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期】朋友,讓我們的世界更接近

【龍脈相傳.共創未來】
2015年 第五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獎佳作

♦ 文/李京機(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

二零一二年的夏天我參加由世新大學舉辦的兩岸大學生新聞營,到大陸實地體驗北京帝都的魅力和內蒙古邊塞的風光,透過營隊使兩岸大學生互相交流與學習,並聆聽名人講座和實地參訪且編報期刊,促進兩岸深入文化融合。

印象中那年夏天在北京機場的大廳裡臺灣的同學們依依不捨地走向候機室,眼裡閃著淚花,大陸的同學們眼含熱淚,灑淚揮別這群相處了十天的朋友。雖然在一起的時間只有十天,但卻已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十天裡,我們找到的是知己,結識的是一生的朋友。 

到今天這幅一群學生和老師共同落淚的景象一直在腦海中浮現。從北京機場的接機到內蒙大草原上再到承德避暑山莊,十天裡我們共同生活在一起,我們的感情由陌生而熟悉,由遠而近,漸漸交融,以至於不忍分離。

十天的時間裡,隨著時間的推進,本以為要「求同存異」的我們卻發現我們的共同點越來越多。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包裡,我們徹夜長談;在溫馨的蒙古包酒席上,我們一起大口吃羊肉;在居庸關長城腳下,我們盡情揮汗如雨,登頂長城,同做好漢。猶然記得,從居庸關長城成功登頂時,我們一起哼唱著歌,引得路人紛紛駐足注意。那真是一直以來未曾有過的放鬆與瀟灑,是只能與真正的知己在一起時才會有的放縱。

中途到清華大學聽講座,營隊的同學到清華校園走了一遭。我從未產生這種感覺,與大陸和台灣同學漫步校園中,被幸福包圍嘴裡說的是清華景致,腦海裡感受到的是深深地幸福和滿足感。

如果說外出旅遊、遊戲考驗的是大家的「同甘」,那麼在人民大學編排特刊的經歷則是「共苦」。作為負責一版的小組,因為各組交稿較慢時間不劃一等等原因,擔子不輕,壓力非常大,但是所在的團員精誠團結,共赴艱難,最後高品質完成了任務。猶然記得,人大明德新聞樓裡猶如蒸籠,大家在裡面多呆一秒都會大汗淋漓。我負責排版,而且因為個人容易流汗,整個人在編輯室裡完全汗濕了。大陸的同學就去樓下買了飲料,大家在編輯室裡一起喝,頓時就感到我們是一家人,真正的一家人,永遠快快樂樂的一家人。當成果最終打印出來,我們在編輯室裡盡情地歡呼。

在內蒙古大學北門外的KTV,十二個人第一次一個不差地聚在一起唱歌。我們喜歡唱《當》,喜歡在大草原上策馬奔騰、縱橫馳騁的感覺,喜歡在一起放縱青春。來自北京大學的同學在唱著《北京北京》裡,彷彿聽到了他燭骨般的心跳。《北京北京》是大陸流行的歌曲,可是在他的歌聲裡,《北京北京》充滿了北京特有的粗獷和豪放,也有著淩晨時分,北京大街上特有的寂靜和落寞我們稱他是小汪峰,因為他和我們一樣有著對青春,對生活的解讀和熱愛。

有歡笑也有淚水。當惜別宴會最後開始,當離別的歌聲開始在大廳裡飄蕩,每個人都心照不宣。當來自復旦大學的同學第一個離開我們,全組的同學的眼淚情不自禁地就落下了,我們即將離開。

其實這恰如營隊短短十天的旅行,十天太短剛剛享受在一起的快樂就要馬上面臨著分離。人生如夢幾十年而已,營隊的夢則如十天的關係不長,卻足以讓人記憶深刻。這不是想像,現在已經成為了事實。分別後的每一天,我們都在想念。

十天之前,我們彼此都不相識,生活在各自的世界裡,十天後,悄悄闖入我生活。刻骨銘心的一群人早已遠去,留下一個人在原地發呆,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十天如夢。電腦操作介面右下角時時蹦出來自小組QQ群討論的小圖示告訴我,這一切真實而細膩地存在著,一切都曾深入感情和靈魂地發生過。

交流,消解誤會與隔閡。居住在海峽兩岸的大學生,因文化交流將兩岸青年的手連在一起,使陌生不再存在,使隔閡不再阻礙,使兩岸青年之間誤會、誤解、誤讀的堅冰日趨融化,交流、共識與共融成為兩岸青年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