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期】黃土地上的小江南

文/姜偉超、熊爭艷

許志強和哥哥許志剛兄弟倆的家,小院古色古香,被青松翠柏包裹。

許志強和哥哥許志剛兄弟倆的家,小院古色古香,被青松翠柏包裹。

喝茶、賞菊、住園林

10月的一天,秋意已濃。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榜羅鎮張川村許堡社,68歲的許志強午飯後小憩了一會,起身走到院子中間的亭子裏坐下,和雙胞胎哥哥許志剛在石桌上點起木炭,準備煮罐罐茶。

從空中俯瞰,老許兄弟家被幾百畝青松翠柏包裹,一座白色亭子點綴其間。亭子後是一座木結構大房子,房檐上有木雕的龍獸。占地兩畝多的院子一入門,一條乾淨的磚鋪小甬道兩邊,兩排松樹蒼然挺立。由甬道進入院子,別有天地:帶著月亮門的矮牆隔出新舊兩個院落,翠竹、松樹、柏樹高大濃翠,桃樹、海棠、梨樹一到春天便繁花滿樹。 Continue reading

【第131期】專題:抵抗轉基因,中國大陸糧食安全側記

近日,法制網消息,大陸農業部在新疆、甘肅、海南等地銷毀了1100多畝轉基因玉米。據介紹,大陸農業部每年都會制定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方案,防範轉基因育種材料和轉基因種子擴散。

對於個別地區存在零星種植轉基因作物的情況,大陸農業部門也會予以嚴厲打擊,例如湖北曾發生種植轉基因水稻現象,湖北農業廳聯合公安部門鏟除了轉基因水稻,在近年監測中,湖北基本上沒有再發現轉基因水稻種植。又如,2016年以來,遼寧省農委聯合公安、工商等部門查處3起轉基因玉米種子案件,查明轉基因玉米種子的來源,並對當事人依法進行嚴懲。

大陸農業部門的行動,展現大陸對糧食安全中轉基因問題的重視。在世界範圍內,美國跨國種子公司「孟山都」正是轉基因種子的始作俑者,轉基因種子不但威脅各國的糧食安全,還是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滅絕。本期黃土地介紹孟山都如何剽竊中國原生大豆種子信息,以及雜交與轉基因的異同。

【第131期】拯救被剽竊的大豆種質基因庫

中國大陸糧食安全政策除了大豆被轉基因攻佔外,其他主要糧食仍在全力防止與對抗轉基因化。

中國大陸糧食安全政策除了大豆被轉基因攻佔外,其他主要糧食仍在全力防止與對抗轉基因化。

文編/江英士

2000年,美國種子公司孟山都曾針對大陸的一種野生大豆品種提出64項專利訴求。這是大陸長期不重視種質資源保護,被跨國種子公司搶先一步的結果。2016年8月10日,大陸《科技日報》網站刊載文章,探討中國大陸種質資源保護的現狀。 Continue reading

【第131期】雜交技術與轉基因,可以兼得嗎?

 

美國跨國公司孟山都旗下的十二項明星產品。

美國跨國公司孟山都旗下的十二項明星產品。

文編/江英士

2016年7月初,全球10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聯合發表公開信,支持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農作物,重申其安全可靠。這一活動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與爭論。對於什麼是轉基因,以及它與大陸水稻雜交技術的異同,大陸中科院院士朱作言接受媒體(澎湃新聞)採訪時給出了他的定義。 Continue reading

【第129期】用瓷瓶紀錄北京霧霾:56隻汝窯的故事

文編/林素卿

2016年6月26日至7月3日,英國RCA 皇家藝術學院的畢業設計展上,一面牆壁與56隻瓷瓶引起了不小的關注。該面牆壁上立著高3.8公尺以深灰色海綿包裹的龕架,架內56 個格子裡分別放著一件瓷瓶,每個格子後壁則標注有日期、天氣和 PM 2.5 數據。這是一名曾在北京生活七年,就讀於該學院資訊體驗設計系的畢業生——霍奕瑾的畢業作品「天青」(Sky-Blue)。 Continue reading

【第127期】為什麼我還活著:用鏡頭下失智老人的幸與不幸

紀錄片《為什麼我還活著》講述縉雲奶奶的故事。

紀錄片《為什麼我還活著》講述縉雲奶奶的故事。

文/傅煒如

要去東京參加電影節時,沈含章得到爺爺病危的消息,她決然放棄這次參加電影節的機會,訂機票回國。

4年前,沈含章被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VA)錄取,成為這所「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學院」社會紀錄片系錄取的第一個黑頭髮、黑眼睛的中國人。在即將赴美時,她接到火車上認識的農民大叔的電話,縉雲山村的奶奶逝世了。她淚如雨下,為沒給奶奶送終而愧疚不已。 Continue reading

【第126期】快遞小哥PK之路:阿里敲鐘人:「一站到底」

竇立國給他的愛心行動取名「吾心為愛」。他說「我只讀到初中二年級,我想讓農村的孩子們都有書讀,想要經我手捐出的圖書館遍布各地。」

竇立國給他的愛心行動取名「吾心為愛」。他說「我只讀到初中二年級,我想讓農村的孩子們都有書讀,想要經我手捐出的圖書館遍布各地。」

文/周向輝

阿里巴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敲鐘上市那天,有八位敲鐘人,「快遞小哥」竇立國就是其中之一。他這一敲,敲進了公眾視野。

有記者問他:「在台上敲鐘時,你心裡面想的什麽?」

他坦率地說:「我就想我們村裡人看電視能看到我了,我爸我媽會特別高興,我們家裡人會以我為自豪,說:『哎,你看,我們家兒子到過美國!』」  Continue reading

【犇報‧第40期】上海的城中村

高家浜

廖國隆

這個合院的許多戶人家共用這唯一的洗手台。

上海市徐匯區的桂林路、漕寶路、蒼梧路、田林路等四條路、四面牆在繁華都市的中心地帶圈出了一個6萬平方公尺的世界,戶籍人口只有2000多人,卻有4萬人聚居,那就是高家浜。在這個4萬人聚居的封閉世界裡,「城中村」的人們經歷著怎樣的人生? 

高家浜「城中村」由兩個自然村發展而成,北面叫喬家塘村,南面叫高家浜村,上世紀八○年代農民土地被徵收,本地居民因此得了大片空房。改革開放後,外來務工人員湧入城市,原先的村民將自己的空房出租。這裡的房屋租金低廉,因而吸引一批外來務工人員居住。

「城中村」這個名字沒有錯,外面是城,裡面還是村。「入口處看去,這是一條小巷子,綿延著。巷子裡的垃圾好像永遠掃不完,一堆又一堆。巷兩邊是各種各樣的小店,火柴盒一樣擁擠,小到賣菜賣水果的,大到理髮服裝店……」  

剛走入高家濱,就有「一股濃烈的垃圾特有的餿味」,狹窄的弄堂,橫流的污水,雜亂而密佈的電線,以及懸掛著的各種醃製品和衣物,加上彌漫在空氣中的各種異味的交織,構成了這一社區的主調。這裡的牆上佈滿了各種小廣告,也是一大特色。

這裡有很多賣水果和蔬菜的攤點,還有一家小規模的菜場,點心店、小飯館、煙紙店、小百貨店、家電維修鋪等一應俱全,基本上不出社區就能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這是一個「不出門也能過一輩子」的地方。

窄街黑巷像羊腸一般,私自亂拉的電線,像蜘蛛網在頭頂纏繞,屋子裡少有空間,四季衣服和雜物摞在層層疊疊的面盆裡。鄰居們談笑聲,吵鬧聲,從板牆的四面八方洶湧而來。

這裡的居民沒有獨立的衛生間,因此這裡有不少的公共廁所以及一家公共浴室。房東口中百里挑一的好住房之,也不過就只是擁有一扇朝南的窗子。

高家浜的居民也沒有廚房,門前的空地就是廚房,佔據著窄弄三分之一的寬度。一到吃飯時間,這裡飄揚著各種菜肴的味道,交織在一起。

夜晚,周圍高樓的燈光照進半米多寬的正方形窗戶。屋子裡的一張雙人床,緊貼著窗戶擺放。上下鋪床板,把窗外的景象隔成了上下兩片。坐在床上,探身望去,抬頭是高樓,霓虹燈的光色變幻莫測。低頭看,窗下是一個堆滿了柴火的院落。「往遠望是幻想,近處看是生活。」許多住在這裡的人的人生就被微縮在這一扇窗前。

在一家美容店的門口,擺放著一棵聖誕樹,還裝飾了彩燈,多少增添了點別樣的氣氛。這裡的年輕人很多手裡都拿著IPHONE,玩著PSP,用IPAD看視頻,他們都很時尚,甚至衣著光鮮,殊不知他們,沒有一間整潔的廚房,一間溫暖的浴室,一間可以安靜地做美夢的臥室。這些最基本的條件都不具備,但依然不會落下追趕時代潮流的步伐。

在上海打工的,扣除房租、水電費、食雜費及寄回老家蓋房或貼補家用費用,所剩無幾。當問他們對未來有什麼打算時,他們往往雙手一攤,說不知道,只是希望自己可以拼命賺錢。 相信還有很多年輕人來到上海,都是抱著這樣的希冀:靠著自己的汗水,描摹出一道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