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期】攜手同路才是最佳解方

【龍脈相傳.共創未來】
2015年 第五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獎佳作

♦ 文/林雅雯(台灣大學法律系)

「台灣民國三十八年中共建立政權,國民政府退守臺灣,兩岸遂形成以臺灣海峽為界的分裂分治局面。國民政府以反抗大陸為目標,中共則採取武力解放臺灣的策略。因此,雙方形勢劍拔弩張,處於一種均勢對峙的狀態。」讀著家教學生的社會課本,雖然講的是六十幾年前的兩岸情勢,讀來卻有種現在仍舊身處其中,且雙方蓄勢待發之感,這也使我回憶起至今仍非常有感觸的畫面。

猶記去年在捷運上聽到一年輕人及大陸老者的爭吵,導火線僅是老者的傘不慎碰到對方的小腿,便聽得對方破口大罵,更是再聽到老者的大陸口音後變本加厲,「你們北京是什麼鳥地方?」、「你有種不要來台灣阿!」、「共匪滾出台灣這裡不歡迎你!」刺耳的嘲諷令我感到不快,亦對於該年輕人的不禮貌深深覺得丟臉,而在場的所有人似乎是不想和他們有關連,沒有人開口阻止那年輕人接連的出言不遜,在捷運警察到來後方告一段落。不是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嗎?但似乎一談到「兩岸」、「大陸人」等敏感字眼,不是避之唯恐不及就是同該年輕人般破口大罵、高談闊論,而近期核心議題總離不開反服貿、TPP、RCEP、或者FTAAP,再加上最近中國大陸推出的「亞投行」、以及「一帶一路」策略等等,台灣該何去何從也是大家爭吵得沸沸揚揚的大事,各種會談及協議,已足以見證上述問題的重要性。如此多元的聲音,以及各大電視節目的討論研究,但奇怪的是,支持「兩岸統一」的言論似乎是不被允許存在的。說大陸的好處就是不愛台灣,在網路上更是有被筆戰的可能,買大陸的產品就是不支持國貨、賣台,政府簽了與大陸的協議就是矮化國格,哪個藝人到大陸發展就遭到歌迷抵制,台灣人如同自閉的孩子,把自己牢牢鎖進這座「曾經」被稱做福爾摩沙的島嶼,我想問問舉著台獨旗幟的人們,這與戒嚴時期的台灣有甚麼差別?難道解嚴只是讓台獨的聲音壓迫統一嗎?若不是兩岸的逐步開放,哪有現在方便的旅遊行程或留學團?要不是政府讓步解嚴,會有現在的言論自由?如果沒有雙方的開放,難道我們還能夠看到這麼多品質優良的大陸影劇節目、欣賞兩岸的文化交流激盪出的好作品嗎?

就讀的大學裡,就有許多來台交換的陸生,在與他們一起上課的過程中,就會發現課堂上最認真的通常都是那些陸生,相較於台灣學生,我看到的是振筆疾書以及積極的發問回答,就連教授亦語重心長地提醒台灣學子關於大陸的競爭激烈及其對於學問的熱切程度,並對台灣學習風氣散漫深感擔憂。由於對大陸生活十分有興趣,亦佩服於他們的認真向學,有次我忍不住問他:「在你們那邊大學生上課一向如此嗎?」,他卻反問我:「不然上課應該做些甚麼?你不認真,拿甚麼去跟別人競爭?」雖然已經聽過父母如此耳提面命,但由同齡的同學講出來卻是當頭棒喝。看呀!他們是這樣在與別人較勁的啊!而後他亦告訴我許多關於大陸的學校生活,當我們樂於當個低頭族,他已超前進度許多;當我們仍沉迷於社團活動,他已是國際辯論賽的打手打了好幾勝場,我們有些人甚至卻還為了所謂自尊及可笑的愛國心態而不願向他學習,甚至對其嗤之以鼻,到底是憑甚麼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至少我不敢如此認為。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經貿發展以及世界潮流的脈動,雙方的接觸頻率只會越來越頻繁,在一次又一次的衝擊中,我們又何以一邊打著反大陸的旗號,一邊卻做出與口號截然不同的行為,甚至積極拓展大陸市場靠著人民幣賺錢,卻還睜眼說瞎話的說這一切都是為了回饋台灣社會?

近來最具爭議性的經濟整合,為此有過許多初期反對、抗爭、最終妥協讓步的過程,政府一味的希望與世界接軌,與大陸合作並躍上世界舞台,換來的除了人民的唾棄,不信任感亦油然而生。造成這些抗爭的原因,係由於部分台灣人意識形態及媒體大肆渲染的影響,我卻認為,從兩岸與世界經濟關係的角度看,想要共同參與經濟整合,應好好把個別關係釐清並處理妥當,並使人民能夠理解政府之所以如此做的利弊,進而冷靜而客觀的分析優缺,因為只有當知曉目前情勢,如此兩岸方能有機會實現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目標。

台灣人,承認吧!我們與中國早就已經分不開,不論哪個領域皆是如此。充斥在生活周遭的廣告影劇、課堂上抄的簡體字筆記、報紙刊載的經貿情勢、兩岸學術交流研討會等不勝枚舉。大部分人們太過任性及短視,僅僅看到眼前短暫的不利益甚至尚未搞清楚始末即隨風起舞,寧當牆頭草;也不願成為鶴立雞群的唯一,仗著言論自由大肆批評卻說不出反對的理由,只因網路媒體的風向如此便跟著為之,這絕不是使台灣進步的方法!面對兩岸關係,「一步一步腳踏實地、一齊攜手邁向未來」,才是在地球村發展進程中始終保持前進的不二法門。雖然,前進的道路上,必定是存在困難和壓力,而在這個不斷摸索並持續完善的過程,是不可能一蹴可幾的。期許在未來,不論是經濟整合這個國際舞台,或者是雙方態度的轉變(當然包括台灣本身的內鬨、政黨的惡性鬥爭),兩岸交流的自由等面向,我們已懂得放下成見接受這不斷接踵而來的改變,並互相汲取對方的成功最為學習的素材,如此尚屬為自己謀求利益且雙贏之最佳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