困惑始終揮之不去,事後想想,確實是因為從小所受的教育、在新聞媒體上所得到的資訊使然,一種以偏蓋全的刻板印象,就這麼在我的腦子裡紮了根。 Continue reading

【第104期】2015年 第五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獎 得獎作品

【龍脈相傳.共創未來】

由《台聲雜誌》(大陸)與《兩岸犇報》(台灣)所聯合舉辦的「龍脈相傳‧共創未來」青年徵文比賽已堂堂邁入第五屆,今年的徵文主題為「兩岸新視界」,感謝所有青年朋友與讀者們的支持,獲獎同學將由主辦單位邀請參加暑期「創意中國研習營」活動並同時進行頒獎,透過走訪北京、杭州兩地週邊的最新文創熱點,並參與研習課程,深入瞭解大陸文化創意產業的脈動。本屆「兩岸新視界」徵文活動的得獎優秀作品將陸續在本報刊出,希望讀者們喜歡,並給予參賽同學鼓勵。

優選一:一場生命教育的領悟
優選二:創造不一樣的新世代
優選三:直面民族復興中的新兩岸關係

【第104期】一場生命教育的領悟

♦ 文/洪琳茹(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

五環外的給力人生

001皮村位居北京最邊緣,是典型城中村,因生活成本低廉成為進城打工族的落腳處、北漂的暫居之所。從城市管理者角度而言,城中村缺乏規劃治理,大量供臨時住所的擁擠建築、缺乏污水與垃圾處理系統、各省混雜人流使城中村被貼上貧窮與治安問題標籤。

然而城中村也是當代最富有生命力的社會景觀,村子裡每天有人懷著失望離去,卻馬上又有一批懷抱著希望闖蕩江湖的人,像潮水般湧來。

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間,筆者前往位在北京皮村「工友之家」所創辦的打工子弟學校—同心實驗學校擔任美術老師。即便回台多時,腦海不時浮現當時的生活光景。 Continue reading

【第104期】創造不一樣的新世代

♦ 文/陳泓宇(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微電子工程系)

003以前對北京的印象多半來自地理課本,課堂上老師總會描述,因為霾害的關係,每當空汙嚴重時常常伸手不見五指,天空是灰色的,街道是灰色的,連路樹也灰頭土臉,整個北京的色調是單薄的灰。

參加了幾次兩岸交流營後,總算得以一窺大陸面貌。我第一次踏足北京,走過了故宮,798藝術村,後海等知名景點。北京給我的第一眼感覺是個人口爆炸的大都市,層層上疊的高架橋,地鐵或車道上總是塞滿了人和車,或許是因為常常堵塞的原因,馬路上充斥著喇叭刺耳的鳴笛聲,北京的大馬路,人走在上面覺得急躁焦慮,這跟臺灣有很大的不同。 Continue reading

【第104期】直面民族復興中的新兩岸關係

♦ 文/吳懿純(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002去年此時,也正是我大二的那年,我在一門「影視翻譯」的課堂上認識了一位來自大陸農業大學外文系的交換學生-張煒育。其實不難想像一般台灣學生對來台陸生的態度,多半為帶著有點不敢明言的排斥,這種微妙的氛圍就像雖然台灣學生和大陸學生口中講的都是中文,但你聽了就會知道是不一樣的,一旦這種發音間的差別被聽出來了,在台灣學生的心中,彷彿一道雖稱不上「敵我關係」但卻也著實分辨出「你我」的牆便頃刻間築起。於我而言,這道牆代表的是兩岸歷史上的一道傷疤、一道兩岸難解的結。由於自身對兩岸歷史的認知,我並不排斥陸生反而更想跟他們交流。煒育來交換的那一學期,我們兩個建立起一段長存至今的美好情誼。來自海峽兩岸的我們,儘管生活在這麼不同的政治體制以及社會環境下,其實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像是,我們都愛周杰倫,我們都為美國影集瘋狂。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