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期】一場生命教育的領悟

♦ 文/洪琳茹(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

五環外的給力人生

001皮村位居北京最邊緣,是典型城中村,因生活成本低廉成為進城打工族的落腳處、北漂的暫居之所。從城市管理者角度而言,城中村缺乏規劃治理,大量供臨時住所的擁擠建築、缺乏污水與垃圾處理系統、各省混雜人流使城中村被貼上貧窮與治安問題標籤。

然而城中村也是當代最富有生命力的社會景觀,村子裡每天有人懷著失望離去,卻馬上又有一批懷抱著希望闖蕩江湖的人,像潮水般湧來。

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間,筆者前往位在北京皮村「工友之家」所創辦的打工子弟學校—同心實驗學校擔任美術老師。即便回台多時,腦海不時浮現當時的生活光景。

擁擠的校園內,廚房與鍋爐前有著一塊閒置「空地」,淪為隨手丟棄垃圾、廚房大姐晾拖把、堆放煤炭渣的「肥沃荒地」。而我卻總是打量著,該搞些什麼事情來進行空間改造?校園除零星幾棵大樹外,沒有綠地,學生幾乎沒有接觸自然的機會。向校方爭取後,決心開闢一個讓學生學習自然的小菜園。

齊心協力,建造「童心小菜園」

工作在晴朗午後展開,孩子分工合作將垃圾煤塊清理乾淨,看似簡單的工作卻耗掉一個下午,孩子大嘆吃不消。

菜園由二年一班認養,每週一次集體勞動,整地、找磚頭、鋪設步道等工作,撿來校舍角落裡的碎磚組成步道,從有限材料尋找無限創意的可能。氛圍不知不覺感染校內,中高年級也在課餘參與協助修整工作,菜園在大家努力下逐漸成形。

一顆種子,一個小生命,我們用愛與熱情呵護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菜園整理就緒時,恰逢世界地球日前夕,公益組織得知校內「小菜園行動」便捐贈種子。孩子舉起種子觀察外形,觸摸質感,靠近鼻子聞聞散發的味道,小心翼翼將種子捧在手心,慢慢灑下輕輕覆上土壤,心懷虔誠祈禱順利發芽、豐收。

接著,孩子著手討論、設計說明排,從草稿、上色、設置等,每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我這美術老師看孩子們對自己的繪畫與表達能力顯得自信時,備感欣慰。

潛移默化,學習珍惜自然環境與愛惜生命

每天經過,總見二年一班不時的勸導其他班孩子:「不可以踩進去,因為土裡有很多小生命!」

「不可以隨便把垃圾丟進去,因為塑料不會爛掉,會害死它們的。」

「果皮可以做肥料,埋在土裡增加養分。」

這些尚未發芽的小生命,成為全校的寶貝。不時地趴在地上,望想著種子何時發芽,放學前也是搶著澆水打掃清理。淺移默化,這片小菜園已經引發孩子豐沛想像力,成為充滿奇妙可能的樂園。

生命逝去的當下,孩子心中那顆愛的種子也隨之發芽

一夜大雨洗禮後,「老師,冒芽了!小辣椒發芽了!」孩子們欣喜若狂,嚷著。翌日,學生在打鬧間,竟將新芽踩扁,孩子發現時,氣憤地掉下眼淚。

我想那顆充滿愛的種子已在孩子們心中發芽,照護生命的責任感,教科書裡學不到的!

用心觀察,用彩筆記錄,盡情揮灑人生

菜苗漸漸發芽長大,望著綠油油的葉子,孩子想像躲在地下的蘿蔔是什麼形狀?哪個是紅色的小辣椒?彎彎的葉子,會不會真長出酸溜溜的西紅柿?

孩子拿起畫筆記錄成長,想像可能的答案。天馬行空創意十足,用畫筆盡情揮灑想像力與人生。

這些孩子在離開校園後,還有多少人能保有如此赤子之心?每個孩子在承受家庭問題與現實社會環境的壓迫中成長,還有多少人能順遂平安?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在離開學校之後,大多沒有辦法繼續升學,身分枷鎖仍限制著他們將來的命運,只因一張薄薄的戶籍證明。

一所打工子弟學校的反思

一位資深老師曾對我說,現在孩子們看似斯文、白胖,畢業後不升學就跟「外面那些人」看起來沒兩樣,不是當農民工就是變小流氓,這句話讓我感到難過與困惑。

從主流價值來看,考試升學才能改變命運,大部份老師都抱持著這般想法。自然、藝術教育都是門面工作,沒有人真在乎孩子在主科外的學習。

作為一所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為證明學校的辦學品質似乎因此更在意學生的主科考試成績。但難道教育只是為了拔尖的學生?大多數學生註定被放棄?美術、音樂副科學習淪為門面點綴?

從美術老師的立場來看,對於這群不喜歡考試的孩子來說,學習瞭解自然與生命、學習利用身邊事物動手創造也許更為重要。學生無法繼續讀書升學,也能將學習經驗與觀念建立在心中,即使就業也能成為優秀的農夫或工人。

若為農,發揮巧思設計農地;若為建築或油漆工,能耐心仔細地刷整出平順的牆面與修整堆砌磚瓦、美化屋舍。我期待孩子在將來能夠記得在美術課裡快樂動手繪畫、盡情享受雙手創造的感覺。

學校不就是要創造出有用、有價值的人嗎?學習種地,觀察紀錄植物生長看似微不足道,體驗自然卻是重要的生命教育,我希望從這堂課程學習過程裡面,孩子能夠學會付出耕耘、揮汗收穫進而尊重農夫、體驗生命成長的奧妙。

我認為這些事情比起考試升學來說,可能是更基本卻重要的事情。從皮村繞了一大圈回到台灣,我深深感覺這趟旅程並非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