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期】鄭堅:我家四代都是旗幟鮮明的「祖國派」

【老台胞故事集】編按: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這種情感的刻骨銘心,就是二代三代台胞也難以望其項背。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文圖/閻 崑(文史工作者)

年逾九旬的台灣人鄭堅(原名鄭鴻池)是大陸全國台聯創會副會長,是《台聲》雜誌第一任總編輯。鄭老說,鄭家的祖先,當年是隨著開台聖王鄭成功「唐山過台灣」,從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入台灣開發的,與鄭成功是同鄉同宗。先祖在高雄的鳳山繁衍了七八代,再北上彰化縣和美鎮七張犁莊。彰化現在還保存著從曾祖父鄭賓、祖父鄭岸、父親鄭水河(又名鄭約)到他這四代的戶籍資料。「所以,我經常在不同的場合以十幾代『正港』(正牌)台灣人的家世,論證台灣人都是中國人。我曾用台灣的河洛方言,苦心勸戒島內的年輕人說:背祖叛宗逆天理,祖先地下知曉會『受氣』(生氣),媽祖也無法『保庇』,少年家要牢牢記!」 Continue reading

【第181期】劉彩品:提議贈送大熊貓的台灣人

【老台胞故事集】編按: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這種情感的刻骨銘心,就是二代三代台胞也難以望其項背。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文圖/閻 崑(文史工作者)

現如今,台北動物園的鎮園之寶非大熊貓莫屬。熊貓館前,總是人頭攢動,人們扶老攜幼爭相一睹「團團」、「圓圓」,特別是它們的孩子「圓仔」的芳容。自2008年12月23日,萬眾矚目的大熊貓「團團」、「圓圓」走進台北木柵動物園,就開始圈粉,2013年7月6日,「圓仔」降生至今,更是吸睛無數。園方圍繞熊貓作足了文章,新聞媒體有了永恆的話題,商家更不願放過商機。但在這一片熱火喧嘩的背後,又有幾個人還記得最早提出贈台大熊貓動議的那個人呢? Continue reading

【第180期】那些年製糖先賢的英勇抗日:不能忘記的一段悲壯歷史

文/張卓如

日據時期的1935年,台灣始政四十年博覽會裡的糖業館上方以日文寫著,「糖業是台灣的文化之母」。在日本尚未領有台灣前,製糖業因為台灣糖的銷往大陸和日本,造就了許多富豪。日本也因此大量入超,覬覦台灣的製糖產業。其通過的手段,便是以戰爭方式奪取。所以,不少製糖業的先賢揭竿而起,成為抗日的中堅。但在其失敗後,其土地和產業也一一被日本沒收,成為後來日本各大製糖會社的主要農場。為了提醒民眾不要忘記這一段悲壯的歷史,以下列舉幾件製糖先賢抗日的事蹟。 Continue reading

【第180期】陳弘:親歷審判日本戰犯的台灣人

【老台胞故事集】編按: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這種情感的刻骨銘心,就是二代三代台胞也難以望其項背。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文圖/閻 崑(文史工作者)

陳弘先生接受採訪。

陳弘先生接受採訪。

陳弘,現年94歲,台灣台北人,早年就讀於基隆中學,參加過反對日本人的學生運動。台灣光復後作為公派生進入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就讀,在校期間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走上革命道路。1949年兩岸分治後,留在大陸長期從事日語翻譯工作,曾任《人民日報》駐日高級記者,也曾參與《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等重要文獻的翻譯。陳弘還是電影《雲水謠》的男主人公原型之一。這樣一位傳奇人物自然故事多多,但今天只說他60多年前,以日語翻譯身份參與對日本侵華戰犯的審判,因為陳老很看重這件事。 Continue reading

【第179期】台籍老兵徐兆麟:母親的照片和那張獎狀

【老台胞故事集】編按: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這種情感的刻骨銘心,就是二代三代台胞也難以望其項背。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文圖/閻 崑(文史工作者)

徐兆麟先生(右)與筆者合影。

徐兆麟先生(右)與筆者合影。

徐兆麟,台籍老兵,台灣竹東人,台灣光復後當了國民黨兵稀裡糊塗到大陸打內戰,被俘後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在解放戰爭的炮火硝煙中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戰士、共產黨員,連隊代指導員。當說到解放戰爭年代自己戰鬥過的六連,六連一百多名解放軍戰士只剩下六個人時,他眼裡噙滿了淚水;當說到現今大陸官場一些官員的腐敗與自己畢生追求奮鬥的理想矛盾時,他的眼睛再次濕潤。看得出,這是真情流露,絕不是裝出來的,他們這一代人就是這樣,現在的年輕人根本難以理解,這或許就是代溝。 Continue reading

【第178期】女兒記憶中的父親——李應章

【老台胞故事集】編按: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這種情感的刻骨銘心,就是二代三代台胞也難以望其項背。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文圖/閻 崑(文史工作者)

李應章醫生。

李應章醫生。

李玲虹是大陸中央台最早的對台廣播播音員,是新中國對台廣播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她是台盟中央前主席蔡子民的夫人,也是李應章的女兒。提起李應章,稍懂一點台灣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日據時代,他領導的「二林蔗農事件」曾經震驚台島。父親是李玲虹的驕傲,對她的影響非常大,她走上革命道路離不開父親的引導,所以,採訪時她說得最多的還是父親——

二林蔗農事件

李玲虹還記得五歲時,跟著媽媽姐姐哥哥弟弟一塊去廈門看父親。父親住在鼓浪嶼。等到稍大一點,李玲虹從母親口中才知道父親住在鼓浪嶼不回台灣是因為日本人要抓他。 Continue reading

【第178期】台獨運動自我否定的空洞主體

專題  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下)

編按:今日,當兩岸政治全面對抗,而社會經濟卻表現出進一步融合的需要時,「脫台者」這個觸動政治敏感神經的詞彙應運而生。二十一世紀之後台灣再度來到十字路口,台灣人再度面臨出路的選擇。台灣將往何處去?本版專題「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下)」,刊登鄭鴻生先生的文章〈台獨運動自我否定的空洞主體〉,與讀者一起探討台灣人要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

文/鄭鴻生

本文節錄自鄭鴻生《重認中國》一書的緒論,開頭內容作者略有更動。

本文節錄自鄭鴻生《重認中國》一書的緒論,開頭內容作者略有更動。

當十九世紀西方現代化大潮隨著其軍事實力來到東方,不少人頓然自覺落後,失去了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心。這種情況尤其發生在本來就屬於社會支配階層,並在現代化改造中得到好處的新一代知識菁英。這批知識菁英不僅完成了自我改造,還希望將自己的國家也改造成歐美的模樣。

在這條路上走得最早也最成功的毋寧是日本,他們在明治維新啟動後,就明白宣示「脫亞入歐」的國家總策略,並一舉將原本受到不平等條約宰制的落後國家,改造成與西方諸國並駕齊驅的列強。這個脫亞入歐的心態在台灣就表現在與中國脫離的驅動力上,表現出來最極端的就是台灣獨立運動。 Continue reading

【第177期】田富達:與毛澤東握手兩次的台灣原住民

【老台胞故事集】編按: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這種情感的刻骨銘心,就是二代三代台胞也難以望其項背。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文圖/閻 崑(文史工作者)

田富達先生近照。

田富達先生近照。

見到這個標題讀者起碼會有三奇:第一奇,跟毛澤東握手!第二奇,竟然兩次!第三奇,還是台灣原住民!您沒看錯,這是真的,他就是來自台灣的泰雅族原住民田富達。

當上參加政協會議的代表

故事還得從1949年田富達得知即將在北京召開全國政治協商會議說起,那時,他正在石家莊華北軍大學習。華北軍大有個台灣隊,裡面有個台灣原住民族班(當時稱高山族班),田富達是這個班的學員。他回憶說:「領導開會傳達要選一位高山族代表參加全國政協的會議,大家都推選我。我說我不行啊!因為還有幾個比我先入黨的,還有一個是副區隊長,阿美人,我聽說他的水準高,曾經在華東行政委員會民政部工作過。但是最後還是定了我。」 Continue reading

【第177期】專題_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上)

編按:今日,當兩岸政治全面對抗,而社會經濟卻表現出進一步融合的需要時,「脫台者」這個觸動政治敏感神經的詞彙應運而生。二十一世紀之後台灣再度來到十字路口,台灣人再度面臨出路的選擇。台灣將往何處去?台灣人將要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本版專題「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上)」,刊登葉蔚南、張方遠兩位先生的文章,從歷史的縱深為當前台灣人身份認同危機把脈。另外,預告本報下一期(178期)的「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下)」,也將刊登鄭鴻生先生的文章〈台獨運動自我否定的空洞主體〉。敬請期待。

霧峰林家與台灣史:記兒時飯桌上的故事

方遠觀點:殖民地台灣人是日本人嗎?

【第177期】方遠觀點:殖民地台灣人是日本人嗎?

專題_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上)

編按:今日,當兩岸政治全面對抗,而社會經濟卻表現出進一步融合的需要時,「脫台者」這個觸動政治敏感神經的詞彙應運而生。二十一世紀之後台灣再度來到十字路口,台灣人再度面臨出路的選擇。台灣將往何處去?台灣人將要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本版專題「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上)」,刊登葉蔚南、張方遠兩位先生的文章,從歷史的縱深為當前台灣人身份認同危機把脈。另外,預告本報下一期(178期)的「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下)」,也將刊登鄭鴻生先生的文章〈台獨運動自我否定的空洞主體〉。敬請期待。

文/張方遠

引起爭議的電視劇《智子之心》。

引起爭議的電視劇《智子之心》。

最近因為大愛台《智子之心》的爭議,有一種論調逐漸浮上檯面,甚至蔚為主流。即主張日本殖民地統治下的台灣人是日本人,所以當時台灣人視日本為祖國也是天經地義的。

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實則一廂情願把當前的認同想像硬套在歷史上。日本人確實在台灣推行「同化」與「皇民化」運動,但前提正是因為日本人並未把台灣人當成日本人,才需要把台灣人改造為歸附的「皇國臣民」。從教育的民族差別政策來看,日殖時期日本小孩讀「小學校」,台灣小孩讀「公學校」,也說明了台灣雖是日本領土構成部分,但兩者並不能劃上等號。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