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江英士
不久前大陸剛播完的電視劇《嘿,老頭!》讓人們的目光再度關注中國大陸的老年人。特別是兒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高齡獨居老人等群體,他們經常要面對生活中突發狀况而身邊無人的危難窘境。而在大陸的京津地區,數萬名老人免費領取佩戴了「居家保」服務救助卡,一個小小圓牌卻發揮了大作用——大數據手段為需要幫助的老人搭建了一片安全的天空。 Continue reading
♦ 文編/江英士
不久前大陸剛播完的電視劇《嘿,老頭!》讓人們的目光再度關注中國大陸的老年人。特別是兒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高齡獨居老人等群體,他們經常要面對生活中突發狀况而身邊無人的危難窘境。而在大陸的京津地區,數萬名老人免費領取佩戴了「居家保」服務救助卡,一個小小圓牌卻發揮了大作用——大數據手段為需要幫助的老人搭建了一片安全的天空。 Continue reading
♦ 文編/林素卿
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康橋鎮一個名叫「親和源」的持續照護退休社區裡,1300多名老人住在12幢漂亮的樓裡,享受統一的餐飲、醫療和衛生服務,並且有健身房及內容豐富的活動中心。
78歲的汝阿姨在子女的陪同下到「親和源」體驗生活。這裡周到的服務和豐富的活動打消了她原先對於養老社區生活的顧慮,並欣然同意將自己的名字登記在册。 Continue reading
♦ 文編/林素卿
「一床難求」,這在北京的公辦養老院早已是常態。針對養老設施嚴重短缺的狀况,北京市2014年起啓動養老照料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按照政府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的思路,在全市規劃建設功能齊全、設施優良的街道鄉鎮養老照料中心。 Continue reading
♦ 文編/江英士
養老、看病是所有老人繞不開的人生課題。一次次地住院、轉院、出院……無休止「折騰」不知讓多少家庭和老人深陷疲憊,不堪其苦。
有沒有既能給老人看病、又能幫著養老的地方?大陸媒體近日報導了安徽、遼寧和上海等地一種名為「醫養結合」的新模式正在悄然興起。 Continue reading
♦ 文/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台籍教授)
我小時在花蓮,那時家裡、學校除了課堂的書以及一些連環畫外,幾乎就沒有什麼書可以讓小孩們讀的。等我上了中學後,才開始有書可讀。台北建國中學的圖書館藏書多,我開始有了閱讀課外書的經歷,但因為課業的學習很重,閱讀量也不多。台北的重慶南路是書店雲集的地方,也是我在下課後,有時和同學們去逛的地方。但那時由於家庭經濟的情況,也很少買書回來認真閱讀的。 Continue reading
♦ 文/石佳音(文化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今年是馬關條約、乙未割台兩甲子,也是抗戰勝利、臺灣光復70週年。這一年,本應是批判日本侵略殖民、慶祝臺灣重歸祖國的重要時機。但是,台灣朝野卻以極其病態的心態面對這段被侵略、被殖民的歷史。一方面,國民黨(獨台)雖也慶祝抗戰勝利,但其目的卻是與大陸爭奪抗戰史話語權,意圖藉此合理化其「1952年中日和約合法有效」的主張,搞兩個中國(因日本與兩岸皆簽訂和約);另一方面,民進黨(台獨)主政的地方政府更公然從侵略者和殖民者的觀點大肆紀念「終戰」,台北市亦停止紀念七七事變。綠營名嘴鄭弘儀甚至以其父當年是日本人為由,反對慶祝抗戰勝利。顯然台獨已經明確與日本軍國主義站在一起來對抗自己的祖國。馬政府因反共拒統,無意亦無力糾正台獨親日歪風。臺灣在光復70年後,竟然因台獨的無恥和獨台的無能,出現臺灣人自己製造的「再皇民化」高潮。 Continue reading
♦ 文/楊洋
近年來,大陸多所大學課程設置加強公共藝術課教育,部分大學的公共藝術課程由之前的學生任意性選修改為限定性選修課,有的課程甚至被改設為必修課。除了對課程性質進行調整以外,一些大陸大學還增設了多種藝術相關課程,使公共藝術課程更多樣和豐富。 Continue reading
♦ 文/楊洋
繼上海、西安、成都草莓音樂節結束之後,就在近日,2015「長沙草莓音樂節」也落幕了。暑假期間,大陸各地戶外音樂節紛紛預熱上演。
目前,大陸戶外音樂節發展多元化,北方有「迷笛音樂節」「草莓音樂節」「張北草原音樂節」等,南方則有「東海音樂節」「熱波音樂節」「美麗南方音樂節」諸類。南北方戶外音樂節都結合各自地區的地域、人文特點,在音樂節中加入主題活動。 Continue reading
圖、文/賀克
瀋陽與長春一樣,不能不讓我想起陳映真〈忠孝公園〉所提,令人悲憤的日本侵略史,卻不僅如此。城市尺度、街道感,和「瀋陽故宮」以至「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史實遺跡,也讓人相當開心。
♦ 文/蕪悠
Quilapayún為馬普切語,原意為「三個大鬍子男人」,是智利一個樂團的名稱,而馬普切則為智利南部原住民種族。以成員照片來看,團員共七人,那麼為何取名三個大鬍子男人?依時代的蛛絲馬跡來看,他們成軍的1960年代是拉丁美洲風起雲湧的青年革命時代,也是拉丁美洲左派意識取得政權,與北方強壯的山姆大叔對抗的年代,古巴是所有革命抗爭中的精神標誌,在拉丁美洲具有領頭羊的存在價值。時代造就英雄,因此,遊走古巴,除了切‧格瓦拉和卡斯楚大喇喇高掛牆上巨型的畫作,另有「三位」男人並排在一起,大鬍子是他們典型的造型,而此三位同志前輩除了一位大家熟知的切,另兩位則是古巴青年共產聯盟創黨人梅亞(Julio Antonio Mella)和西恩夫耶哥斯(Camilo Cienfuegos),「學習、工作、打擊」則是他們的標語。「三個大鬍子男人」這個名稱也引導人們聯想至此,有效法古巴革命精神之意。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