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期】「中國式減貧」:世界減貧史上的新模式

06文編/江英士

近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35次會議上,中國大陸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代表馬朝旭,發表了140國共同簽署的題為「共同努力消除貧困,促進和保護人權」的聯合聲明。大陸能代表這麼多國家在聯合國會議上就減貧問題發言,充份說明中國大陸在減貧取得的成績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脫貧。 「我們不應忘記,過去十年,中國是為全球減貧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今年初曾評價中國的減貧成就。

「中國式減貧」使中國大陸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地區,也成為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就正式啟動了大規模扶貧。90年代,《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畫(1994-2000年)》開啟了制定扶貧計畫的先河;進入21世紀,《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兩份綱領性文件也先後發佈。

不少國際人士認為,中國大陸在減貧事業中能確保全國一盤棋,關鍵在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時,機制優勢也是大陸減貧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大陸擁有一個專門負責扶貧工作的跨部門領導機構——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這個小組由來自政府各個部門的成員組成。該小組在減貧中所發揮的領導作用巨大。

精準扶貧也要依靠大數據。

精準扶貧也要依靠大數據。

在推進減貧工作中,大陸政府致力於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同時,還努力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形成了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

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2015年報告》顯示,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已從1990年的19億降至2015年的8.36億,中國大陸在其中的貢獻率超過70%。

2016年10月,來自馬拉維、加納、肯亞等 15個發展中國家的扶貧官員來到北京,參加「2016年發展中國家公共服務與減貧官員研修班」。中國大陸扶貧開發的成功經驗,吸引著廣大發展中國家官員不遠萬里前來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