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期】「一帶一路」話西安

西安文/文彬

西安,古稱「長安」,顧名思義取祥和安定之意,是意大利著名探險家馬克波羅筆下《馬克波羅遊記》中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古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期間,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

絲路商貿活動的直接結果是大大激發了唐人的消費欲望,因為商貿往來首先帶給人們的是物質(包括錢財等)上的富足,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其次是不同的商品來源地域帶給人們的精神差異的影響。絲路商貿活動可謂奇貨可點、令人眼花繚亂,從外奴、藝人、歌舞伎到家畜、野獸,從皮毛植物、香料、顏料到金銀珠寶礦石金屬,從器具牙角到武器書籍樂器,幾乎應有盡有。而外來工藝、宗教、風俗等的隨商進人更是不勝枚舉。如今在大陸大力提倡「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之際,探尋「一帶一路」之美的腳步,讓我們走進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

西安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華夏古都,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輝映。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早在2100多年前,西安就已成為東西方國際商貿、人民交往、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大雁塔千年屹立不倒的大雁塔

西安的大雁塔是大陸國家5A級景區,位於大慈恩寺內,是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四方閣樓式磚塔,建於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共7層,通高64.5米。不難發現大雁塔的塔身是傾斜的,由於地質開採的破壞和自身結構原因,地下水位不平衡導致傾斜,不過當地政府在採取措施補充地下水減緩傾斜後,大雁塔不會變成第二個比薩斜塔。

大雁塔的廣場很美,兩旁鮮花錦簇,中央是大型的音樂噴泉,頗為壯觀。大雁塔的得名與佛教教化有關。總之,大雁塔是為當年唐代玄奘法師西域取經歸來存放經書、講學而建,所以塔前還佇立著「唐僧」的雕像。持續半小時的音樂噴泉,現代技術與古代建築的相得益彰。

兵馬俑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

有句俗語:「來西安不看兵馬俑,就不算到過西安」,走進博物館目睹「世界第八大奇蹟」,無數的兵馬俑都端端正正的站在一個很深的大土坑裡,仿佛在迎接觀光的遊客。走近一點才發現兵馬俑中有的完整無缺,有的缺了一隻胳膊,還有的連頭也沒有。

如此規模的隨葬人俑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與考古價值。目前已發掘了三號坑的全部和一號坑、二號坑的一小部分,四號坑是未建成就廢棄的空坑。據發掘部分可知,三個坑中一號坑最大,坑深五米,面積14260平方米,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闊九間、四周環繞回廊、四邊各有五個門道的地下大廳。二號坑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分成各自獨立又互有聯系的四個部分。三號坑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是三個廂房相通的建築。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建立在兵馬俑坑原址上的遺址性博物館。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兵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不僅是中國人民、也是全人類的一份珍貴文化財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建立和發展,曾歷經坎坷和艱辛,凝聚著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土坑裡面埋藏著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個個栩栩如生,真可以以假亂真了。

這些兵馬俑不僅栩栩如生,而且形態各異,變化多端。兵馬俑排列有序,隊形整齊,組成前鋒、左右兩翼及中部車與步兵排成主陣的龐大陣容。出土兵器多是實用的青銅兵器,個別的為鐵器。

兵俑的神態表情各異,有的目視前方,擡頭挺胸,有的擡起手臂,指著前方,好像在眺望遠方,有的一張笑嘻嘻的臉龐掛在身體上,左手高舉,右手向後擺,單腳立地,另一隻腳擡了起來,做出一副能歌善舞的樣子。

除了兵俑外,馬俑也是一絕。馬俑看上去「英俊瀟灑」,額頭半黑半白,四隻腳穩穩地站立在地上。陶馬形象準確生動,比例適度,體現出靜中寓動的藝術效果。秦兵馬俑的發現,對研究秦代軍隊編制,武器裝備、作戰方式以及官吏服飾、雕塑藝術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書院門一景到書院淘古玩字畫

喜歡字畫、古玩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西安「書院門」,「書院門」是西安碑林博物館到關中書院門口的一條步行街,細心淘還能淘到不少有趣的東西。據歷史記載,關中書院是明、清時期陜西的最高學府,也是全大陸四大著名書院之一,西北四大書院之冠。關中書院的建立乃因明代一個叫做馮從吾的工部尚書,由於給皇帝上書說皇帝「沉溺酒色,荒廢朝政」,結果被革職。歸家後潛心研究易理,並在寶慶寺講學,與陜西當時最高行政官汪可受一同進行會講,聽客多達幾千人,於是關中書院因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