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35次會議上,中國大陸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代表馬朝旭,發表了140國共同簽署的題為「共同努力消除貧困,促進和保護人權」的聯合聲明。大陸能代表這麼多國家在聯合國會議上就減貧問題發言,充份說明中國大陸在減貧取得的成績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可。 Continue reading
Author Archives: xiachao1976@gmail.com
【第154期】甘肅定西一個貧困村的脫貧實踐
♦採訪/鄒樂
甘肅臨洮六禾生態農莊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志剛考察了不少建蕨麻豬(又稱藏香豬或山豬)生態養殖基地的地方,最後選擇了甘肅臨洮縣三益村,進行總金額600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生態農場項目。 Continue reading
【第154期】中國大陸貧窮特困地區的一天
♦文編/江英士
同樣的日出日落,有了不同的風景;同樣的人們,過上不一樣的日子。2011年底大陸頒佈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將14個連片特困地區正式列為新階段扶貧主戰場。2012年6月14日,大陸國務院公佈14個連片特困地區分縣名單。
5年來這些名列扶貧的貧困縣發生了什麼變化?大陸媒體新華社用文字、鏡頭即時「直播」所聞所見。
龍雙山的牛犢生意
凌晨4點,大興安嶺南麓已現曙色。
迎著第一縷陽光,龍雙山趕著兩頭大母牛,走向天際線。村莊的那一頭,有個很大的草甸,是天然的放牧場。
龍雙山52歲,黑瘦精幹。這位黑龍江省龍江縣哈拉海鄉西里村的貧困戶,妻子常年患病,失去勞動能力;前幾年哥哥患肺癌,花掉所有的積蓄,欠下外債。這兩頭牛,是全家的希望。 Continue reading
【第154期】陸企在剛果的真相
♦文編/吳松山
據《環球時報》報導,「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這是一則很火的手機廣告語,做到這一點靠什麽?靠鈷——這種礦物質是鋰電池的關鍵組成部分,智慧手機、新能源汽車甚至火箭發動機等尖端產品都離不開它。位於非洲中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以礦產資源豐富聞名,那裡有全球近一半的鈷礦,而陸企是當地礦業開發的重要參與者。 Continue reading
【第154期】雲養貓,你試過沒?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雲」作為一個修飾性定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雲計算」、「雲存儲」……但是,當「雲」這個字遇到愛貓一族,大陸一種新的萌寵關係應運而生:雲養貓。 Continue reading
【第154期】朋友圈曬行程
曬機票、曬火車票、曬美食、曬美景、曬旅店……一到假期,大陸網路上的朋友圈就會不約而同被各種出遊照刷屏。與以往雜亂無章曬圖片不同,現在流行的「實時播報假日」完整記錄了自己的假期生活,從開始預訂旅店到行程結束開箱收拾東西,在跟別人分享度假行程的同時,讓在旅行中獲得的愉悅感得到延長。 Continue reading
【第154期】大陸電影《岡仁波齊》為何叫好又叫座?
茫茫高原之上,疾風暴雪之中,一支由11人組成的隊伍緩緩行進。他們虔誠跪拜,不畏艱險,途中經歷了孕婦產子、交通事故、盤纏耗盡、老人離世,歷時一年、徒步2000多公里,終於來到了神山岡仁波齊。
正在熱映的電影《岡仁波齊》,講述了西藏普通佛教徒的朝聖故事。本來,製片方和導演認為這是一部很小眾的電影,預計票房也就400萬元(人民幣,下同)。出乎意料的是,截至7月5日,這部電影的大陸票房已達7385.8萬元。目前影片雖已上映三週,但各院線排片有增無減,上座率居高不下,有些地方甚至「一票難求」。北京的一位觀眾說,周末去影院,居然全天滿座,這是以前從來沒遇到過的。 Continue reading
【第154期】新西藏帶來普遍化的朝聖之路
♦文編/林素卿
隨著大陸電影《崗仁波齊》的上映,西藏朝聖者在公路上磕長頭的形象,也隨之深入人心。一位大陸學者向電影觀眾提出了一個問題:當你感慨磕長頭的虔誠靈魂時,可曾想過他們身下的公路是誰修的?
《岡仁波齊》記錄了一群藏民的朝聖之旅,不論是在文藝作品,還是現實的藏區旅行中,我們都能看到,長頭都是在公路上磕的。那麽,公路是誰建的?雖然一些文藝青年喜歡將現代化和傳統對立起來,詬病西藏的發展讓西藏不再純潔,但事實上,朝聖之路並非來自傳統(過去只是有這說法,但沒有實踐的可能性),而是現代化的產物。 Continue reading
【第154期】第一次中日戰爭的回顧與展望:台灣乙未抗日戰爭的開端─甲午戰爭(上)
♦文/張卓如
今年適逢七七抗戰八十周年,查閱中日戰史,除此之外,犧牲大而時間較長者,應屬1895年乙未台灣抗日之役,台灣稱乙未戰爭。日本則將此戰役和前一年爆發的甲午戰爭稱為明治二十七八年之役或日清戰爭,也有人稱為近代的第一次中日戰爭。本文將以此為題,娓娓道來日本如何發動甲午戰爭,和武力征討台灣的經過。這是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重要開端,雖然事隔近兩甲子,但仍有值得今人回顧和借鏡之處。 Continue reading
【第154期】「一帶一路」話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顧名思義取祥和安定之意,是意大利著名探險家馬克波羅筆下《馬克波羅遊記》中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古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期間,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