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期】甘肅定西一個貧困村的脫貧實踐

採訪/鄒樂

甘肅臨洮六禾生態農莊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志剛考察了不少建蕨麻豬(又稱藏香豬或山豬)生態養殖基地的地方,最後選擇了甘肅臨洮縣三益村,進行總金額600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生態農場項目。

「一是看上了這裡『兩山一溝』,通風、光照條件理想的環境因素,二是受益於來自當地的大力支持,村委會主任龔志榮提供630畝的流轉土地和免費的綠化樹苗讓專案進展頗為順利。」高志剛說。

如今六合農莊的主要項目生態養豬已啟動,67歲的貧困戶龔大森是豬場的一名飼養員。「以前和老伴兒在地裡刨食,靠天吃飯,好光景一年能掙1萬元,但也得花1萬元,基本就是維持溫飽。龔主任的現代農莊產業發展起來之後,我和老伴兒就開始給他幹活,現在給六禾打工,一個月能掙2500元,加上龔主任幫忙建的2個蔬菜大棚,一年純收入預計可達2萬元。」龔大森說。

高志剛還表示,企業還將通過「投仔還豬」的方式幫助貧困戶增收,即在對貧困戶進行相關培訓後,把豬仔免費提供給貧困戶,等豬長成後以市場價收回,企業增加了產出,貧困戶也增加了收入。

另一家企業,益農養殖農業合作社同樣選擇在三益村落戶,這是因為村裡解決了土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方面的困難,也提出了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雇傭貧困戶的條款。

益農養殖社的6名員工都是當地的貧困戶,4男2女,年齡都比較大,以後還計畫通過「投母還羔」的方式拓寬養殖和扶貧管道,供200多隻母羊給當地願意接收飼養的100戶村民,免費提供公羊配種服務,並以市場價收購羔羊,這一方面能幫助村民增收,同時也降低了企業成本。

張家口市宣化區劉家窯村荒山上的扶貧太陽能發電場。 (新華社 楊世堯 攝)

張家口市宣化區劉家窯村荒山上的扶貧太陽能發電場。 (新華社 楊世堯 攝)

行走在三益村,南山上一排排光發電板格外惹眼。這是縣上幫助落戶在三益村的分散式太陽能發電扶貧專案,村裡的絕大部分貧困戶都入股了,太石全鎮共有400戶貧困戶參與,投入4000元,可以分紅20年,前5年每年每戶分紅3000元,後15年每年每戶600元的分紅,共分紅2.4萬元。

61歲的龔學忠熟悉水電,以前在蘭州打工一年可以掙5、6萬元,如今他也回到了三益村,主要負責村裡蔬菜基地的溫室大棚和鋼架大棚的供水供電。「雖然現在工資沒有以前掙得多,但我是在給家鄉作貢獻。」龔學忠說。

村裡人說,現在能在家門口務工增收,主要靠的還是龔志榮。被推選為村委會主任前,龔志榮在蘭州通過販賣蔬菜和經營餐館發家。選擇回鄉創業後,他決心把三益村打造成一個集現代農林業、觀光旅遊、休閒運動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讓距離蘭州1小時左右車程的這裡成為蘭州的「菜籃子」。

據了解,三益村要脫掉貧困村的帽子,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蔬菜產業,借助扶貧政策和龔志榮的能人帶動作用,村裡目前已建成鋼架大棚116個,溫室大棚4個,硬體條件已經具備,而目前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讓村民去種大棚,種好大棚。

「扶貧不是每戶給個5萬元就能辦成了,還必須要有能幫助村民穩定增收的產業,這樣才能幫助村民實現穩定脫貧再不返貧。」龔志榮說,這位致富能人創辦新型經營主體,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扶貧新模式,壯大了特色產業規模,也促進了農民穩定增收,這個定西的小山村正在逐步實施其通過產業扶貧穩定脫掉「貧困村」帽子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