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2期】你所不知道的名校系列(五)

中國大陸的新聞專業院校 (華東篇)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南京)——較低分數VS較高教育品質

藺桃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校園


因在張藝謀最新電影《金陵十三釵》中擔任主演,原本學播音主持專業的倪妮成為媒體焦點,連帶她的母校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以下簡稱南廣)的招生報名今年也多了三成。不過事實上,南廣在業內早已享有聲名,並非憑藉倪妮一炮而紅。


南廣是中國傳媒大學(前身為北京廣播學院,簡稱北廣)與南京美亞教育投資有限公司於2004年合作,並經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四年制的獨立學院,屬於本科第三批層次。憑藉中傳的金字招牌,南廣很快打開生源之路,其中播音主持專業的招生比例達到60:1,逼近中傳的招生熱度,每年的招生分數也都在本科第二批(除重點大學外的普通本科)分數線左右。

在北廣任教的一批資深老教授,如電視紀錄片名師丁海宴、話劇研究專家田本相等都同時或轉而任教於南廣,以較低分數考近南廣的學生,事實上接受的是重點大學的專業師資教育。和其他專門院校一樣,南廣也注重從業界挖專業人士,如資深電視新聞記者巨浪、國家一級剪輯師李停戰等都在南廣任教。同時南廣還從國內外的業界聘請了150多位專家擔任兼職或客座教授,如日本NHK電視台資深編導鈴木肇。如今在南廣任教的青年教師,也大多是從中傳、北京電影學院、南京大學等高校畢業的碩博士。

如浙傳一樣,南廣也非常注重實踐,每年暑假都會組織社會實踐小組,帶領大一大二的學生奔赴大陸各地進行社會實踐。在大三大四的學生,寒暑假都會在各大媒體機構見習或者實習。畢業於南廣廣播電視學院的閔曄就曾在大一的暑假參加社會實踐小組,前往重慶衛視見習,與老師和同學一起拍攝了一組紀錄片,大三大四的寒假暑假,他都在湖南衛視實習,目前已經是湖南衛視的一名資深編導。

他說,南廣的同學可能在理論上拼不過其他綜合院校的學生,但因為較早參與到社會中來,「屬於很會做事也很會來事兒(意為處事靈活,隨機應變)的那種。」因此收入、發展和晉升的機會比較快,他的同學大部份都在北京打拼,但工作才三年,其中的許多人已經成為部門的負責人,也都買車買房,有了穩定的生活。

對許多分數考得不算頂尖,但有著傳媒夢想的人,南廣顯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編按

京城之外,大陸最發達的地區即是滬寧杭經濟圈,自古以來便是人文薈萃之地。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良好的教育傳統,也形成了一個新聞教育的高地。除了台灣民眾耳熟能詳的復旦大學之外,華東地區的新聞名校,還有更多層次的選 擇,無論聯招分數低中高,總有一款適合你!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另眼看台灣

  
失落的民族認同感?

王慧(吉林大學來台交換生)

老兵在台北街頭抗議被戰士授田證欺騙(李文吉攝)

兩岸問題是我最關注的問題,是來台的原始驅使力之一,亦是我樂於跟台灣同學或老師討論的問題。來之前,我的想法是「兩岸問題」或台灣的「統獨」問題,應該是大陸人和台灣人諱忌莫深的話題。但是來到這邊之後,卻發現開口談論這個話題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潛移默化的民族認同感

中華民族是一個怎樣的概念?作為一個大陸人你如何去定義中華民族?就單純說中華民族是生活在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嗎?那五十六個民族共同體的認知是靠什麼維繫的呢?我們生活在大陸,我們從小學習的就是「中華民族」這個整體的概念,我們也願意以「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去定義我們自己,這種民族的認同感是潛移默化的,然後慢慢內化成身體的一部分。你隨便問一個大陸人,什麼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他可能也一時答不上來,但是對民族共同體的認可卻是共有的內化的。
 
只是說同樣話的人

春假,我們一行大陸同學南行出遊。從台中到高雄的火車上,旁邊坐著一個中興大學年輕人。隨便聊就聊到了兩岸人互相的感情上來。我說我們大陸人對台灣的感情好像比你們對大陸的感情更深,我們見到台灣人會覺得是同胞,也覺得親切。你們見到大陸人是感覺同樣呢,還是會覺得只是見到說同樣話的人而已?他給的答案,雖然早有預期,卻依然驚訝。

他幾乎沒有思考,就說只是覺得遇到說同樣話的人而已。我儘管覺得訝異或者說更多的是不平,但是還是問了為什麼。他說了兩個原因,一是覺得「國情」不同。大陸地廣物博,都是自給自足。而台灣卻連糧食都是需要進口的,而且經歷過多國的殖民,文化上很多元,不是說只有中國文化、也受日本影響深刻,歐美文化影響也逐漸變多。二是他說台灣人沒有異地感。他說大陸省份很多,省省相挨,從小生活在一個省份的人去了其他省份,就會有異地感。而台灣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個島上,他們沒有那種異地感。所以見到大陸人也不會覺得是見到了同胞,而僅僅是說同樣話的人而已。
 
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抱有這種觀點的台灣人並不在少數,大陸總是過於樂觀地估計了對岸的形勢(每當台獨勢力抬頭,就說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這就是台灣人民的反應),新聞媒體和政府也沒給我們瞭解對岸真實的機會。我問過幾個藍營的同學,統獨比例真的會有多少,他們說三七分或四六分吧,中間陣營人數很少。他們說就算那六七成中一些人不那麼綠,但也支持不獨不統維持現狀而已。所以,形勢不容樂觀。

在我看來,台灣當今的年輕人跟現在四五十歲的那一輩完全不同,兩蔣時代的人是以「反攻大陸」為目的,他們不喜歡大陸的執政黨,但他們是承認中國的,他們覺得大陸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現今的年輕人,他們接受的是九十年代以來的去中國化教育。年幼時接受的教育,必然深刻影響成熟後個人的思想。難以想像二十年之後,當現在這代年輕人做到現在當政者的地位,兩岸又會是怎樣一個局面。
 
失落的民族認同感

當今的台灣年輕人,我個人認為他們沒有什麼中華民族的觀念和認同感。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兩岸人民之間直接的接觸過少,交流不足。其次是台灣九十年代以後去中國化教育的結果。兩岸即便有交流,也大多侷限於經濟層面。而這種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是跟歷史、文化、政治分不開的,它的形成需要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高度認可和共鳴。

而這些恰恰是台灣現在的教育極為忌諱和想要努力去除的東西。一個民族的最內核的部分都去掉了,怎麼會有民族認同感呢。我曾在淡江大學聽過一位老師的課,他的觀點,我很認同。他認為,民眾有無形成民族認同感,一定是教育的結果。

中國人講求認祖歸宗、落葉歸根,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漂泊他鄉的海外華人,最終會落腳故土的原因。倘若一個民族連自己的本根都不承認,這算不算是一種悲哀呢。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青春兩岸行」蘇台兩地交換生徵文獎獲獎作品選

單車環島

張磊(南京大學)

張磊

遇見台灣,是年輕時最美好的記憶之一。而單車環島,在我的血液中留下了寶島番薯小孩的模樣。

「有些事情,現在不去做,便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了。」
「想愛的人,想做的事,早些行動,不然,可能便是永訣。」

我想,選擇單車環島,可能是被這兩句話所打動的。

有幸來到台灣交換,便為自己築起了環島的夢,去體驗台灣各地的風土人情。陳懷恩導演的電影《練習曲》給我帶來心靈深處的震撼。主角明相在即將大學畢業之際開始了他單車環島的旅程。環島的種種經歷,太平洋的風,台東的碧海藍天,穿梭的山林,各種未經歷的挑戰,都深深地吸引著我。

單車環島是一個未知的旅途,在這種未知裡,可能有驚喜,也有危險,有快樂,也有無助。但是,這種經歷絕對是千載難逢,絕對是一輩子的財富。與其在碌碌中消耗了時間,還不如趁著年輕,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

2011年11月18日早上,我騎著租來的自行車,帶上簡單的藥品和裝備,從台南啟程,自己一個人騎著單車逆時針繞寶島台灣一周,11月29日下午回到成大的學生宿舍,用時十二天,行程一千兩百公里。我來到了最南端的鵝鑾鼻,滑過最東端的三貂角,也停駐在最北端的富貴角,欣賞過沿途藍天和大海的美景,也經歷過彈盡糧絕的寂寞和絕望。

我遇見了最美的風景,遇見了可愛的台灣人,遇見了艱難的旅程,遇見了那個真實的自己。

環島的第二天,我便看到了台灣南部那蔚藍的海。騎行在山海之間的我,右邊,是藍色的海;而左邊,是連綿起伏的山;正前方,也可以俯視蔚藍的海,一路下坡。清風微撫,朵朵白雲點綴在天空,浪漫,愜意,是旅行的美好。被海的美吸引,我帶著愛車穿越一大片很少有人經過的灌木叢,坐在圓滑的石頭上,看著海浪拍打著礁石,感受海風拂來的溫潤。在台灣島最南端的墾丁,我在鵝鑾鼻的燈塔處停駐,遙望由淺藍漸變至深藍的海水,任思緒飛舞,充分享受親近山與海的樂趣。

但接著的第三天,便不再是這種藍天、綠海、微風、白雲,取而代之的是爬坡、濁海、逆風、驟雨。我掙扎在海風的咆哮聲中,艱難地向前行進。遙望著前路逶迤伸出的山頭,一座又一座地繞過。折磨在南部的大山裡,在沒有人煙和補給的情況下,我沿著盤山公路一圈又一圈地向上,走走停停。疲憊和孤獨伴著我整整一天,而最終,我騎到了此行的最高點——壽卡。

在台東,我遇見了善良的台灣人並住在媽祖廟中。當我騎到陌生的鄉村時,天已經黑了,在向農家問路的時候,熱情的農家主人邀我到家裡吃晚餐。男主人在大城市打拼之後選擇歸居園田,而女主人也隨他從台北的大城市來到台東的鄉村。男女主人去過江南,他們對大陸很是好奇。我們談論兩岸的文化、政治、生活、文學、美景和我這一路的見聞。他們驚訝於我環島的魄力和對兩岸差異的各種認識。我也試著去體會一個大城市長大的女子如何為了愛情遠離繁華來到這田野鄉村,品味一個普通台灣人對祖國大陸愛恨交織的感情,享受農家對一個遠道而來的客人那種熱情。
在東部,我騎過了環島路途中最難最險也最美的蘇花公路。對於騎車的我來說,這裡不僅有落石和塌方,有沿路大量的砂石車和狹窄的道路,有長得不見頭的十二條隧道,還有盤旋而上的三個山坡。曾經在蘇花公路上,一輛滿載著大陸遊客的旅遊車被大風捲進了懸崖下的太平洋,二十餘人失蹤,這也是大陸人對蘇花的美和險有更多瞭解的原因。

台灣東部的地理決定了這樣一個奇特的地形,左邊是連綿起伏的大山,右邊是碧藍的深海,而高山與深海之間,並沒有平原的緩衝,而是垂直的,腳下就是幾百米高的懸崖,懸崖下便是大海。蘇花公路便是在這群山的中間相對平緩的位置開的一條道路,從高空俯瞰,是繫在大山的綠色之中一條灰色的帶子。我停駐在清水斷崖的隧道口,身後是海邊起伏的群山,遠處是天藍色的海,與斷崖銜接成完美的山水畫。天有些陰,海上起了濛濛的霧,隱約中海的遠方有山巒的線條,海市蜃樓。

因為限時放行和交警對騎單車的我的特別關照,我還享受了一次蘇花公路蘇東段唯一通行的特權。蘇東那盤旋而上的那段空靈的山路上,就只有我一個人在前進著,腳下幾百米的地方,是太平洋。在山的襯托下,高處俯瞰大海,由近及遠,顏色變化的分明,從靠海處的泛黃到淺藍到深藍,再到遠處與天相接合為一體。而遠處的群山向海中滲出的一個小半島,當地人稱為鳥石鼻,也像一座小船,航行在碧藍的海上。王安石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此言甚得我心。

這十二天,我一個人,騎著單車,在旅行,在思考,在挑戰自己,在遍尋台灣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這十二天,我在盡情揮灑著年輕的自己,讓勇氣和活力綻放!

「讀書或者旅行,身體或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夢醒之後,我時常回憶環島的那些日子,那是寂寞而輕鬆的日子,那是無聊而放鬆的日子。不用考慮多少,每天早上起床,只需想一個問題,就是今天騎多少,沒有生活、學業和工作的壓力,那是一種徹底的心靈的放鬆。每天想最多的,除了遠在海峽對岸的家人,便只是奢求不要下大雨,中午時能有一個歇腳的地方,晚上可以在天黑之前找到一個溫暖的民宿,可以洗澡,有牛肉麵,車子比較安全,可以好好地睡上一覺。

環島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體力可以得到鍛煉,美景會讓人忘記疲勞,行萬里路會讓人成長。騎著一輛單車,去享受屬於自己的單車環島,去享受那種孤獨和美好,去享受那種美景和回憶。而環島的這一程,是一輩子的回憶。

有些事情,現在不去做,便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了。想愛的人,想做的事,早些行動,不然,可能便是永訣。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一)

從倫敦奧運看大陸體育戰略轉型

吳書光

倫敦奧運會女籃決賽大陸裁判彭玲(網路圖片)

倫敦奧運會尾聲,有兩件事值得關注:一是大陸女裁判彭玲執法倫敦奧運會女籃決賽;二是大陸體育代表團以38枚金牌位列倫敦奧運會金牌榜第二,創造了赴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

彭玲之所以值得關注,並不是因為她是女性,而是因為國際體育舞臺上大陸籍的管理層和決策層太少,大陸在國際體育舞臺上的參與度與話語權與大陸的金牌榜並不相符,這在以後或將影響大陸體育取得更好的成績。

據體育專家易劍東介紹,國際體育組織總部90%在歐洲和北美,其負責人60%以上來自歐美,可以說當前國際體育的總秩序和總規則的制定者主要是歐美人。

由於現在的競技體育項目多數來自西方,專家表示,東方國家要參與奧林匹克運動,並力爭在其中取得發言權乃至決策權,必須擁有清醒的頭腦和睿智的策略,有理有利有節,方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近年來,儘管大陸已發展成不折不扣的金牌大國,但體育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易劍東認為,眼下大陸面臨的最要緊問題並不是要奪取更多的金牌,而是要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專業能力和民族情懷的國際體育人才,並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由國家層面來而非單純由體育部門來制定規劃和保障實施。

大陸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也認為金牌只是體育發展的很小一部分,絕非全部。專家指出,提高國際體育組織參與度,增強話語權是大陸體育戰略轉型方向,而大力培養專業人士並輸送到國際體育組織是體育戰略轉型的必由之路。

「只有多培養國際教練、裁判,讓更多的大陸人進入到國際比賽的管理與規則制定層面,才能有更多的話語權和更大影響力,同時還可體現我國的大國責任。」鮑明曉表示,大陸人進入國際體育組織後,將對更多的人瞭解大陸、瞭解大陸體育有正面的形象宣傳作用。

編按
 

從1908年《天津青年》悲涼而無奈的「奧運三問」到百年後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華民族的崛起令全球驚歎。在經歷了北京奧運會的輝煌登頂之 後,大陸體育代表團此次征戰倫敦,仍以38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二,創造了赴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但金牌不是體育的全部,奧運會也不是奧林匹克精神的 全部,姚明「金牌不能超越價值觀」之論確實值得深思。本報在倫敦奧運之後特別開闢「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為讀者提供當前大陸體育的最新發展。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二)

大陸網球體育人才培養機制的嬗變 

網球選手李娜  (網路圖片)

儘管大陸網球選手早早從倫敦奧運會網球女單中出局,這個結果略微讓大陸球迷失望,但大陸網壇看來已經有足夠的承受能力。這一來是大陸體育觀的變化,二來,變更了人才培養體系的大陸網球也擁有了更多的資本。

單飛,單飛,大陸網球依靠單飛可謂一飛沖天。但現在的疑問就是,其他所有項目都可以單飛麼?甚至網球本身,為什麼其他人就飛不出來?!

從「大鍋飯」到「個體戶」

在過去的一個奧運週期內,大陸女子網球選手的身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儘管在本次奧運會上,以李娜為代表的大陸隊員遭遇到一定挫折,但「單飛」模式為大陸網球發展帶來的動力和改變卻不容否認。然而,這種模式能否繼續複製、產生下一個「國際娜」?這種模式是否有可能在其餘領域發揚光大?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討。

在溫布頓的奧運賽場上,去年的法網冠軍李娜是最為人熟知的球星之一。儘管她最近表現低迷,卻依然享受著巨星級別的待遇。她的照片登上了官方媒體手冊,與納達爾、小威等球員齊肩;在奧運會紀念品專賣店裡,李娜的頭像也被印在了購物袋上,足見其國際地位。彭帥和鄭潔風頭不如李娜,但也屬於世界前50的精英行列,被球迷攔住拍照和索取簽名成為家常便飯。

大陸網球選手能有今天的地位,多半要歸功於2008年底所進行的改革。那時,李娜、鄭潔和彭帥等人主動要求「斷奶」,脫離國家圈養體制,大膽走上「單飛」之路。大陸國家體育總局為此開了綠燈,這是大陸體育界迄今以來最大膽的決策之一。可喜的是,這些花朵雖然經歷了許多挫折和困難,但一路沒有凋謝,反而越開越豔麗。

尤其是李娜,在西方人眼中,李娜是當之無愧的國際巨星。去年李娜在羅蘭加洛斯獲得冠軍之後,西方媒體甚至認為世界網球的格局從此要發生改變。李娜成為大陸體育新名片,其影響力甚至要超過姚明和劉翔,因為同籃球和田徑相比,網球才算世界範圍內的主流項目。

有很多人據此認為,李娜和鄭潔們今日之國際地位,是個人奮鬥的結果,與國家無關。這一說法乍一看有道理,仔細端詳卻有割斷歷史之嫌。雖然大陸目前的GDP已經超過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卻排在90位左右,眾所周知,培養一名網球職業運動員耗資巨大,動輒要花費上百萬,這絕對不是一個大陸普通家庭所能負擔得起。跟歐美國家相比,大陸的網球整體發展還是比較落後,以李娜為代表的網球選手在短時間內取得一系列的突破,跟國家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是分不開的。

這裡不得不提的一個人是袁夢,14歲就開始混職業圈的她算是大陸最早的「個體戶」,真正的自主參賽,自負盈虧。在孤軍奮戰的道路上,她有大把的辛酸故事,其中大部分都和經濟窘迫有關,限於此,她的世界排名最好時也不過86位。
 
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體兩制」

網球「單飛」的成功至少說明:大陸體育培養運動員的方式除了沿用固有的國家培養機制外,還可以與時俱進地融合進世界共用的元素,不但與世界接軌,也與人性接軌。大陸網壇「金花」們的大器晚成是國家與個人利益形成共振的結果。兩者互為依存,對於現階段的大陸體育來說,缺一不可。

如果沒有早期國家的培養,「金花」很難有放「單飛」後的輝煌成績;但如果這些網球運動員一直被國家「圈養」,必須聽從「先國家,後個人」的教誨,肯定不會有今天這群精通英語、受人追捧的世界級明星。

從大陸體育發展來看,網球算是個特例。首先,有巨大的市場、巨額獎金,是個人項目;同時,李娜等人又是先吃皇糧,後改小灶,是特殊時代的特殊案例。因此這種「單飛」模式在大陸體壇上能否複製或借鑒,確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比如乒乓球、羽毛球雖然在大陸內部有群眾基礎,但在世界範圍內不普及,國家斷奶,獎金匱乏,一旦斷奶,水準就會下降;再比如射擊、舉重、跳水、體操等運動大概可以劃歸「屠龍之技」,沒有群眾基礎,國家不養沒法存活,奧運金牌勢必旁落。再看足球、籃球,雖然早早就放了「單飛」,但除了姚明等人外,沒見什麼起色。田徑、游泳等大眾項目更不用說,劉翔是國家養的,廣告費雖然有個人提成,但其他花費一切由國家包辦的做法也與國際不接軌。另外,假如劉翔是個人投資,北京奧運會上他因傷退賽就不會招來那麼多罵聲,正如姚明有傷,打不打比賽和別人無關一樣。

能夠借鑒「單飛」模式的專案也有,比如撞球、高爾夫球、職業自行車、賽車、馬術和帆船等,但這些都不是大陸體壇的優勢項目,和奧運戰略不對接。

可以看出,多年來,大陸競技體育一直圍繞著奧運戰略和金牌模式佈局和運行,如果全部和國際接軌,走職業化和市場化之路,必將出現大滑坡。可行的出路,或許就是姚明在今年提到的「一體兩制」的辦法,即如足球、籃球等具備條件的體育項目,完全採取市場化運營模式;而其他一些職業化程度不高的運動專案,依然繼續利用和發揮國家「家長式」的培養優勢。甚至在同一個項目裡,都可以採取不同的體制,比如現今的網球,再比如游泳——名將吳鵬幾年前也放單飛,獨自在美國的大學訓練和學習,效果也還不錯。

中華民族講究和諧和中庸,改革歷來要經由小範圍試點再到全盤推廣。網球應該算是職業化和市場化改革的急先鋒,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其發展進程當中,也出現了人才斷層、職業球員素養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在實踐中繼續摸索,為其他體育領域的改革積累經驗。

放眼未來,或許只有等到大陸老百姓真正富有起來,以及大陸人的體育觀念發生整體轉變的時候,才是體育人才培養機制產生徹底改變的時機。

編按

從1908年《天津青年》悲涼而無奈的「奧運三問」到百年後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華民族的崛起令全球驚歎。在經歷了北京奧運會的輝煌登頂之後,大陸體育代表團此次征戰倫敦,仍以38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二,創造了赴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但金牌不是體育的全部,奧運會也不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全部,姚明「金牌不能超越價值觀」之論確實值得深思。本報在倫敦奧運之後特別開闢「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為讀者提供當前大陸體育的最新發展。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三 )

西方人的傲慢與偏見可以休矣!

中國大陸游泳小將葉詩文倫奧奪冠記

731日,在倫敦奧運會游泳女子200公尺個人混合泳決賽中,年僅16歲的中國大陸選手葉詩文以20757的成績獲得冠軍,她還獲得400公尺個人混合泳的金牌,並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新華社 劉大偉攝)

16歲的大陸游泳運動員葉詩文在倫敦奧運會上奪取女子400公尺個人混合泳金牌後,西方某些媒體和個人質疑不斷,除了關於興奮劑的言論之外,還冒出「基因改造」之類的荒誕說法。這些無端猜疑言論,無非是一些人根深蒂固的傲慢與偏見。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從厚實的人口「金字塔」中湧現出一些體育人才,本是理所當然之事。而葉詩文奪冠,更與她勤奮訓練密不可分。用她自己的話說:「我基本每天上午(訓練)兩個半小時,下午兩個半小時,這樣的日子持續了9年。」熟悉她的大陸游泳隊領隊許琦絲說:「葉詩文從小就被視為天才,她的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

葉詩文奪冠,也是大陸游泳水準整體提高的結果。自2004年雅典奧運會後,大陸就加大了對青少年游泳的培養,每年舉行兩次超過100人的全大陸青少年大集訓,為期1個月至2個月,還通過派遣運動員出國訓練和聘請外教,採用「中西合璧」的訓練方法,幫他們樹立起敢與外國高手較量的自信心。

倫敦奧運會被視為奧運歷史上興奮劑控制最嚴格的一屆比賽。「只要有人吃藥,就會被捉住。」國際奧會新聞發言人馬克•亞當斯也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葉詩文使用了興奮劑,她的精彩表現理應得到眾人讚賞。

在奧運會上,合理的質疑是應該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情況下就否定運動員的成績,是對運動員的不尊重,也有違奧林匹克精神。

過去幾十年,大陸運動員在國際賽事中的表現雖有起伏,但總體上持續進步。從許海峰的精准一槍到李寧的自由旋轉,再到劉翔的飛速跨越,都向世界展現了一個事實:大陸體育曾經默默無聞的領域,不代表一直要默默無聞下去。

在奧運會200公尺混合泳比賽中,葉詩文再次上演逆轉大戲,憑藉最後50公尺發力,贏得了她此次倫敦之行的第二枚金牌,再次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放下傲慢與偏見吧,盡情享受奧林匹克帶給我們的歡樂。正如英國奧會主席所說:「故事該到此為止。葉詩文的天賦理應得到認可。」

編按

從1908年《天津青年》悲涼而無奈的「奧運三問」到百年後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華民族的崛起令全球驚歎。在經歷了北京奧運會的輝煌登頂之後,大陸體育代表團此次征戰倫敦,仍以38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二,創造了赴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但金牌不是體育的全部,奧運會也不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全部,姚明「金牌不能超越價值觀」之論確實值得深思。本報在倫敦奧運之後特別開闢「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為讀者提供當前大陸體育的最新發展。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四)

大陸觀眾的奧運情結

「下一站倫敦——劉中繪畫作品巡展」展出以熊貓為主題的代表作《祝福》(網路圖片)。

相對於台灣觀眾對倫敦奧運的「冷處理」,經歷過氣勢恢宏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大陸觀眾對奧運會的熱情顯然並未退潮。在大陸各地,圍繞倫敦奧運會舉辦的各類主題活動緊鑼密鼓的展開,顯示奧運元素在大陸激發的蓬勃熱情。

一場崑崙山源水採集祈福儀式在青海省格爾木拉開序幕,此次採集自崑崙山玉珠峰腳下的雪山礦泉水被送往倫敦贈送給李娜等大陸體育選手。「下一站倫敦——劉中繪畫作品巡展」則是當代知名青年畫家劉中繼北京奧運會後再次以奧運會為主題的畫展,其中展出的以熊貓為主題的代表作《祝福》即是祝福倫敦奧運會。

倫敦奧運期間,大陸各入口網站的動作也隨之加快,搜狐、騰訊、新浪等都開通了奧運專門頻道。搜狐公司副總裁劉春表示,搜狐對倫敦奧運會的傳播將包括專業報導、資料系統、評論策劃、移動互聯及互動活動等七大板塊,同時將通過新聞、網路視頻、移動互聯網、地方電視臺、衛視及IPTV等媒體形式覆蓋全球用戶,實現全面跨平臺的無縫傳播。

雖然絕大多數大陸觀眾無法親臨現場觀賽,但網民的熱情依舊高漲,主流網站涉及本屆奧運會的投票、比賽結果競猜等活動吸引了數萬至數十萬網友的參與。

編按
從1908年《天津青年》悲涼而無奈的「奧運三問」到百年後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華民族的崛起令全球驚歎。在經歷了北京奧運會的輝煌登頂之 後,大陸體育代表團此次征戰倫敦,仍以38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二,創造了赴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但金牌不是體育的全部,奧運會也不是奧林匹克精神的 全部,姚明「金牌不能超越價值觀」之論確實值得深思。本報在倫敦奧運之後特別開闢「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為讀者提供當前大陸體育的最新發展。

【犇報‧第42期】荷清苑書簡 2012.09

換位思考──也評北京奧運期間,台灣報紙的一文

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台籍教授)

北京奧運會期間,我讀到台灣某大報的一文。作者是我熟悉的白先生。文中提及:但奪金是大陸「舉國體制」教育下所有民眾的夢想。老外開玩笑,「本屆奧運最大的『中國元素』,不是福娃,也不是張藝謀的開幕式,而是『加油』!」不管走到鳥巢或水立方,震天價響就是為中國選手「加油」。

油價高漲但還是要加,因為沒有奪金,什麼都不是。加油成了北京奧運場館的全民運動,還不能反對。全民運動的結果,無疑助漲中國奪金的氣勢,金牌越多民眾就越霸氣。越霸氣,就越不會思考。

上面用詞,讓人難以理解。作者還是帶著有色眼鏡在說話。好像大陸、北京的人都是一群機器人,只能聽XXX的「程式」來動作?我去看了一場在鳥巢的比賽,外國選手跑得好的,擲鏈球好的,全場的觀眾都熱烈給他們鼓掌。還有,外國運動員得金牌,奏其國歌時,全場近9萬人都起立,安靜聽著他們的國歌。中國表現的好,就說它好,老外表現的好,也就說他們好,都一樣用平常心來看待。這些也就是一場比賽,不須聯想了太多。

奧運精神大約也要在一定的條件下來講求。如果身體都不行了還要比賽,未必值得鼓勵。即如,拳擊比賽如果打死人了,還要打嗎?(極端的例子)腳壞了,不能跑,就不跑,也沒什麼可責備的。劉翔腳傷跑不了,就不跑,無可苛責。同場還有一個美國運動員也跑了一半就不跑了。倒是沒見人們說他的不是。現在也不鼓勵(反對)小孩「捨己救人」。你沒這個能力,就不鼓勵、要求做超出你能力的事。旁人可能「看得過癮」,當事人可未必是這樣「過癮」的。對金牌的「苛求」固然不對,對運動員超過其能力的「苛求」也不必要。

按照這文的邏輯,我想蘇麗文(台灣運動員,當時,她受傷仍不下場,勇得獎牌。)如果是大陸人。則報導可能又是另個樣子,少不了──


為了金牌,XXX「教育下的夢想」,不顧死活,不能不賽,「不會思考」……沒有人道,極權思想???

蘇麗文回台後,台灣報紙說她打出了「台灣精神」。如果她換成是大陸人,豈不是被說成是「瘋狂的大陸民族主義」??!!

我認得這位記者先生有近20年了。白先生是個大陸通,對於大陸是很瞭解的。我想此文的寫法,應不會是他的本意。我的問題是,他或他們報社有何需要如此的詞句來描述大陸的種種?如果是必須如此才能面對台灣的讀者,台灣的民眾則是相當可悲的。該文的最後一句話──「大陸民眾歡欣鼓舞金牌全球第一之際,蘇麗文倒下才真正讓他們瞭解奧運精神所在」──則暴露出這類思維對外面世界,也包括大陸的無知。「損人抬己」不是健康的心理。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方遠觀點 2012.09

奧運政治學

張方遠
四年一度的奧運會於7月27日在倫敦盛大開幕,各國運動員揮灑汗水帶來精彩競技之餘,台灣觀眾顯然不只聚焦在運動場內。
為迎接奧運,倫敦攝政街頭高掛了各參賽隊伍的旗幟,主辦單位原來在比卡迪里圓環旁懸掛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後來撤下改掛中華台北奧會旗,此事引發了台灣民眾與留學生高度的關注與不滿。

「愛台灣」又一高潮

撤旗事件發生之後,再度點燃「愛台灣」的高潮。有女網友自拍照片,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遮住下半身;也有台灣學生以電音三太子的扮相,帶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到攝政街表演。此後,又有英國的台灣青商組織與留學生發起「快閃舉國旗」活動,在中華台北奧會旗底下高舉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唱國旗歌,高喊「我們是台灣,不要叫我們中華台北」。台灣網友在網路上同樣以「行動」聲援撤旗風波,有人製作了一張臉書封面圖片,將地圖的台灣以紅框圈起,以英文標注Taiwan,並配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與「他╱她支持台灣」等標語;也有人將英國BBC奧運官網上的中華台北隊介紹截圖,讚揚BBC仍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中華台北奧會旗。

「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是撤旗風波之後,台灣民眾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如同2010年的東京演展事件,當時台灣社會則是以「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來表達不滿。台灣社會自認為將政治與體育、藝術分開是先進的立場,但真正無法將政治與體育、藝術分開來看的反而是台灣社會。無論是東京演展,或是倫敦奧運,台灣人最在意的就是「國家」與「主權」的尊嚴。就以這次撤旗風波為例,馬英九透過發言人表示:「任何政治力量都不應該干涉倫敦奧運期間民間團體的合法運作,『撤旗』一事不僅傷害台灣民眾的感情,更讓台灣民眾感到失望與憤怒,是一件因小失大的不智行為」,馬英九並「積極鼓勵我國僑民以適當方式展示國旗」;駐美代表袁健生也表示,撤旗事件是「部分人將意識形態看得太重」,是「不聰明的作法」。

馬英九與袁健生兩人的講話,雖然刻意展現「體育」與「政治」二分的「先進」立場,卻在在顯示台灣將政治看得比體育還重。事實上,政治本來就無法與其他任何領域切斷關係,撤旗事件只是反映出近年來兩岸和平發展趨勢之下,台灣人抗拒統一、抗拒中國人身分的無限焦慮,也是長年以來深植台灣民心的壁壘意識的表現。
 
政治與體育無法分割

對掌握政治利益、壟斷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政客來說,撤旗事件無疑又是一次累積政治資本的大好機會。連從來不正眼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與中華民國的民進黨,也由主席蘇貞昌跳出來「堅決捍衛國旗出現在公開場合的權利,以維護中華民國的尊嚴」,主導一齣名為愛國、實為反中的政壇口水鬧劇。

台灣社會過去由於種種歷史與政治因素,多數人一向對中華民國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不具好感。2008年主張兩岸和平發展的馬英九執政之後,中華民國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台灣社會的市場再度大開,尤其是展現在八○後與九○後的台灣青年。但這種「愛國」熱潮,並不代表中國認同上升,反而是下降到冰點。「愛國」其實就是「愛台灣」,在多數台灣人的眼中,「中華民國」早已等於「台灣」,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早已等於「台灣國旗」。當然,「中華台北隊」也被認為是「台灣國家代表隊」。這一切的「愛國」符號與象徵,折射出的是台灣社會長期以來(甚至愈演愈烈)的反共與反中情緒,撤旗風波不過只是如此反中與親西方主流意識的產物之一。對多數的台灣人來說,「中華民國」區隔了自己與「中國」的不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證明了自己不在五星旗的飄揚轄下;對倫敦撤旗的不滿,反映的則是憤怒於「中國打壓」的僵固敘事。

奧運會以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為基本單位,更說明了政治與體育的不可分割。台灣高舉著國家與主權尊嚴的大旗,指責「中國打壓」,卻又包裝著「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的外衣,其實不過是掩飾了台灣上下不願面對自身真實民族身分的抵抗,也是冷戰壁壘意識的極端化,扈從於西方大國、強抱幻影而不願鬆手。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倫敦奧運會的兩岸情誼

中國大陸跆拳道好手吳靜鈺 (網路圖片)

倫敦奧運會已在8月12日結束,海峽兩岸體育健兒在場上互相競爭,拼勁十足,場下則彼此學習,切磋技藝,展現了兩岸同胞深厚的手足情誼。

英雄重英雄

今年27歲的楊淑君是繼陳詩欣之後,中華台北跆拳道隊又一名領軍人物,她也是大陸名將吳靜鈺最有力的競爭對手。由於兩人曾在多個國際大賽中有過交鋒,本次奧運會開賽之前,有媒體就曾預測,吳楊二人有可能再次會師決賽,因此,「吳楊之戰」自然成為兩岸女子跆拳道賽場上的一個期待。對於楊淑君的意外出局,衛冕成功的吳靜鈺遺憾地說:「其實我很想在決賽中碰到她,前一天見到她時,還和她說咱們決賽見。」

儘管「吳楊之戰」沒能如人所願,但兩岸對手在本屆奧運會上還多次上演「兩岸大戰」。乒乓球男單半決賽中,王皓遭遇到台灣名將莊智淵的頑強阻攔;兩岸羽毛球男女雙打也分別對陣。兩岸間的對決,最重要的是情誼和緣分。  

「陸漂」耀倫敦

乒乓球是中華台北隊在奧運會上的重要奪牌項目,台灣「乒乓球一哥」莊智淵被寄予厚望。一路過關斬將的莊智淵最終闖入4強,創下中華台北隊參加奧運乒乓球男單的最佳成績,兩岸媒體都給予了這位連續參加3屆奧運會的老將相當高的敬意,王皓賽後高度評價對手:「發揮得很好,給了我很大的壓力,尤其是第一局,他的搏殺非常凶狠。」

早在1991年,不滿10歲的莊智淵就跟隨同是乒乓球運動員的媽媽來到北京乒乓隊參觀,從1994年開始,莊媽媽又帶著13歲的莊智淵到武漢學球,接受高水平的訓練。兩年裡,母子倆租住在一幢樓房的9層上,沒有電梯,每天最少要爬3次,雖然條件艱苦,但這段在大陸的求學經歷,為莊智淵日後在乒壇的優異表現打下了良好的根底。
 
互動求進步

自1984年起,兩岸體育健兒就開始站在奧運會的賽場上同台競技,一起拼搏,兩岸體育界也開始了頻繁交流、取長補短的歷史。雅典奧運會女子跆拳道冠軍、中華台北選手陳詩欣,曾到北京與大陸知名運動員一起訓練,相互取經學習;台灣女子舉重選手陳葦綾,在來自遼寧的教練張嘉民指導下,奪得北京奧運會女子舉重48公斤級比賽銅牌。與此同時,大陸的一些弱勢項目如棒球和網球也聘請台灣教練訓練隊員,以提高競賽水平。兩岸體育界的互動和交流,有利於雙方取長補短、提高技能,從而共創雙贏,在國際體壇中佔據一席之地。(人民日報海外版)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