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0期】上海的城中村

高家浜

廖國隆

這個合院的許多戶人家共用這唯一的洗手台。

上海市徐匯區的桂林路、漕寶路、蒼梧路、田林路等四條路、四面牆在繁華都市的中心地帶圈出了一個6萬平方公尺的世界,戶籍人口只有2000多人,卻有4萬人聚居,那就是高家浜。在這個4萬人聚居的封閉世界裡,「城中村」的人們經歷著怎樣的人生? 

高家浜「城中村」由兩個自然村發展而成,北面叫喬家塘村,南面叫高家浜村,上世紀八○年代農民土地被徵收,本地居民因此得了大片空房。改革開放後,外來務工人員湧入城市,原先的村民將自己的空房出租。這裡的房屋租金低廉,因而吸引一批外來務工人員居住。

「城中村」這個名字沒有錯,外面是城,裡面還是村。「入口處看去,這是一條小巷子,綿延著。巷子裡的垃圾好像永遠掃不完,一堆又一堆。巷兩邊是各種各樣的小店,火柴盒一樣擁擠,小到賣菜賣水果的,大到理髮服裝店……」  

剛走入高家濱,就有「一股濃烈的垃圾特有的餿味」,狹窄的弄堂,橫流的污水,雜亂而密佈的電線,以及懸掛著的各種醃製品和衣物,加上彌漫在空氣中的各種異味的交織,構成了這一社區的主調。這裡的牆上佈滿了各種小廣告,也是一大特色。

這裡有很多賣水果和蔬菜的攤點,還有一家小規模的菜場,點心店、小飯館、煙紙店、小百貨店、家電維修鋪等一應俱全,基本上不出社區就能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這是一個「不出門也能過一輩子」的地方。

窄街黑巷像羊腸一般,私自亂拉的電線,像蜘蛛網在頭頂纏繞,屋子裡少有空間,四季衣服和雜物摞在層層疊疊的面盆裡。鄰居們談笑聲,吵鬧聲,從板牆的四面八方洶湧而來。

這裡的居民沒有獨立的衛生間,因此這裡有不少的公共廁所以及一家公共浴室。房東口中百里挑一的好住房之,也不過就只是擁有一扇朝南的窗子。

高家浜的居民也沒有廚房,門前的空地就是廚房,佔據著窄弄三分之一的寬度。一到吃飯時間,這裡飄揚著各種菜肴的味道,交織在一起。

夜晚,周圍高樓的燈光照進半米多寬的正方形窗戶。屋子裡的一張雙人床,緊貼著窗戶擺放。上下鋪床板,把窗外的景象隔成了上下兩片。坐在床上,探身望去,抬頭是高樓,霓虹燈的光色變幻莫測。低頭看,窗下是一個堆滿了柴火的院落。「往遠望是幻想,近處看是生活。」許多住在這裡的人的人生就被微縮在這一扇窗前。

在一家美容店的門口,擺放著一棵聖誕樹,還裝飾了彩燈,多少增添了點別樣的氣氛。這裡的年輕人很多手裡都拿著IPHONE,玩著PSP,用IPAD看視頻,他們都很時尚,甚至衣著光鮮,殊不知他們,沒有一間整潔的廚房,一間溫暖的浴室,一間可以安靜地做美夢的臥室。這些最基本的條件都不具備,但依然不會落下追趕時代潮流的步伐。

在上海打工的,扣除房租、水電費、食雜費及寄回老家蓋房或貼補家用費用,所剩無幾。當問他們對未來有什麼打算時,他們往往雙手一攤,說不知道,只是希望自己可以拼命賺錢。 相信還有很多年輕人來到上海,都是抱著這樣的希冀:靠著自己的汗水,描摹出一道光明的未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