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新任環保部長陳吉寧在兩會新聞發佈會上回答媒體對一些地區「限制燒烤」「汽車限行」等治霾舉措的質疑時稱,大氣污染來源複雜,少開車、少放煙花、節約水電,每個人都要為治理霧霾作出貢獻。
GDP迷戀症
經濟持續下行壓力之勢未改,地方政府還賬的難度也在加大。2014年河北經濟增長6.5%,低於預期1.5個百分點,位於大陸倒數行列。據測算,化解過剩產能、治理大氣污染是影響河北省生產總值下降的原因。
即便如此,河北的空氣品質也尚待改進,去年該省平均達標天數152天,衡水、保定、邢台、邯鄲、石家莊等5個城市達標天數少於100天,PM2.5濃度超標2倍以上,在2014年大陸74個重點監測城市中,保定、邢台、石家莊、唐山、邯鄲、衡水、廊坊等7個城市位列空氣品質較差前十位。
在環境執法領域,地方政府往往「抓小放大」,對一些小型污染企業執法治理到位,對大型企業則顯得「力不從心」。大陸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振樓說,這些企業的關停涉及就業、稅收等問題,事關當地經濟發展。
也有個別地方政府甚至打著經濟發展和國計民生的「幌子」為污染企業撐起「保護傘」。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輸送,是否暗含腐敗耐人尋味。陳振樓說,面對那些GDP拉動作用明顯,能解決大量就業的污染企業時,執法部門往往會很無奈。
砍下「搖錢樹」
大規模的污染無疑與企業多年來的粗放經營和先污染後治理有關。在大陸新環保法頒布前,大量專案「未批先建」,環評等手續亦可「靈活通融」,使得不少企業在低成本、低回報軌道上運轉多年。隨著大陸對企業環保標準要求的提高,諸多企業開始艱難償還粗放發展留下的環境欠賬。
煤炭燃燒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硫,因而大陸目前要求相關行業企業必須有脫硫脫硝設備,此外,碳排放也逐漸成為企業成本的一部分。「脫硫脫硝要每噸增加20元 (人民幣,下同)成本,且這些設備每年會產生1300萬元電費,我們在脫硫前的利潤每噸不足50元,料場密閉還得花3000多萬元,運營維護還要每年約500萬元,如再上設備,碳排放超標需要購買指標,成本就更高了。」天津大無縫新礦業有限公司生產部部長王世委說。
「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必須下狠心關停,做大做強綠色環保企業。」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包鋼集團總經理李春龍說,任何負責任的企業都必須把環保放在第一位。為摘掉「污染大戶」的帽子,2014年包鋼共投入23.56億元,重點推進71項環保重點專案。
百姓能否做好身邊「小事」?
構成霧霾的顆粒物PM2.5肉眼無法看見,但世界上一些國家多年前便將其確定為環境空氣品質指標之一。而中國大陸若不是多座城市遭受「十面霾伏」,很多百姓或許並不知道這些幽靈已經「潛伏」在身邊已久。
但很多人可能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的是,他們自己其實也是這些霧霾的生產者。陸環保部長陳吉寧表示,大氣污染來源解析情況表明,在北京、天津和上海,機動車來源大概24%左右,餐飲、汽修、裝修塗料等活動所占比重大概在10%左右,而這些都與個人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