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期】中國大陸貧窮特困地區的一天

 

大陸國務院扶貧辦公室公佈14個連片特困地區分縣名單,上圖為特困地區湖北十堰鄖西縣坎子山村的進村公路;下圖為坎子山村村支書魏登殿(右)在查看進村公路建設情況。    (新華社 熊琦 攝)

大陸國務院扶貧辦公室公佈14個連片特困地區分縣名單,上圖為特困地區湖北十堰鄖西縣坎子山村的進村公路;下圖為坎子山村村支書魏登殿(右)在查看進村公路建設情況。
(新華社 熊琦 攝)

文編/江英士

同樣的日出日落,有了不同的風景;同樣的人們,過上不一樣的日子。2011年底大陸頒佈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將14個連片特困地區正式列為新階段扶貧主戰場。2012年6月14日,大陸國務院公佈14個連片特困地區分縣名單。

5年來這些名列扶貧的貧困縣發生了什麼變化?大陸媒體新華社用文字、鏡頭即時「直播」所聞所見。

龍雙山的牛犢生意

凌晨4點,大興安嶺南麓已現曙色。

迎著第一縷陽光,龍雙山趕著兩頭大母牛,走向天際線。村莊的那一頭,有個很大的草甸,是天然的放牧場。

龍雙山52歲,黑瘦精幹。這位黑龍江省龍江縣哈拉海鄉西里村的貧困戶,妻子常年患病,失去勞動能力;前幾年哥哥患肺癌,花掉所有的積蓄,欠下外債。這兩頭牛,是全家的希望。

為實施精準扶貧,哈拉海鄉實施肉牛養殖扶貧項目,對貧困戶實行「扶貧牛」全改良、改良牛全回收、回收牛全高價的配套扶貧措施。

去年5月,縣、鄉兩級共補助1萬元(人民幣,下同),龍雙山自籌6000元購買了這兩頭母牛。根據協定,這兩頭母牛產下的改良和牛犢飼養6個月,將以每斤18元的價格,賣給龍江元盛食品有限公司。

兩頭母牛步子一天比一天沉緩,讓龍雙山喜在心裡,它們都已受孕,下個月就要產下小牛犢了。草甸上,青青小草帶著露水。藍天白雲下,兩頭牛吃著草,清晰傳來扯斷草根的聲音。

龍雙山算了筆賬:一頭犢牛飼養6個月,可長約400斤,能賣7200元,扣除養殖成本,一頭犢牛淨賺5000元;家中23畝地一年收入6000多元;妻子還享有低保,每年2000元。一年的主要收入將達1.8萬元。 「有政府的幫助,脫貧一定有希望。」龍雙山說。

張曉量的蘑菇大棚

千里之外,太行山區。

早上7點,村民在河北阜平縣現代食用菌核心園區開始新的一天。

「你們4個去大棚間苗,剩下的到這個棚來摘蘑菇。」張曉量給雇的日工們安排完工作後,也鑽到大棚裡摘起蘑菇。

張曉量是砂窩鄉林當溝村人,去年租種蘑菇大棚成功脫貧,今年當起了「小老闆」。

張曉量說,眼下正是蘑菇採摘旺季,從早上7點開始,直到第二天凌晨,要一遍遍不停地採摘、分揀,採摘不及時的話,好蘑菇就會成為次等品。

1個小時過去了,大棚內的蘑菇已經被採摘一遍,裝滿了20多個塑膠筐。「這些能賣1000多塊錢。」張曉量說。

去年,阜平縣號召貧困戶種蘑菇脫貧,由龍頭企業提供培植蘑菇的菌棒,產出的蘑菇由企業以保護價收購,農戶只需按要求種植、採摘,基本穩賺不賠。懷著試試看的心情,張曉量開始包棚種蘑菇。

「去年兩個棚掙了4萬多元,年底就脫貧了。」張曉量說,今年他有3.5個棚,估計能分到10萬元以上。

「鄉親們明白,脫貧致富不能等靠要,政府政策這麼好,提供貸款,還提供技術,只要勤快點,就能脫貧。」張曉量說。

回鄉創業的季節

大別山區,河南省光山縣杜槐村。

這一天,吃過早飯,貧困戶匡自明夫婦像往常一樣,來到村裡的麻鴨基地上班。匡自明打開麻鴨蛋倉庫,整理庫房;妻子梁光枝換上衣服,捲起袖子熟練地淘洗鴨蛋……

麻鴨基地老闆叫甘平安,以前在廣州做服裝生意,2008年,在縣招商引資政策吸引下,回鄉創業。

「我嘗過貧窮的滋味,現在有錢了,不能忘了鄉親。」甘平安回鄉後成立了林茶專業合作社。去年初,辦起了麻鴨養殖基地,養殖麻鴨5萬餘隻,雇請了400多名當地貧困群眾。

2015年,53歲的匡自明突發腦中風偏癱,生活陷入困境,成為貧困戶。2016年,甘平安讓匡自明擔任倉庫保管員,讓他妻子做麻鴨蛋加工員,兩人每月有五六千元收入,快速實現脫貧。

這些年,縣裡建立了科技人員對接聯繫制度,為甘平安及時提供農業技術和資訊諮詢服務;通過縣級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減少其企業抵押貸款負擔。甘平安越做越順,已帶動各村4200戶、1.2萬人從事麻鴨養殖業,產品遠銷廣東、福建等18個省。

以赤子之心回報故土、留住鄉愁的,不只是甘平安。

一日凌晨,龍王壩村從寧靜中醒來。清潔隊員董蓮花開始打掃村道,民宿業主李紅紅正在為週末的遊客準備房間……

龍王壩村位於寧夏西吉縣,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核心區。2010年開始,村裡大學生焦建鵬返鄉創業,在政府農牧、旅遊、林業等部門政策、資金扶持下,發展起林下養殖,建設了生態餐廳,成立了旅遊公司,把龍王壩村打造成寧夏著名旅遊鄉村,年接待遊客量超過10萬人次。

窯洞賓館、休閒餐廳、兒童娛樂、採摘大棚、農家民宿從高到低依次沿著山坡排開;遠處旱原上的梯田已經退耕,昔日裸露的黃土全被綠色植物覆蓋;村裡民宿一條街上,硬化道路乾淨整潔,花香四溢……

中午剛過,遊客就多了起來。村民角色也隨之轉換:年輕人開民宿、做服務員,老年人當保潔、開商店……2015年,龍王壩村人均純收入達到9200元,成功脫貧。

維吾爾族青年靠電商賣瓜全大陸

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緣,巴楚縣英吾斯塘鄉。

為避開灼人的沙漠烈日,年輕的維吾爾族青年玉素甫.熱合曼一大早走向自家瓜地。碧綠的瓜地旁不到百米,便是一望無際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玉素甫.熱合曼種的是獨有的庫克拜熱甜瓜,通體翠綠,口感香甜。2016年,上海援疆指揮部聯合當地政府,打造訂單農業,通過主流電商平台把甜瓜銷往大陸各地。庫克拜熱甜瓜有了新名字——留香瓜。

走進瓜地,玉素甫.熱合曼一雙手靈活地遊走於藤蔓間,像老中醫在瓜田裡「號脈」,發現長勢不好的瓜莖就輕輕掐斷。

「過去我們種瓜只是澆水、施肥,然後什麼都不管了,結果瓜大的大、小的小,甜度也不一樣。加入電商後,專家教我們怎麼除草、弄蔓、打蟲、翻面……」玉素甫.熱合曼說,「原先,我們的瓜用毛驢車拉到巴札(集市)上賣,現在是讓全國人品嘗,必須精細。」

留香瓜採用分段式冷鏈方式銷售,空運到大陸各地機場後立刻送入冷庫,然後配送,從田間到舌尖只要48個小時。

「去年,我把12畝瓜投入電商,每畝賣到2000多塊錢,是過去的兩倍多,脫貧了。」玉素甫.熱合曼蓋了新房,換了智能手機。「我現在每天打開手機,習慣性上網店查查甜瓜的訂單量,看到網友的好評,我會興奮一整天。」

上海援疆幹部嚴布衣介紹,他們正幫助建設更多大棚,把留香瓜的成熟期提高到一年兩季,帶動更多瓜農脫貧。

正午時分,玉素甫.熱合曼離開瓜地,來到村裡的電商服務點避暑,和「瓜友」聊天,「紮進」網店裡。

「今年瓜熟後,我就娶你。」玉素甫.熱合曼在電話裡對女友作出最甜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