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期】新西藏帶來普遍化的朝聖之路

 

西藏朝聖者「磕長頭」並非來自傳統,而是現代化的產物。

西藏朝聖者「磕長頭」並非來自傳統,而是現代化的產物。

文編/林素卿

隨著大陸電影《崗仁波齊》的上映,西藏朝聖者在公路上磕長頭的形象,也隨之深入人心。一位大陸學者向電影觀眾提出了一個問題:當你感慨磕長頭的虔誠靈魂時,可曾想過他們身下的公路是誰修的?

《岡仁波齊》記錄了一群藏民的朝聖之旅,不論是在文藝作品,還是現實的藏區旅行中,我們都能看到,長頭都是在公路上磕的。那麽,公路是誰建的?雖然一些文藝青年喜歡將現代化和傳統對立起來,詬病西藏的發展讓西藏不再純潔,但事實上,朝聖之路並非來自傳統(過去只是有這說法,但沒有實踐的可能性),而是現代化的產物。

具體來說,在舊西藏不存在全程磕長頭到拉薩朝聖這種形式。因為過去沒有公路,西藏複雜、險峻的地形,很多地方猴子四條腿過去都不容易,人磕頭就更做不到了。雖然朝聖之路是存在的,但這在舊西藏是只有極少數貴族或英雄人物才能做到,因為佔藏人多數的農奴被牢牢地綁在了貴族的土地上。

朝聖首先要有人身自由,但是舊西藏實行的是莊園農奴制,農奴擅自離開莊園視作逃亡,換言之,占人口比例95%的農奴是不具有自己決定自己是否能去朝聖的權利的。並且,即使得到莊園主批准,絕大多數農奴也沒有可以支撐朝聖的物質基礎。

1951年,西藏人均糧食占有量是135公斤,歷史時期的糧食產量數據也不可能比這高多少,尚大幅低於人均200公斤的溫飽標準。而歷史上的朝聖之路,最近的山南、日喀則核心區到拉薩也要走三個月到半年(路途遠,交通差,另外,做不到磕長頭,也至少要做到逢廟必拜,不然怎麽是朝聖,這也會耗費大量時間)。不算其他開銷,一個人至少需要100公斤口糧(長途跋涉消耗大),農奴家庭從哪裡積攢這些糧食?另一方面,現在朝聖者普遍必需較多的酥油、奶渣等脂肪補給,否則撐不過殘酷的氣候。而在舊西藏,普通農奴基本吃不到酥油的,在1990年代以前,西藏農村的流行民諺是「小孩子不能吃酥油,吃了會掉耳朵」,吃酥油習慣的真正普及,其實也是現代化的產物。

現在許多人觀察西藏時,過於強調西藏、藏族和西藏問題的特殊性,下意識的認為「藏族只追求靈魂的純淨,不希望更好的物質生活」,然而,事實上,沒有現代化建設帶來的交通設施,沒有農業生產的增產增收,現在我們在西藏常常能見到的、被視為藏族「純凈靈魂」象征的磕長頭去拉薩朝聖行為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不可能出現的。

ca01ce5fe_th很多人喜歡把物質豐裕、現代化和虔誠信仰對立起來。然而,恰恰是新西藏的現代化才提供了真正可供實踐的信仰自由。朝聖歸朝聖,生活是生活。藏族生活不是宗教,宗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並且是相對次要的一部分。跟其他地區一樣,加上對富裕生活條件、良好住房保障與較多工作機會的期望,才是真正藏族生活的完整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