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期】制定自主排放標準:力爭2100年全球升溫不超過2℃

據報導大陸制定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的目標,將以滿足2100年全球溫度升高不超過2℃為標準。

大陸於日前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提出2030年行動目標是: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公尺左右。  Continue reading

【第106期】治霾大考驗:環境欠賬如何償還?

北京建四熱電中心助改善空氣品質。圖為工人們在搭建鷹架,準備拆除北京市豐台供暖所右安門外翠林鍋爐房的煙囪。(新華社 金立旺 攝)

北京建四熱電中心助改善空氣品質。圖為工人們在搭建鷹架,準備拆除北京市豐台供暖所右安門外翠林鍋爐房的煙囪。(新華社 金立旺 攝)

中國大陸新任環保部長陳吉寧在兩會新聞發佈會上回答媒體對一些地區「限制燒烤」「汽車限行」等治霾舉措的質疑時稱,大氣污染來源複雜,少開車、少放煙花、節約水電,每個人都要為治理霧霾作出貢獻。 Continue reading

【第106期】盛世危言:守住尊嚴

♦ 文/石佳音(中華琉球研究學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8月初,大陸鳳凰網歷史頻道來臺灣拍攝紀錄片,訪談了10位本省籍統派青年,並請林金源教授和我說明目前台灣局勢和統派處境。在大陸九三閱兵前夕,《走進臺灣本省統派青年》紀錄片與頭4篇訪談實錄同時發佈,其餘各篇訪談實錄亦將逐一上網。由於我曾從旁協助此一訪談計畫,因此看到這部紀錄片終於完成,感觸甚深。

根據政大選研中心的逐年調查,從長期趨勢來看,自認「台灣人」比率不斷攀升,自認「中國人」比率則持續探底。在此姑且不談其原因何在,但很明顯的事實就是:臺灣統派在島內的處境極其艱困,年輕世代支持統一的人越來越少。結果,蔡英文可以很自豪地說:「台獨」已是現在的臺灣年輕人的「天然成分」。綠營極力推動降低投票年齡,也是因他們對年輕一代的綠化深具信心。 Continue reading

【第106期】非日本祖國,乃殖民母國

♦ 文/吳昆財(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

李登輝前總統,日前對右翼雜誌指出,日據時期日本乃是台灣人民的祖國,所以二戰期間的台灣人是日本人,是為祖國而戰。若不仔細察看,李的言論看似事實的陳述,但若進一探究,其實李的論點似是而非,大謬不然,吾人實不敢苟同,故不得不吐數語,以就教社會大眾。

首先,一般而言,所謂祖國的認同,可分為三個層次,即文化、民族與國家認同。若據此以論,日本對台50年的殖民統治,勉強而論僅能視為台灣人民,因不得已必須在政治與國家上,接受日本的殖民統治。至於文化與民族的認同,根本談不上是認同日本,否則50年的日本統治後,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應該成為大和民族,說日語,寫日文,過著日本人的傳統習俗,甚至放棄原本台灣人民的唐山祖先崇拜與宗教信仰,改信奉日本的天照大神與神社。簡言之,缺乏文化與民族的認同,僅有政治上的統治與占領,根本不是祖國,而是完完為後現代國際社會所唾棄的殖民者。所以李登輝所謂日本是台灣的祖國,正式名稱應是:殖民母國,而不是祖國。 Continue reading

【第106期】認同問題之於兩岸關係

♦ 文/夏逸平(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2014年3月太陽花學運爆發,同年11月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慘敗,近幾個月來高中生上街反對課綱微調,一時之間「青年」似乎變成了所有問題的關鍵,處處可以看到青年的影子。然而似乎沒有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究竟為什麼「青年」成為了一個現象?每一年、每一個世代都有青年,為什麼青年偏偏在這個時候成為了一個「問題」?

在此文中,筆者試圖指出認同問題在兩岸關係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正是這種認同的轉變(筆者認為這背後有著人為的建構),使得今天的兩岸關係呈現出極端不同的樣貌。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想像,如果今天的兩岸不是以「你」「我」區分的話,兩岸之間的交流方式、交流內容都會有很大的不同。而青年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成為一個「問題」則離不開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正是青年的歷史教育成就了今天的青年,而反對課綱微調的他們卻並不知道他們的反抗亦是來自一次課綱的調整。 Continue reading

【第106期】瀋陽遊記(三)多段歷史併置的城市

♦ 圖、文/賀克

 

張氏帥府內建築。

張氏帥府內建築。

上回寫了步行節奏如何幫我認識瀋陽城區的深厚歷史,這讓現實變得立體。但這期標題想說的,並非悠久、長遠,而是可訪的「點」觸及了多個近代重要歷史時刻,包括:東亞抗日史、二戰、冷戰反美帝。

故宮周圍的繁華與消費

推薦各位「故宮」與「張氏帥府」併著走,就在隔壁。我上回的走法,到故宮已傍晚,就沒空去「帥府」。除了時辰,我也被故宮周圍的繁華吸引了。 Continue reading

【第106期】北京西山的台灣人:無名英雄紀念廣場

♦ 圖、文/賀克

08「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讓我想起一九五〇年代,台灣社會白濛濛。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介入亞洲,蔣介石肆無忌憚起來,以「國家安全」之名搜遍台灣,恣意逮捕、槍殺中共地下黨員,並羅織關聯或無關者入罪。這不是國民黨第一次發動白色恐怖,但帶來島內數十年的噤默。近年,台灣的白色恐怖研究逐步復原了「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的細微歷史,如藍博洲的書也在大陸出版;解放軍總政治部也在西山設置「無名英雄紀念廣場」,但絕大多數大陸朋友仍不知道台灣曾有中共地下黨與隱蔽戰線。 Continue reading

【第106期】《抗戰詩鈔》:一部反映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詩歌選集

♦ 文/周良沛

抗日中詩人的任務 盧鴻基 1938

抗日中詩人的任務 盧鴻基 1938

這是一束敬獻在二次大戰凱旋門前的鮮花,比之那歡呼的浪嘯,雄渾的凱歌,幻化的煙花,她被悄然置於一角,卻同樣凝聚著中國民眾對此的虔誠和驕傲,永遠聖潔。

先賢有言:忘記就是背叛。

我們回顧,也是同步前瞻。

我們珍惜勝利建立的秩序,自然不允許無視法西斯們幽靈重現、軍國主義的亡魂畫皮登堂。

維護和平,不能放下武器。反對戰爭,對於手無寸鐵的和平公民,至少也當擁有一種精神的武器:牢記戰爭的教訓,永遠保持對於戰爭的警惕。

在此,我們重拾了一些分行抒寫的戰時記憶,正是為了拒絕遺忘、抗擊背叛。 Continue reading

【第106期】抗戰詩鈔—四首詩選

〈戰爭的消息在催促我〉

文/覃子豪(1912-1963)

雖則我有些倦於風塵中的急馳啊
然而,戰爭的消息在催促我

離去之前的憂鬱
使我不安地在小屋裡徘徊著
最使我苦惱的是靜默的畫像
壁上發寒光的短劍
蒙著灰塵的幾卷凌亂的書

溫暖的風敲著孤寂的窗
像是送行的好友一樣
他在門外招呼我?等待我?留我?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