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張璿
「中國大陸有9000萬的鄉村兒童,決定他們未來的是370多萬的鄉村教師,而決定這些鄉村教師成長和發展命運的,是20多萬鄉村校長。」馬云公益基金會創始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說。
近日,首屆新鄉村校長論壇在杭州召開。與會的多位鄉村校長、教育者認為,教育對未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培養一個偏遠山村校長的領導力至關重要。一所好的鄉村學校,甚至能啟動整個鄉村。 Continue reading
♦採訪/張璿
「中國大陸有9000萬的鄉村兒童,決定他們未來的是370多萬的鄉村教師,而決定這些鄉村教師成長和發展命運的,是20多萬鄉村校長。」馬云公益基金會創始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說。
近日,首屆新鄉村校長論壇在杭州召開。與會的多位鄉村校長、教育者認為,教育對未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培養一個偏遠山村校長的領導力至關重要。一所好的鄉村學校,甚至能啟動整個鄉村。 Continue reading
♦文編/魏三多
大陸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去年聯合印發《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簡稱《教育脫貧規劃》),這是大陸首個教育脫貧的五年規劃。
摸清「貧困孩子」基本狀況
《教育脫貧規劃》把教育扶貧對象確立為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以下簡稱貧困縣)及建檔立卡等貧困人口(含非建檔立卡的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農村低保家庭、農村特困救助供養人員)。 Continue reading
《乒乓》嚴格說起來並不是恐怖片,雖然前半段的恐怖氣氛經營得很到位,嚇壞了如我這般膽小的觀眾,但中間很快就翻轉了,殺人的並不是女鬼,顯是人為所致。但是我沒有因而鬆了口氣,因為眼前仍是一團迷霧:死亡事件仍然持續,到底誰做的?動機為何?為什麼都跟方毅老師有關?…於是,它成了驚悚推理劇,我們只能循著方老師的鍥而不捨,逐步撥開疑雲探索真相,而最叫人驚駭的是(同時也讓人驚喜),它剝開的是台灣偏鄉與教育的種種困境。──能不叫人驚喜嗎?以驚悚片的類型竟能深挖議題到這種地步! Continue reading
自《乒乓》9月30日在台北華山上映以來,屢屢聽到身邊朋友好評不斷,但是為了能夠第一手感受電影,我刻意避開這些友人的心得與爆雷,單純將之視為「恐怖來自於深沉的愛」系列其中一部驚悚片或是懸疑片。趕在影展結束之前,10月7日終於進到電影院觀賞這部期待已久的作品。
當天電影結束之後的Q&A時間,導演簡學彬說這部作品僅花了15天就拍攝完成,這讓我震懾不已,沒想到兩周左右的時間製作團隊就能將這樣一部充滿歷史縱深、社會現實與體制反省的佳作展現在觀眾面前。觀賞之後心中產生了兩個疑惑,本來打算在Q&A提出,但由於時間不夠而作罷。第一個疑惑是,為什麼選擇一個日據時期的傳說做為貫穿全片的楔子?第二個則是,製作團隊想要透過「乒乓」傳達給觀眾什麼樣的意象或意義? Continue reading
現今,熱愛中國的外國人越來越多。
據澎湃新聞的報導,閻雷是「拍攝中國題材最優秀的外國攝影家」之一;他的攝影集《中國》在全球六個國家發行了幾十萬冊;他是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的發現者、記錄者。閻雷的足跡遍布中國大陸城鄉各個角落,從北京到侗族山寨;從當年大同蒸汽機車廠到改革開放的熱土深圳;從上海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到雲南哈尼梯田……閻雷用鏡頭捕捉並記錄了中國大陸社會的歷史變革,為改革中的大陸和中國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記憶。 Continue reading
近日,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製鋼大規模造假醜聞浮出水面。且事態持續升級,影響範圍不斷擴大,到目前為止,被坑企業已達500家!其中,不乏波音、空巴、豐田、三菱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日本製造走下神壇,不再是神話。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早在十多年前,大陸三峽工程就差點被日本鋼鐵坑害。事件發生的經過如下: Continue reading
♦文/呂正惠(人間出版社發行人)
《陳映真全集》的編輯工作已經接近尾聲,前十六卷即將開印。因為擔心前十六卷的編注體例有不一致處,我把這十六卷的排印稿從頭到尾翻閱了一遍;為了了解全集的規模,我又把後七卷的篇目仔細瀏覽了一遍,因此,我可以初步談一下出版《陳映真全集》的意義。
在編輯之前,我和編輯團隊就編輯原則相互溝通。大家都同意,《陳映真全集》應打破文類界限,完全採取編年形式,把所有的作品、文章、訪談等按寫作時間或發表時間加以排列,如此才能看出陳映真的整個創作與思考活動是多麼與時代密切相關。反過來說,陳映真的每一篇作品或文章,也只有擺在時代背景及陳映真自己的寫作脈絡中才能比較精確的掌握其意義。任何有意扭曲陳映真的寫作意圖的人,也將在這一編年體全集中顯示出其不妥之處。我初步了解了陳映真全部作品的寫作篇目及某些著名小說、文章的寫時間及彼此的先後順序之後,更加確信,我們採取的編輯體例是完全正確的。 Continue reading
♦文/路況 (成功大學副教授)
我不認識陳映真先先,記憶中唯一一次接觸是多年前在一家文學雜誌任編輯,曾透過電話向陳先生約稿。我想記述的,是站在一個純粹讀者的立場,從年輕時的隔閡不解,多年以後因為個人際遇而遲來的左翼思想啟蒙,對陳映真因為在台灣堅持左翼左統立場而不被理解乃至飽受誤解敵視,汙衊排斥,陷於一種「沒有位置」的「異端」、「異教」位置的尷尬弔詭困境,逐漸產生更多的理解體會,以末學後進的「後見之明」向一位「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的先知先鋒表達一點遲來的敬意與感佩。
八〇年代初期,我高中念建中夜間部,對文藝有興趣,讀了不少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與遠景出版社的書。記得有一晚九點多下了課,急急走到建中對面的植物園禮堂去趕一場名作家座談會的結尾,大概是中國時報主辦的,那晚出席的有司馬中原,白先勇與陳映真,的確是那個時代台灣文壇的三個文星級偶像作家,可分別代表戰後台灣小說的三大流派:司馬是軍中作家的代表,白是學院派《現代文學》作家的代表,陳是《文季》派小鎮知識分子作家的代表(一如七等生與黃春明,陳先生當時出獄不久,在一般讀者眼中,頂多是反國民黨的異議分子,左翼立場還隱而未顯,更別說左統。) Continue reading
♦文/黃溪南(《海峽評論》社長)
一九八六年,我在彰化選舉,陳映真等一車人來探訪。當時我正在街頭演講,陳映真一到,二話不說就拿著我的傳單向周遭的民眾發放。
就這樣的陳映真。 Continue reading
♦文/施善繼
2017.10.01 熱烈的戰鬥
在一個異化無以復加,錯亂無邊無際的地帶,正常活過一生而不得不操勞過度,抵抗波濤洶湧的逆流,最終被塑成一尊牢固磐石的陳映真,物故忽屆一年。
他用肺腑謳歌詠唱對這片鄉里的真情,積累總共450萬字,集全23卷,即將在他冥誕之日,在台北莊重刊行。他存蓄的450萬字,說明並未離去,意味著伊人如斯長存。
友情並不會因為他的消逝,而斷然結束,牽掛的憂思愈緬愈念。他去到別一個世界,棄捨了病痛,再好不過,卻也先行攜走某些記憶裡的哀愁與光陰難繫的不由分說。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