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期】不要再走回頭冤枉路

【龍脈相傳.共創未來】
2015年 第五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獎入選

♦ 文/張婉柔(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

對於中國大陸,個人因為經驗的不同,因此在心中有著不同的印象與感觸。她可能是山川壯闊的富饒國度,可能是充滿風霜軌跡的歷史讀本;有人對她幻想憧憬,也有人對她充滿懷疑與誤解。同樣隔著一條說遠不遠的台灣海峽,我們對她,竟可有著如此豐富卻又天南地北的想像,大家唯一有過的共識是,她的複雜與龐大。正是在這樣的受限下,使我們再怎麼努力,卻也往往僅能碰觸其部分的真實,而未能說清楚她的全貌。

竟然受限於空間的寬與廣,我們便也只能試著以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去體會,似乎唯有透過更多心力的投入,才勉強有辦法昭告天下,宣稱自己已接近「中國通」的目標,否則一切不過是紙上談兵。在此同時,我也只敢說自己是一名邁向「中國通」道路的實踐者,還正在不斷的累積初始條件,以成為日後的路徑依賴,假以時日對中國大陸有更深刻與廣闊的認知,也才更接近看清她多面玲瓏的樣貌。

然而,去年三月,台灣發生了太陽花運動,對兩岸關係造成相當大的衝擊與警示,引發各界的關心與討論。儘管運動的形成因素與運作模式非常複雜,但總結觀察後不難發現,活動的背後事實上透露了青年的恐慌不安,以及對對岸缺乏了解,甚而有所誤解因而產生的排斥心態。

去年在廈門召開的第六屆海峽論壇,國民黨副主席洪秀柱認為,這次學運反映出的是,臺灣社會的焦慮與問題,在兩岸交流以及兩岸領導之下,相信都會得到全面的關照和解決。青年是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兩岸關係的未來,將在年輕世代的成長茁壯中逐步的實現。讓兩岸的年輕世代可以寄希望於兩岸關係的未來,給年輕人願景,這是兩岸領導人都不容忽視與無可迴避的挑戰!

好不容易,在馬政府上台後,兩岸交流加速與深化交流,大陸官方也喊出對台政策要「往南走、向下沉」,希望深入台灣民間,對台工作的重點對象也指向「三中一青」,但仍碰到不少瓶頸,再加上去年爆發的太陽花運動。或許,也是這種緣故,大陸方面慢慢意識到,屬於「政治素人」的年輕朋友,是未來兩岸關係繼續走下去的關鍵世代,因此才慢慢開始有機會與管道接觸到兩岸關係,將政治素人的年輕朋友融入到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之中。

北京的確已在兩岸青年交流這方面投注許多資源,但台灣青年仍不買單、台灣認同的比例仍逐漸升高,並且兩岸交流的紅利分配,資源被少數人瓜分壟斷,這批特定的買辦系統並沒有將利益分配給青年,將好處通通往自己口袋放,自然台灣青年的相對剝奪感就出現,使得兩岸交流越多,青年的相對剝奪感越深,自然而然反對兩岸交流,這是問題的癥結點。

再加上許多反對者認為兩岸關係現在變成僅僅只為「國共關係」,當中的紅利沒有得到適當分配,只為特定族群所壟斷,青年交流的議題便是更為排斥。然而,青年交流並不是只有「國共」互動,局限於兩黨關係而已。事實上,我們回顧「國共論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從2006年開始已經舉辦九屆,每一屆都有不同的主題,根據不同的主題,進而互相提出討論與解決方向。

回顧歷史,審視當下,展望未來。希望藉由真誠的對話和交流,共同為兩岸關係注入新的動能。因兩岸和平往來所產生的紅利,不能也不僅只於某些黨、政、企高層,而更應讓基層民眾與弱勢族群受益,才是所謂的公平正義。要讓台灣成為美好社會的關鍵就是關懷弱勢與照顧基層,提供弱勢者公平的發展機會與資源,協助基層獲得合理的報酬與向上提升的空間,受益的將是社會中所有的人,以及下一代的人。

同時,也必須讓台灣青年看到未來,覺得兩岸和平交流往來是利大於弊的可能,讓台灣青年多多參與兩岸交流,深化討論議題的廣度與深度,讓台灣青年能夠感受到大陸的善意,未來兩岸關係才有可能具體性的轉變。

作為新世代的青年,除了期許能夠堅持前輩先進們的路線前進外,更也期待能夠開創新局。因為每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青年既是改革的領航者,同時也是新觀念的見證人,青年的態度決定了國家未來的走向。青年有發展,國家才有希望。每一個青年夢想的實現,都是推動社會向前的動力。

兩岸青年是絕對是未來解決兩岸問題的重要世代,青年都是時代改革的領航者,青年的態度決定了國家未來的走向。現今台灣社會價值觀隨著大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看似捉摸不定,但決定整個國家、社會與個人的關鍵因素其實很單純,就是「態度」。在新一代台灣青年的身上,有許多可貴的「態度」:像堅毅不拔、多元創意、改革創新、人道關懷等,都能讓我們在面對各種試煉時,禁得起考驗,並為台灣帶來正面的變化。沒有肥沃的土地,不會開出茂盛的花朵;沒有良好的環境,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

青年為國家發展之根本,青年人格之正確,代領著國家社會的方向,期許兩岸領導者能以宏觀的態度,發揮國家社會資源效果,舉辦各項活動,培育青年人才,搭起華人青年的交流平台,建立正確的國際觀,為中華民族之發展貢獻心力。

總的來說,青年夢,就是中華夢。而中華夢,更是青年夢。用「敢夢、築夢、圓夢」來呼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期待兩岸青年朋友能夠共同來「築夢、圓夢」,不要再走回頭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