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期】陸企在剛果的真相

文編/吳松山

據《環球時報》報導,「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這是一則很火的手機廣告語,做到這一點靠什麽?靠鈷——這種礦物質是鋰電池的關鍵組成部分,智慧手機、新能源汽車甚至火箭發動機等尖端產品都離不開它。位於非洲中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以礦產資源豐富聞名,那裡有全球近一半的鈷礦,而陸企是當地礦業開發的重要參與者。

然而,2016年「大赦國際」出版名為《不惜賣命的真相》的調查報告,指責陸礦企收購剛果童工採礦。今年2月一家西方媒體拍攝的視頻更將大陸礦企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西方媒體大肆炒作之下,蘋果、三星等下遊企業紛紛與當地陸企「撇清關係」。大陸《環球時報》對此國際事件展開進一步調查後指出,這是西方媒體再度對陸企的抹黑。

西方媒體指控陸企以童工採礦的視頻截圖。

西方媒體指控陸企以童工採礦的視頻截圖。

礦產、童工、陸企與一則視頻

「我已經兩天沒吃飯了,盡管每天工作12個小時,還是掙不夠飯錢」,8歲的多森說。11歲的理查德則說,「長年的體力勞動搞得我每天渾身酸痛。」

多森和理查德是一家英國媒體攝製的視頻中的人物。大雨磅礴,他們在剛果鈷礦區勞作,用孱弱的肩膀扛起裝滿礦石的麻袋;他們蹲在地上,用臟兮兮的小手篩選礦石……像他們這樣的「童工」沒有鞋,沒有任何保護措施,最小的4歲。悲慘的不止孩子,還有人因喝了被汙染的水喉嚨上長了腫瘤。

在這則報道中,沾滿「童工」血淚的鈷礦被賣到一個中國人的集礦點「蔣志倉庫」,集礦商不問來源,統統收購,轉賣給大陸礦企,再由陸企出口海外。

該視頻一出,很快引來西方媒體炒作,不絕於耳的指責聲湧向包括陸企在內的整條供應鏈。一些國際大公司為自證「清白」,拒絕供應商採購手採礦,甚至減少剛果的礦物來源,同時敦促大陸企業對手採礦石進行認證。

視頻中礦區「童工」那含淚的眼眸和干癟的身軀令人印象深刻,可大陸企業真像報導中說的那樣嗎?一些常駐非洲的中國記者對《環球時報》說,他們「不相信」這個視頻,陸企駐非工作人員也稱有關報導「胡編亂造」。

視頻中朱春友被偷拍。

視頻中朱春友被偷拍。

當事人回憶「遭偷拍」經歷

視頻描述的場景發生在剛果第二大城市盧本巴希西北部的科盧韋齊,它是該國重要的銅鈷礦採煉中心。視頻裡兩個小男孩的家在當地一個名為齊弗帕的村落。

和當地大多數村落一樣,在齊弗帕,木樁上搭幾片塑料布,就是一間房子。不同的是,這裡居民不多,除了兩三個抱著嬰兒的婦女,只看到兩個七八歲的孩子。從村子去礦區只能靠步行。儘管剛果正值冬季,成年人在土路上走半小時也開始冒汗,實在難以想象兒童能往返這麽長距離「打工」。

「看,就是那個礦區」,當地自由礦業顧問艾里亞斯指著一個目測約200平方米的礦區說。確實和視頻裡一模一樣,它的規模在遍地是礦的剛果勉強算個採礦點。

「那個視頻一看就是擺拍的」,艾里亞斯說,「他們犯了兩個重大錯誤:第一,我們的習俗忌諱雨天開工,因為會加大事故概率;第二,這裡分明是個銅礦,他們說是鈷礦。」艾里亞斯說,「這個礦區屬於國家礦業總公司,所有的礦都歸它,不可能賣給大陸企業。」

「當時兩名英國記者找到我,說要給我們建醫院和學校,但前期需要拍些照片和視頻」,一個名叫莫西阿蘭的當地人告訴記者,「你看到了,這裡沒有多少孩子,視頻裡的小孩是我幫他們找的。當時給了每個孩子250美元的報酬,教他們怎麽說,怎麽演。」

莫西阿蘭是當地酋長的小兒子,據他講,完事之後那兩名英國記者再沒出現過,多森和理查德以及他們的家人後來也莫名其妙「消失了」,據說是那兩個英國人偷偷把他們帶走了。

當地「蔣志倉庫」的管理員朱春友是這起事件的重要當事人,按他的說法,他莫名其妙就「被採訪了」。在英媒拍攝的6分18秒視頻裡,朱春友出現了6秒鐘,有兩個鏡頭,一個是他在收礦,填寫單據;一個是他在玩手機。

回憶起「一舉成名」的經歷,朱春友很怒忿。「看到視頻我嚇了一跳,琢磨一個禮拜才想明白是咋回事。」朱春友說,今年1月的一天,3個黑人闖進辦公室,向他詢問鈷礦價格。因為門外貼著價目表,而且礦石含量不同價格也不同,朱春友就讓他們出去自己看。可這3個人不去,硬是跟他聊了半個小時。「我的那個鏡頭肯定是偷拍的。常來的客人我都認識,那幾個卻從沒見過,當時就覺得有點奇怪。」

「我們收的每批礦都問來源,有單據,實體保存一年。到期後全部電子化,保留3年。」「蔣志倉庫」負責人劉先生說,從採礦到收礦要過幾道關——礦區礦警檢查,運輸路上2至3次礦警突擊抽查,集礦商詢問核查。「我們集礦商和當地政府配合,收的礦都是合法來源的,肯定不收童工的礦」,劉先生說。

馬特巴喉嚨上的腫瘤。

馬特巴喉嚨上的腫瘤。

視頻裡出現的另一處鈷礦區,經查證是當地一個名為金派斯的金礦區。那名「喉嚨上長了巨大腫瘤」的村民馬特巴住在距金派斯礦區約2小時車程的地方。32歲的馬特巴告訴記者,他的腫瘤十幾年前就有了,「我不知道病因,我也是這麽告訴英國記者的。」可在視頻裡,馬特巴的原音被消去,配上的是另有含義的英文字幕。

被潑臟水,陸企動了誰的奶酪?

客觀來說,由於管理漏洞以及生計所迫,兒童從事一些採礦輔助工作,即成為「礦童」,在非洲確是一個問題,剛果也難例外。當然,由於礦產資源豐富,一些剛果人在自己家挖礦,小孩則在附近玩耍或幫忙,這種情景也常被西方媒體拍攝並剪輯。對於後一種情況,剛果礦業局局長吉恩馬里耶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剛果已於今年3月頒布一項新法規,禁止在家門口挖礦,採礦必須去正規礦區。

相比這些明顯的問題,這起將陸企卷入其中的所謂「童工醜聞」則反映了更複雜的利益之爭。鈷礦供應鏈龐大繁雜,蘋果、戴爾、微軟等國際知名公司都在整條鈷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大陸企業處於連接上下遊的關鍵控制點。陸企將上遊採集的鈷礦通過冶煉廠或精煉廠加工,出口到中國大陸,在大陸進一步冶煉加工後,出售給電池製造商。

科盧韋齊的莫松波交易市場是該區域規模最大的「變現場所」,角角落落分布著70餘家商戶,主要收購鈷礦和銅礦。大概從7年前開始,該市場逐漸被中國人壟斷,現在高達98%的集礦商來自中國大陸。中國人有錢,當場收礦,當場現金付款。有些西方公司看到中國人實力強大,就自動退出競爭。

在大陸企業到來之前,剛果一直是歐美國家的後花園。尤其是在加丹加地區發現龐大的礦產儲量後,西方的巧取豪奪就從未停止過。但在110年的開採過程中,絕大多數剛果人並未從中受益,剛果反而成了遭受「資源詛咒」的代表國之一。陸企的到來使得形勢有所轉變,但也招來非議。

對於這場「童工醜聞」,剛果官方也有話說。「西方媒體報導失實,誇大其詞,我5月份在巴黎國際會議上說過這件事。」吉恩馬里耶表示,「剛果鈷礦資源豐富,但市場就那麽大,抹黑了中國大陸企業,其他人就可能選擇西方企業了。這是西方為獲取利益的『戰略』,西方媒體則上演了一齣配合西方企業的把戲。」

剛果科米卡礦業簡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彭雲奇稱,「西方的抹黑沒有證據,剛果人自己都不接受。這種沒有事實依據的『打擊』不能長久,陸企很快就會恢復過來。」彭雲奇同時表示,隨著越來越多陸企「走出去」,如何爭取「國際話語權」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