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期】華北行對於我的意義

【龍脈相傳.共創未來】
2015年 第五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獎佳作

♦ 文/黃廷宇(東吳大學社會系)

在還未真正去過中國前,我對中國存在著一些想像,想像著極度繁榮的大都市,卻也想像著傳統尚未發展的農村地區,兩極化的發展是我對於中國的初步想像。或許是因為我念政治學跟社會學的緣故,因此對於觀察社會的結構以及他們的政治感到些許的好奇,剛好學校跟北京清華大學聯合舉辦了一次調查研究華北農村的活動,基於對中國想像的印證及伴隨著初次體驗截然不同生活的興奮感,我前往了中國,拿起了我對於中國認識的金鑰,開啟影響我一輩子的旅行。 

初到北京的國際機場,我感受到泱泱大國的氣派,壯麗的建築彷彿向全世界的過客宣示中國人的驕傲。之後我在出關口遇見了前來接待我的清華學生,不知為何,第一眼瞧見他們,感到的是有別於台灣大學生的青春感,在他們的身上我嗅到了成熟穩健的氣息,或許因為第一次的見面,彼此間的不熟悉讓我們感到一絲絲拘束在我們身旁。順利的在北京機場碰面後,我們搭乘巴士前往北京清華大學,在前往的路途中,我開始運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了北京街景,也許因為霾害的影響,讓北京的天空灰灰的,微微陰暗憂鬱的氛圍好像倫敦街頭給我的感覺,但在偌大的建築物上、街道上充滿的中文標語以及相似的臉孔,又提醒我人身在北京。這是北京帶給我的第一印象。

之後到了北京清華大學,又帶給我很大的衝擊,無邊無際的校園,裏頭的設置彷彿一個城鎮,古色古香的建築與嶄新氣派的大樓,讓我知覺到北京清華大學的歷史感跟卓越感,一間全中國最好的大學像是敞開雙臂歡迎我,等著我去體驗它的。在進入清華後,隨著身上的行囊放置完畢,就跟著剛認識的清華朋友一同去食堂,初到食堂也讓我感到有趣,有別於在台灣的學生餐廳,那裏的食堂販賣的東西很多元化,也許因為中國的幅員遼闊,前來就讀的莘莘學子從大江南北前來實現他們的清華夢,食堂因此販賣許多不同地區口味的料理,讓人可以藉由食物的味道去體驗那距離遙遠的家鄉。在吃飯的過程中,也許因為酒足飯飽的緣故,大夥剛剛在機場見面時的拘束感漸漸消散,透過彼此的自我介紹跟聊天,漸漸地熟悉了彼此,我向他們分享台灣的事物,他們也跟我分享北京以及他們各自家鄉的東西,讓我們都對彼此的想像,得到了驗證,實質的交流讓我們更加了解雙方相似以及相異的地方。

在熟識彼此後,我們開始了前往華北農村的籌備活動,在籌備的過程中,我也觀察到了台灣學生跟中國學生的特質,台灣學生充滿創意而中國學生則是執行力很高且一些瑣碎的事情都能有條不紊的解決。或許因為身處的社會環境的不同,結構的不同造就出來的特質也就不同吧!在籌備的過程中,因為我喜愛拍照跟念政治學與社會學的專業,因此成為了團隊的攝影師以及加入負責政治活動調查研究的小組。在資料蒐集完畢後,我們驅車前往了四百公里外的曲長城村,開始進行調查研究的活動。早在前往北京時,學校的老師就跟我說目的地的環境並不是很好且沒有廁所跟衛浴設備,真正到達後,果真老師的提醒都是真的,但本來就不是抱持著觀光的心態來進行這次的旅行,因此心中也就調適得特別快。農村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半現代化的地方,有點像父母親口中描述的那個三十年前的台灣農村。

農村的一景一物,或許因為沒見過,對我來說都特別有趣,尤其看到成群的山羊跟驢子從我身旁走過去,加上用紅土建起的房子,勾勒出中國農村的景象。週間的傳統市集跟進入農人家訪談更讓我體會到農村人的純樸。或許因為居住的地方環境對我們來說是一大考驗,在艱苦的情況下,我跟一同前往的清華朋友卻培養出革命情感,互相鼓勵、照顧彼此。也在夜晚點點繁星的烘托下,繼續彼此間的交流與分享。因為沒有衛浴設備,在酷熱難耐的農村,我們也會結伴去村口的水井洗澡,沁涼的井水從頭上醍醐灌頂,讓一身的暑氣與疲憊都消散。特殊的經驗成為難忘的回憶,這就是旅途的意義吧!

北京與華北農村兩個迥異的地方,相距甚遠的物質環境,截然不同的社會面貌,但相同的是共產黨的元素與中國人的精神深入社會的結構中,是我對於此次旅程所下的簡單結論,或許這次旅程的學術意義並不如預期的大,但是能夠一次就能經驗到兩種面貌的中國,確實讓我收穫很多,旅途中所經驗的人、事、物都化成了點點回憶存在心中,而更重要的是讓我結交到許多一生的朋友,透過華北行讓我開啟了兩岸的新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