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期】拯救被剽竊的大豆種質基因庫

中國大陸糧食安全政策除了大豆被轉基因攻佔外,其他主要糧食仍在全力防止與對抗轉基因化。

中國大陸糧食安全政策除了大豆被轉基因攻佔外,其他主要糧食仍在全力防止與對抗轉基因化。

文編/江英士

2000年,美國種子公司孟山都曾針對大陸的一種野生大豆品種提出64項專利訴求。這是大陸長期不重視種質資源保護,被跨國種子公司搶先一步的結果。2016年8月10日,大陸《科技日報》網站刊載文章,探討中國大陸種質資源保護的現狀。

文章中提到,為了讓種子裡的信息不再被剽竊,為了把物種的延續、優良新品種的誕生、農業未來的出路都存進大陸新建設的種子「銀行」,山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心主任丁漢鳳等人歷時5年、走遍山東省7個地級市、34個縣區,歷經13,000多公里的調查研究,收集到山東省特色地方品種、選育的優良品種和國外引進的種質資源共計89種作物的2.5萬份,並給每粒種子建立「檔案」。

由於國際上對種質資源的發掘和利用起步較早。據記載,上世紀50年代美國大面積發生大豆孢囊線蟲病,來自中國大陸的野生大豆資源「北京小黑豆」成為「救星」,遺傳學者從中發現抗孢囊線蟲病的基因,將其轉育到當地栽培種中,育成了新的抗病品種,並帶動美國長期成為世界主要的大豆生產和出口國。

2000年美國種子巨頭孟山都公司的一個舉動震驚了大陸的育種專家群體,對中國大陸野生大豆的種質資源挖掘,以及在其基礎上的專利權的主張是由美國孟山都公司在2000年完成的。隨後,孟山都向全球包括大陸在內的101個國家申請一項有關高產大豆及其栽培、檢測的國際專利。這項專利源自對中國大陸的一種野生大豆品種的檢測和分析,他們在這個品種中發現控制大豆高產性狀密切相關的基因「標記」,以此為親本,培育出含有該「標記」的大豆品種,並提出64項專利保護請求。

誰占有種質資源,誰就占有育種的主動權;誰掌握了新品種,誰就掌握了市場。美國企業是種質資源挖掘保護的主體,它們具有強大的主動性,不僅自行進行了技術上的儲備,還將一個科學研究進展,自覺提升為可以贏利的市場行為,通過提出專利權訴求,成為「商戰」中受保護的主體。而在中國大陸,研發與市場分離,種質資源的所有、保護與研究屬於公益性的研究部門,而大多數種子公司只能稱為種子銷售公司。

幾年前,北京市提出「現代都市農業」的概念,將籽種農業作為重要組成,嘗試以政府之手牽起兩個分隔的區域;而近期各地通過科技成果處置的改革,也為研發向市場的貼近逐步鬆綁。這些新嘗試,對中國大陸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